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三甲鄉

(貴州省織金縣三甲鄉)

鎖定
三甲鄉在織金縣中部偏東北。鄉政府駐地距離織金縣城11公里,距離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織金洞9公里,距離省城貴陽114公里。與織金縣八大景之一——雲洞天開保安寺)遙相呼應。
中文名
三甲鄉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織金縣
地理位置
貴州畢節市織金縣中部偏東北
面    積
86 km²
電話區號
0857
郵政編碼
552100
著名景點
保安寺,觀音閣,地母廟,
車牌代碼
貴F
人口密度
313人/平方公里
行政代碼
520524200

三甲鄉簡介

三甲鄉位於織金縣城東北面,地處織金通往省城貴陽的公路主幹線上,全鄉總面積81.6平方公里,平均海拔高度1230米,人口密度為313人/平方公里,耕地面積為10045畝(其中田:4960畝,土:5085畝),農民人均耕地0.38畝,主產水稻玉米小麥經濟作物以油菜為主,森林覆蓋率為39.8%。鄉政府駐地距離織金縣城11公里,距離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織金洞9公里,距離省城貴陽114公里。與織金縣八大景之一—雲洞天開保安寺)遙相呼應。全鄉轄14個行政村,140個村民組,是一個以白族苗族為主體民族的少數民族鄉,鄉內居住有白族、苗族、布依族、穿青族、仡佬族、蒙古族、彝族和漢族等10多個民族,全鄉有6972户,25961人。其中農業人口26599人,非農業人口384人;18週歲以下的8587人,18—35週歲的8482人,35—60週歲的7461人,60週歲以上的2453人;小學以下文化的佔27.8%,初中文化的佔48.8%,高中以上文化的佔23.4%。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42‰。
以桂果河為源的謝家橋小流域河流自南向北穿鄉而過流入官寨恐龍湖景區,天龍至織金的三級旅遊公路307省道自東向西橫穿鄉境。全鄉交通便利(公路里程達到82.5公里,其中省道12公里,縣鄉公路11.5公里,通村組公路59公里,實現了村村通)。

三甲鄉建制沿革

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編整裏甲,為慕恩裏三甲,故名。
1949年為三甲鄉。
1953年析設三甲、大嘎鄉。
1958年撤鄉併入城關公社。
1963年析建三甲、大嘎公社。
1984年公社改鄉。
1991年合併置三甲白族苗族鄉。劃原木嘎(平橋)、果化2鄉部分地入轄。富煤礦。產茶葉。有小學13所。鄉人民政府駐地三甲,在城關鎮東北10公里,慕恩溪畔。 [1] 

三甲鄉文化建設

三甲鄉通電14村,140個村民組,通電話14個村,通郵件1個村,建成農村地面衞星接收站1230個,有鄉級文化服務中心一個,村級文化室5個,小學入學率98.34%,初中入學率102.10%,擁有師資隊伍165人,在校學生數3920人,其中初中在校生1035人,小學在校生2694人,學前班191人。

三甲鄉物產資源

鄉境內共有大型煤礦2個,建材礦4個,鐵廠1個,重晶礦1個,幹化水泥廠和温泉正在進行土地徵撥。資源豐富,有豐富的煤礦、磷礦鎳鉬礦重晶石、大理石、滑石等礦產資源。三甲鄉盛產真菌皇后竹蓀、名貴中藥材天麻、野生觀賞植物蘭花等,有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間手工藝品—大理石雕刻、苗族布料蠟染等等。

三甲鄉旅遊

由於是以白族苗族居多的多個民族雜居少數民族鄉,走進三甲的村村寨寨,到處都可以感覺到濃濃的民族鄉土風情,在謝家橋小流域的映襯下,更顯三甲山水如畫,人傑地靈之美。放眼視野,春天可見到金燦燦的油菜花。夏天可領略雜交玉米象士兵排隊一樣整齊的風采。秋天一陣微風吹來,黃橙橙的水稻穗浪逐漸遠去,消失在天邊。冬天炊煙四起,耳旁回傳來青年男女對唱情歌的聲音,“農家樂”的風味小吃更是引人讒咽而至,甜歌美酒回讓人流連往返。來到農家樂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蹬山、賞花其樂融融。今年,由織金洞風景名勝區投資上面萬元的布依族村寨正準備實施,為加快該鄉旅遊業的發展,畢節地區旅遊局已將鄉納入全區農業觀光旅遊建設試點鄉。

三甲鄉特色產業

三甲鄉 三甲鄉
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上級有關部門的支持下,三甲苗族彝族鄉力爭項目,通過招商引資,目前年產水泥10萬噸的黔貴水泥廠已正式投產,三甲煤礦、木戛煤礦生產經營正常,三甲工業園區正在建設之中,根據獨特的區位優勢,資源優勢,依靠織金洞景區、恐龍湖景區,深挖資源潛力,先後開發了以尖山村農業觀光旅遊為樣板,謝家橋流域踏青觀光為依託,按照“樓房景觀化、設施現代化、生產無害化、庭院生態化、佈局規範化”的標準,開發了以鄉村旅遊為重點的佳誇村新農村建設和佳誇村大志組、大戛村獅子山組的生態文明家園建設。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培育鄉村旅遊的後勁,分別種植了超藤葡萄、生薑、楊梅竹蓀金銀花等特設產業,同時發展農、林、牧業生產,養殖黑山羊、能繁母豬原生態蛋雞等。創建農家樂,走多種經營相結合的道路,保增長,保民生,就地解決羣眾就業,增加羣眾收入,充分發揮鄉村旅遊業在各項工作中的積極作用,目前,三甲鄉“千畝葡萄觀光園”、“黔西北民居”、“生態文明家園”、“農家樂”等,已成為三甲苗族彝族鄉鄉村旅遊的亮點,為三甲經濟的發展注入了生機和活力。
經濟活躍2007年末實現財政總收入10.7萬元,總支出40.8萬元農民人均收入2258元,糧食總產量6395噸,農民人均佔有糧食240公斤,農業總產值5221萬元,工業總產值2332.3萬元。

三甲鄉領導介紹

卜令衝,男,漢族,1976年3月生,山東壽光人,碩士研究生畢業,現任三甲鄉黨委書記、縣產業園區管委會副主任(兼)主持黨委全面工作,分管紀檢監查、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
李元江,男,漢族,1972年4月生,大學本科,現任鄉人大主席,主持鄉人大全面工作分管黔西北民居建設、特色小城鎮建設工作、新城區建設、高速大道建設、招商引資等工作。
陶勇,男,白族,1982年12月生,大學本科、研究生,貴州織金人,現任鄉黨委副書記、鄉長,主持政府全面工作,分管安全生產工作。
盧鳳江,男,穿青人,1968年10月生,大學專科,貴州織金人,現任鄉黨委副書記,分管組織、人事、老齡、老幹、工青婦、教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園區建設等工作、協助分管新城區建設、高速大道建設。
曾明發,男,彝族,1978年12月生,貴州織金人,大學本科,現任鄉黨委委員、紀委書記,負責紀檢監察工作,分管宣傳、統戰、統計、黨政後勤及辦公室工作。

三甲鄉崖洞建築三甲保安寺

織金保安寺位於城郊結合部以白族為主,白、彝、苗、漢、布依等多民族共居的三甲白族鄉三甲村。始建於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由保安寺觀音閣、地母廟和禪房等建築小品與天然崖洞構成一組小巧玲瓏的倚崖傍洞建築羣。
崖洞建築三甲保安寺 崖洞建築三甲保安寺
保安寺建築羣,巧妙利用擁有上下兩個洞口的天然崖洞--“慈雲洞”營造民居式宗教建築物。下洞口位於雲洞山西北麓,洞口西北向,高9米,寬5米,深8米。緊靠下洞口建面闊5間、進深3間、高9米許之穿鬥式木結構重檐歇山頂保安寺。上洞口位於雲洞山西南側半山腰,洞口西南向,高20餘米,最寬處8米,最窄處1.9米,深18米。上下兩個洞口,其內有踏跺相通。上洞結構奇特,頂部西南一東北洞穿,形成高大天窗,景稱“雲洞天開”,為織金八景之一。洞外岩石嶙峋的喀斯特小山上天然生長若干古樹老藤,鬱鬱葱葱,濃翳蔽日。古人巧用這一天然奇景,從洞底扶搖直上,倚崖修建面闊3間、進深2間、通高15米之穿鬥式木結構三重檐六角攢尖頂觀音閣。因受崖洞地形限制,平面、立面很不規則,具有典型的山地建築特點。觀音閣所謂“三重檐六角攢尖頂”,只不過是其外部形象,而裏側或有檐缺頂,或有頂缺檐,極不完整。此類建築手法,貴州屢見不鮮。
貴州高原97%為山地所佔據,73%為岩溶所覆蓋。貴州各族人民祖祖輩輩生活在“石頭王國”裏。他們因地制宜修建無計其數的山地建築,其中不乏利用天然崖壁和溶洞修建倚崖傍洞之民居。仿效崖洞民居修建的保安寺,為適應宗教活動的需要,工藝遠比民居好,是高度藝術化了的山地崖洞建築精品。1986年,一批德高望重的建築學家在織金考察途中瞥見保安寺,迫不及待下車上山,鑽洞登樓,爭相欣賞。建築大師張開濟稱讚道:“所以我説,和尚和道士往往是最好的建築師。他們選址選得好,比我們現在的規劃師、建築師高明得多”。祁英濤認為:“建築師搞不出來,我們民間的建築師,‘土建築師’能搞出來。這一點,對我們搞建築的人來説深有啓發”。杜仙洲深情地説:“不知道保安寺是哪位師傅設計的,他是無名的‘建築大師’,我要是見到他,要向他三鞠躬”。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