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三祖五宗

鎖定
三祖五宗,指的是西漢東漢蜀漢的八位漢朝皇帝。西晉末年,出現八王之亂,匈奴單于劉淵為爭得胡人政權的合理性,自稱漢朝劉姓子孫,劉淵以“兄亡弟紹”復漢為名義,築壇於南郊即漢王位(稱漢王),大赦境內,改晉永興元年為元熙元年,定國號為漢,正式建立政權。同時,追尊劉禪為孝懷皇帝,立漢高祖以下漢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
三祖,分別是:漢太祖高皇帝劉邦、漢世祖光武皇帝劉秀、漢烈祖昭烈皇帝劉備五宗,分別是:漢太宗文皇帝劉恆、漢世宗武皇帝劉徹、漢中宗宣皇帝劉詢、漢顯宗明皇帝劉莊、漢肅宗章皇帝劉炟 [1] 
本    名
三祖五宗
所處時代
漢朝、三國
民族族羣
漢族
主要成就
建邦立國、開疆拓土、治世太平

三祖五宗三祖

三祖五宗漢太祖

劉邦 劉邦
漢太祖高皇帝劉邦(公元前256年冬月二十四—前195年四月二十五),沛豐邑中陽里人,漢朝開國皇帝,漢民族和漢文化偉大的開拓者之一、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戰略家和指揮家。 [2]  對漢族的發展,以及中國的統一和強大有突出貢獻。
劉邦出身農家,為人豁達大度,不事生產。 [3]  歷任沛縣泗水亭長 [4]  、沛公、漢王。秦時因釋放刑徒而亡匿芒碭山中。陳勝起事後不久,集合縣中約三千子弟響應起義,攻佔沛縣等地,稱沛公 [5]  ,不久投奔項梁。公元前206年,劉邦軍進駐霸上,秦王子嬰向劉邦投降。秦朝滅亡。 [6]  劉邦廢秦苛法,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 [7]  鴻門宴後封為漢王,統治巴蜀地及漢中一帶。 [8]  楚漢戰爭前期,屢屢敗北。但他知人善任,注意納諫,能充分發揮部下的才能,又注意聯合各地反對項羽的力量,終於反敗為勝。擊敗西楚霸王項羽後, [9]  統一天下。公元前202年,劉邦於定陶氾水之陽。 [10-11]  即皇帝位,定都長安,史稱西漢。
登基後一面消滅韓信、彭越、英布、臧荼等異姓諸侯王, [12]  又裂土分封九個同姓諸侯王。另一面建章立制並採用休養生息之寬鬆政策治理天下,讓士兵復員歸家,豁免其徭役,重農抑商 [13]  ,恢復殘破的社會經濟,穩定封建統治秩序。不僅安撫了人民,也促成了漢朝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礎。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 [14]  開放漢與匈奴之間的關市,以緩和雙方的關係。
公元前195年,劉邦因討伐英布叛亂,被流矢射中,其後病重不起,同年去世,廟號太祖,諡號高皇帝。 [15-16]  毛澤東對劉邦的評價是“封建皇帝裏邊最厲害的一個” [17-18] 

三祖五宗漢世祖

劉秀 劉秀
漢世祖光武皇帝劉秀(公元前6年臘月初六—公元57年二月初五),字文叔,南陽郡蔡陽縣人,出生於陳留郡濟陽縣 [19]  ,東漢王朝開國皇帝,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 [20] 
新莽末年,海內分崩,天下大亂,身為一介布衣卻有前朝血統的劉秀在家鄉乘勢起兵。公元25年,劉秀與更始政權公開決裂,於河北鄗南千秋亭登基稱帝, [21]  為表劉氏重興之意,仍以“漢”為其國號,史稱“東漢”。
經過長達十二年之久的統一戰爭,劉秀先後平滅了關東、隴右、西蜀等地的割據政權,結束了自新莽末年以來長達近二十年的軍閥混戰與割據局面。劉秀在位三十三年,大興儒學、推崇氣節,東漢一朝也被後世史家推崇為中國歷史上“風化最美、儒學最盛”的時代。
建武中元(一作中元)二年(公元57年)二月初五日,劉秀在南宮前殿逝世,享年六十二歲。遺詔説:“我無益於百姓,後事都照孝文皇帝制度,務必儉省。刺史、二千石長吏都不要離開自己所在的城邑,不要派官員或通過驛傳郵寄唁函弔唁。”劉秀死後,其子劉莊繼位,於同年三月初五日,葬劉秀於原陵,上廟號世祖 [22]  、諡號光武皇帝。

三祖五宗漢烈祖

劉備 劉備
漢烈祖昭烈皇帝劉備(公元161年六月初六-公元223年四月二十四),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稱他為先主。
劉備少年與公孫瓚拜盧植為師求學,而後參與鎮壓黃巾起義。與關羽、張飛先後救援過北海孔融、徐州陶謙等。陶謙病亡後將徐州讓與劉備。
劉備早期顛沛流離,投靠過多個諸侯,後於赤壁之戰與孫權聯盟擊敗曹操,趁勢奪取荊州,而後進取益州,建立蜀漢政權。陳壽評劉備機權幹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寬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撓,終成帝業。劉備自己也曾説過,自己做事“每與操反,事乃成爾”。
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年號章武,史稱蜀或蜀漢,佔有今四川、雲南大部、貴州全部,陝西漢中和甘肅白龍江一部分。
公元223年,劉備病逝於白帝城,終年63歲,諡號昭烈皇帝,廟號烈祖(一説太宗) [23]  ,葬惠陵。後世有眾多文藝作品以其為主角,在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廟為紀念。 [24] 

三祖五宗五宗

三祖五宗漢太宗

劉恆 劉恆
漢太宗文皇帝劉恆(前202年—前157年),漢高祖劉邦第四子,母薄姬,漢惠帝劉盈之庶弟,西漢第五位皇帝。前196年,漢高祖鎮壓陳豨叛亂後,封劉恆為代王,其為人寬容平和,在政治上保持低調。漢高祖死後,呂后專權,諸呂掌握朝廷軍政大權。前180年,呂后一死,太尉周勃、丞相陳平等大臣把諸呂一網打盡,迎立代王劉恆入京為帝,是為漢文帝。
漢文帝即位後,勵精圖治,興修水利,衣着樸素,廢除肉刑,使漢朝進入強盛安定的時期。當時百姓富裕,天下小康。劉恆為代王時有位王后,生有四個嫡子,在劉恆稱皇帝后不久,這四個嫡子相繼去世,其餘諸子中寵姬竇漪房之子劉啓最長。劉恆登基後三月後(景帝前元元年正月)立劉啓為皇太子,元年三月立竇漪房為皇后。漢文帝與其子漢景帝統治時期被合稱為文景之治。
漢文帝在位時,存在諸侯王國勢力過大及匈奴入侵中原等問題。漢文帝對待諸侯王,採取以德服人的態度。道德方面,漢文帝亦曾經親自為母親薄氏嘗藥,深具孝心。後元七年六月己亥,漢文帝崩於長安未央宮,死後葬霸陵。在古代,有奪取天下之功的稱為祖,有治理天下之德的稱為宗。所以,其廟號太宗,諡號孝文皇帝。也是《二十四孝》中親嘗湯藥的主角。

三祖五宗漢世宗

劉徹 劉徹
漢世宗武皇帝劉徹(公元前156年7月14日 [25]  -公元前87年3月29日),西漢第七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詩人。
劉徹十六歲登基, [26]  為鞏固皇權,漢武帝建立了中朝,在地方設置刺史,開創察舉制選拔人才。採納主父偃的建議,頒行推恩令,解決王國勢力,並將鹽鐵和鑄幣權收歸中央。文化上採用了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結束先秦以來“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的局面。漢武帝時期攘夷拓土、國威遠揚,東並朝鮮、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奠定了漢地範圍,首開絲綢之路、首創年號,興太學。
劉徹在各個領域均有建樹,但在位後期窮兵黷武,又造成了巫蠱之禍,為其整體正面形象留下負面評價,徵和四年(公元前89年),劉徹下罪己詔。後元二年(公元前87年),劉徹崩於五柞宮,享年70歲,諡號孝武皇帝,廟號世宗,葬於茂陵。

三祖五宗漢中宗

劉詢 劉詢
漢中宗宣皇帝劉詢(前91年―前49年),原名劉病已,漢武帝劉徹曾孫, 戾太子劉據之孫,史皇孫劉進之子, [27]  西漢第十位皇帝,前74年—前49年在位。
巫蠱之禍,襁褓中的劉詢曾下獄, [28]  後被祖母史家收養,直到漢武帝下詔掖庭養視,上屬籍宗正。 [29]  元平元年(前74)昌邑王劉賀被廢后,霍光等大臣將他從民間迎入宮中,先封為陽武侯,於同年7月繼位,時年十七歲。第二年改年號為“本始”。 [30]  他也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在即位前受過牢獄之苦的皇帝。
由於劉詢幼年遭遇變故,長期生活在民間,因此對百姓的疾苦和吏治得失有所瞭解 [31]  ,這對他的施政有直接影響。 [32]  他在位期間,勵精圖治,任用賢能,賢相循吏輩出。他能注意減輕人民負擔,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 [33]  。並重視吏治,認為治國之道應以“霸道”、“王道”雜治,反對專任儒術。在對外關係上,劉詢於本始二年(前72年)曾聯合烏孫打擊匈奴 [34]  ,設置西域都護府監護西域諸城各國,使天山南北這一廣袤地區正式歸屬於西漢中央政權 [35] 
宣帝在位期間,全國政治清明、社會和諧、經濟繁榮、“吏稱其職,民安其業”,史稱“宣帝中興”,還有史家説,宣帝統治時期是漢朝武力最強盛、經濟最繁榮的時候。在以制定廟號、諡號嚴格著稱的西漢歷史中,中宗宣帝劉詢是四位擁有正式廟號的皇帝之一。劉詢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賢君。
黃龍元年(前49)十二月,劉詢因病死於長安未央宮,諡號孝宣皇帝,廟號中宗,葬於今天西安市南郊的杜陵。

三祖五宗漢顯宗

劉莊 劉莊
漢顯宗明皇帝劉莊(公元28年-公元75年),初名劉陽,光武帝劉秀第四子,母光烈皇后陰麗華, [36]  東漢第二位皇帝,公元57年―公元75年在位。
劉莊初封東海公,後進封東海王。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立為皇太子。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即皇帝位。漢明帝即位後,一切遵奉光武制度。漢明帝提倡儒學,注重刑名文法,為政苛察,總攬權柄,權不借下。他嚴令后妃之家不得封侯與政,對貴戚功臣也多方防範。同時,他也致力消除北匈奴的威脅。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命竇固徵伐北匈奴。其後,又以班超出使西域,由是西域諸國皆遣子入侍。次年,復置西域都護。此外,隨着對外交往的正常發展,佛教已在西漢末年開始傳入中國,漢明帝將佛教引進入中國重始佛教開始在中國流行。漢明帝在位期間,吏治清明,社會安定。
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漢明帝去世,時年四十八歲。廟號顯宗,諡號孝明皇帝,葬於顯節陵(今河南洛陽市東南)。

三祖五宗漢肅宗

劉炟 劉炟
漢肅宗章皇帝劉炟(57年-88年4月9日),漢明帝劉莊第五子,母賈貴人,東漢第三位皇帝,75年9月5日-88年4月9日在位。永平三年(60年)被立為皇太子。永平十八年(75年)繼位。章和二年(88年),漢章帝去世,時年三十一歲,諡號孝章皇帝,廟號肅宗,葬於敬陵。
漢章帝即位後,勵精圖治,注重農桑,興修水利,減輕徭役,衣食樸素,實行“與民休息”,並且“好儒術”,使得東漢經濟、文化在此時得到很大的發展。這時思想也比較活躍,如王充等。此時政治清明,經濟繁榮。漢章帝還兩度派班超出使西域,使得西域地區重新稱藩於漢。因為明、章兩代大體承繼光武之施政方針,勵精圖治,使文治、武功都有很大的成就,故史稱“明章之治”。但由於過分抬高儒教,致使一些官員求虛丟實,開始腐敗。而且漢章帝過於放縱外戚,導致漢和帝時期外戚專權,種下日後外戚專權和宦官專政的遠因。

三祖五宗歷史評價

漢光文帝劉淵:昔我太祖高皇帝,以神武應期,廓開大業,太宗孝文皇帝,重以明德,昇平漢道,世宗孝武皇帝,拓土攘夷,威傾中外,中宗孝宣皇帝,搜揚俊義,多士盈朝,是我祖宗道邁三王,功高五帝,故卜年倍於夏商,卜世過於姬氏。而元成多僻,哀平短祚,賊臣王莽,滔天篡逆。我世祖光武皇帝,誕資聖武,恢復鴻基,祀漢配天,不失舊物。顯宗孝明皇帝,肅宗孝章皇帝,累葉重輝,炎光再闡。自和安以後,皇嗣漸頹,天步艱難,國統瀕絕。黃巾海沸於九州,羣閹毒流於四海,董卓因之,肆其猖獗,曹操父子,凶逆相尋,故孝愍委棄萬國,昭烈播越岷蜀,冀否終有泰,旋軫舊京,何圖天未悔禍,后帝窘辱?自社稷淪喪,宗廟之不血食,四十年於茲矣。 [37] 
參考資料
  • 1.    《兩晉演義》劉淵擁眾稱漢王 張方恃強劫惠帝(2)  .小精靈兒童網站.2014-11-17[引用日期2015-06-28]
  • 2.    漢高祖   .中華英烈祠 [引用日期2015-06-28]
  • 3.    司馬遷·《史記卷八·高祖本紀第八》仁而愛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產作業。
  • 4.    司馬遷·《史記卷八·高祖本紀第八》及壯,試為吏,為泗水亭長,廷中吏無所不狎侮,好酒及色。
  • 5.    司馬遷·《史記卷八·高祖本紀第八》眾莫敢為,乃立季為沛公。
  • 6.    司馬遷·《史記卷八·高祖本紀第八》漢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諸侯至霸上。秦王子嬰素車白馬,繫頸以組,封皇帝璽符節,降軹道旁。諸將或言誅秦王。
  • 7.    司馬遷·《史記卷八·高祖本紀第八》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餘悉除去秦法。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來,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無恐!且吾所以還軍霸上,待諸侯至而定約束耳。”乃使人與秦吏行縣鄉邑,告諭之。
  • 8.    司馬遷·《史記卷八·高祖本紀第八》負約,更立沛公為漢王,王巴、蜀、漢中,都南鄭。
  • 9.    司馬遷·《史記卷八·高祖本紀第八》項羽卒聞漢軍之楚歌,以為漢盡得楚地,項羽乃敗而走,是以兵大敗。
  • 10.    《漢書·叔孫通傳》:漢王已並天下,諸侯共尊為皇帝於定陶,通就其儀號。
  • 11.    《括地誌》:高祖即位壇在曹州濟陰縣界。張晏曰“氾水在濟陰界,取其氾愛弘大而潤下”。
  • 12.    司馬遷·《史記卷八·高祖本紀第八》皇帝曰義帝無後。齊王韓信習楚風俗,徙為楚王,都下邳。立建成侯彭越為梁王,都定陶。故韓王信為韓王,都陽翟。徙衡山王吳芮為長沙王,都臨湘。番君之將梅鋗有功,從入武關,故德番君。淮南王布、燕王臧荼、趙王敖皆如故。
  • 13.    司馬遷·《史記·卷三十·平準書第八》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賈人不得衣絲乘車,重租税以困辱之。
  • 14.    司馬光·《資治通鑑·卷第十二·漢紀四》匈奴冒頓數苦北邊。上患之,問劉敬,劉敬曰:“天下初定,士卒罷於兵,未可以武服也。冒頓殺父代立,妻羣母,以力為威,未可以仁義説也。獨可以計久遠,子孫為臣耳;然恐陛下不能為。”上曰:“奈何?”對曰:“陛下誠能以適長公主妻之,厚奉遺之,彼必慕,以為閼氏,生子,必為太子。陛下以歲時漢所餘,彼所鮮,數問遺,因使辨士風諭以禮節。冒頓在,固為子婿;死,則外孫為單于;豈嘗聞外孫敢與大父抗禮者哉!可無戰以漸臣也。若陛下不能遣長公主,而令宗室及後宮詐稱公主,彼知,不肯貴近,無益也。”帝曰:“善!”欲遣長公主。呂后日夜泣曰:“妾唯太子、一女,奈何棄之匈奴!”上竟不能遣。
  • 15.    司馬遷·《史記·卷八·高祖本紀第八》:丙寅,葬。己巳,立太子,至太上皇廟。羣臣皆曰:“高祖起微細,撥亂世反之正,平定天下,為漢太祖,功最高。”上尊號為高皇帝。
  • 16.    班固·《漢書·卷一下·高帝紀第一下》:五月丙寅,葬長陵。已下,皇太子、羣臣皆反至太上皇廟。羣臣曰:“帝起細微,撥亂世反之正,平定天下,為漢太祖,功最高。”上尊號曰高皇帝。
  • 17.    《毛澤東讀文史古籍批語集》. 北京: 中央文獻出版社. 1993: 第121頁. ISBN 7507301540
  • 18.    《毛澤東妙語評點歷代帝王》
  • 19.    《太平御覽》引《東觀漢記》曰:光武以建平元年生於濟陽縣。是歲,有嘉禾生,一莖九穗,大於凡禾,縣界大熟,因名上曰秀。
  • 20.    劉秀  .新華網[引用日期2015-06-28]
  • 21.    《後漢書》:行至鄗,光武先在長安時同舍生彊華自關中奉《赤伏符》,曰“劉秀髮兵捕不道,四夷雲集龍鬥野,四七之際火為主。羣臣因復奏曰:“受命之符,人應為大,萬里合信,不議同情,周之白魚,曷足比焉?今上無天子,海內淆亂,符瑞之應,昭然著聞,宜答天神,以塞羣望。”光武於是命有司設壇場於鄗南千秋亭五成陌。
  • 22.    《後漢書·卷二·顯宗孝明帝紀第二》:三月丁卯,葬光武皇帝於原陵。有司奏上尊廟曰世祖。
  • 23.    毛澤東妙評三國:劉備有一個優點兩個缺點  .中國網.1970-01-01[引用日期2015-06-28]
  • 24.    三國志 先主傳第二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5-06-28]
  • 25.    《漢武故事》:帝以乙酉年七月七日旦生於猗蘭殿。
  • 26.    司馬遷·《史記·卷十二·孝武本紀第十二》孝景十六年崩,太子即位,為孝武皇帝。
  • 27.    《漢書·卷八·宣帝紀第八》:孝宣皇帝,武帝曾孫,戾太子孫也。太子納史良娣,生史皇孫。皇孫納王夫人,生宣帝,號曰皇曾孫。
  • 28.    《漢書·卷八·宣帝紀第八》:曾孫雖在襁褓,猶坐收系郡邸獄。
  • 29.    《漢書·卷八·宣帝紀第八》:後有詔掖庭養視,上屬籍宗正。
  • 30.    《漢書·卷八·宣帝紀第八》:秋七月,光奏議曰:“禮,人道親親故尊祖,尊祖故敬宗。大宗毋嗣,擇支子孫賢者為嗣。孝武皇帝曾孫病已,有詔掖庭養視,至今年十八,師受《詩》、《論語》、《孝經》,操行節儉,慈仁愛人,可以嗣孝昭皇帝后,奉承祖宗,子萬姓。”奏可。遣宗正德至曾孫尚冠里舍,洗沐,賜御府衣。太僕以軨獵車奉迎曾孫,就齊宗正府。庚申,入未央宮,見皇太后,封為陽武侯。已而羣臣奉上璽、綬,即皇帝位,謁高廟。
  • 31.    《漢書·卷八十九·循吏傳第五十九》:由仄陋而登至尊,興於閭閻,知民事之艱難。
  • 32.    《漢書·卷六·宣帝紀第八》:曾孫因依倚廣漢兄弟及祖母家史氏。受《詩》於東海澓中翁,高材好學,然亦喜遊俠,鬥雞走馬,具知閭里奸邪,吏治得失。
  • 33.    《漢書·卷二十四上·食貨志第四上》:宣帝即位,用吏多選賢良,百姓安土,歲數豐穰,谷至石五錢,農人少利。
  • 34.    《漢書·卷八·宣帝紀第八》:秋,大發興調關東輕車鋭卒,選郡國吏三百石伉健習騎射者,皆從軍。御史大夫田廣明為祁連將軍,後將軍趙充國為蒲類將軍,雲中太守田順為虎牙將軍,及度遼將軍範明友、前將軍韓增,凡五將軍,兵十五萬騎,校尉常惠持節護烏孫兵,鹹擊匈奴。
  • 35.    《漢書·卷八·宣帝紀第八》:置金城屬國以處降羌。
  • 36.    《後漢書·卷二·顯宗孝明帝紀第二》:顯宗孝明皇帝諱莊,光武第四子也。母陰皇后。
  • 37.    《兩晉演義》第十七回:昔我太祖高皇帝,以神武應期,廓開大業,太宗孝文皇帝,重以明德,昇平漢道,世宗孝武皇帝,拓土攘夷,威傾中外,中宗孝宣皇帝,搜揚俊義,多士盈朝,是我祖宗道邁三王,功高五帝,故卜年倍於夏商,卜世過於姬氏。而元成多僻,哀平短祚,賊臣王莽,滔天篡逆。我世祖光武皇帝,誕資聖武,恢復鴻基,祀漢配天,不失舊物。顯宗孝明皇帝,肅宗孝章皇帝,累葉重輝,炎光再闡。自和安以後,皇嗣漸頹,天步艱難,國統瀕絕。黃巾海沸於九州,羣閹毒流於四海,董卓因之,肆其猖獗,曹操父子,凶逆相尋,故孝愍委棄萬國,昭烈播越岷蜀,冀否終有泰,旋軫舊京,何圖天未悔禍,后帝窘辱?自社稷淪喪,宗廟之不血食,四十年於茲矣。今天誘其衷,悔禍星漢,使司馬氏父子兄弟,迭相殘滅,黎庶塗炭,靡所控告。孤今猥為羣公所推,紹修三祖之業,顧茲尪暗,戰惶靡厝。但以大恥未雪,社稷無主,銜膽棲冰,勉從羣議,特此令知。錄入此文,見得張冠李戴,可發一噱。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