同义词三弦琴(中国弹拨乐器)一般指三弦(中国传统弹拨乐器,木制琴体,蒙以蛇皮)
三弦是中国传统弦鸣乐器,其历史可追溯至秦汉时期的弦鼗,经宋元时期演变定型为现代形制。该乐器由红木或乌木制成的琴杆、羊皮蒙制的六边形音箱、无品指板构成,琴头多雕刻龙头等纹饰。作为民族历史文化载体,三弦在戏曲伴奏、器乐合奏及说唱音乐中具有重要地位,其制作工艺选用红木/乌木、蟒皮等材料,体现了传统手工技艺的精髓 [1-2]。云南民族博物馆收藏有不同民族特色的三弦文物,证实其作为民族文化遗产的实物价值 [1]。
- 类 别
- 弦鸣乐器
- 材 质
- 木/蟒皮
- 形 制
- 无品指板
- 弦 数
- 三根
- 弹奏方式
- 拨片弹奏
- 收藏单位
- 云南民族博物馆 [1]
历史沿革
播报编辑
三弦起源于秦汉时期的弦鼗,南宋墓葬出土的石雕与金代乐俑图像证实其早期形制特征。元代形成与现代相近的制式船船纸朽只犁台,尝漏仔明清背背旬时期广泛运用于说唱曲艺伴奏,成为北方鼓书、南方弹词等艺术形式的核心乐器。2020年学术研究确认其千年流传脉络,相关考古发现为研究古代音乐发求胶展提供实物佐证 [2]葛谜故柜享燥体设。
形制结构
播报编辑
琴体采用整木雕琢工艺,主要构成要素包括:
- 琴头:多雕刻龙头、如意等纹饰,白族龙头大三弦长度达110厘米,音箱蒙以羊皮 [1]
- 琴杆:红木或乌木材质,正面为按弦指板,长度依据地域形制差异在80-120厘米之间 [2]
- 音箱:六边形木质共鸣箱,蒙以蟒皮或羊皮,直径约28厘米,厚度12厘米 [1]
- 琴弦:传统使用丝弦,现代多改用钢弦或尼龙缠钢丝弦 [2]
文物属性
播报编辑
云南民族博物馆藏白族龙头大三弦(藏品编号:YMEE-20241028)具有典型特征 [1]。该乐器属于木质琴体,音箱蒙以羊皮,张三根弦,使用拨子弹奏,材质和工艺符合词条义项中'木、蛇皮材质'的特征。作为白族弹拨乐器,其音色圆润深沉,用于说唱音乐和山歌伴奏,体现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载体功能。云南民族博物馆明确指出该藏品属于弦鸣乐器类别,且具有六边形音箱、琴头雕饰龙头等具体形制特征,与云南省民族博物馆收藏的三弦同属民族文物类藏品。
- 制作年代:20世纪50年代初期 [1]
- 材质工艺:楸木琴体配合蟒皮蒙面,琴头透雕龙首纹样 [1]
- 文化标识:反映白族群众婚丧礼俗中的音乐传统,音色圆润深沉,用于说唱音乐和山歌伴奏 [1]
- 保存现状:漆面完整度92%,皮膜存有修复痕迹 [1]
制作工艺
播报编辑
传统制作包含五个核心环节:
- 1.选材:琴杆需选用密度均匀的硬木,蟒皮取自成年蟒蛇中段背皮 [2]
- 2.粗坯制作:将原木阴干三年以上后切削成型 [2]
- 3.细部雕刻:运用镂雕、浮雕技法处理琴头装饰 [1]
- 4.蒙皮处理:采用鱼鳔胶粘合皮膜与音箱边框 [2]
- 5.装配调试:通过琴码位置调整与弦轴校准控制音色 [2]
文化价值
播报编辑
作为民族音乐文化载体,三弦具有三重价值维度:
- 艺术价值:独特的'腔音'演奏技法形成苍劲音色,在白族'大本曲'等曲种中担任主奏 [1-2]
- 工艺价值:紫檀木与天然蟒皮的选材标准体现古代匠人物尽其用的造物思想
- 学术价值:不同地域形制差异为研究民族文化交流提供实物依据2024年民族乐器普查数据显示,现存建国初期制作的三弦文物中,完整保存蟒皮蒙面的仅占37%,突显该类藏品的稀缺性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