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三王宮

鎖定
王宮位於廣西柳州市三江縣城西、321國道旁。距離桂林市170千米。是明末清代所建的一處建築,名字由來有一段民間傳説。是為祭祀夜郎王第三王子的侗族文化歷史古蹟。原為明代建築,清朝乾隆年間,羣眾募捐擴建宮堂。
中文名
三王宮
地    址
廣西柳州市三江縣城西
定    義
明末清代所建的一處建築
面    積
佔地1200平方米

三王宮發展歷史

三王宮 三王宮
三王宮 和裏三王宮、人和橋:三王宮是明末清代和裏南寨鄉民為紀念古夜郎國竹王三子所建。傳説夜郎國王竹多筒生有三子二女,長子竹興,二子竹旺,三子竹發,長女竹清蓮,小女竹愛蓮,個個才智過人,文武雙全。元鼎六年,漢武帝疑竹王有叛漢之舉而誅之,後發覺誤殺,對其子厚遇有加。竹王三子不計前嫌,竭忠盡智,在所轄區域力倡革新,廣施仁政,羣民共享恩膏,深得黎庶擁戴,三王離世後,各地相繼立祠,以志竹氏父子風範。和裏三王宮建築古樸典雅,圖案精美別緻,平時香客絡繹不絕,特別是每年農曆二月初五舉行的廟會,更是熱鬧非凡。人和橋建於清光緒年間,距今約130年,上為木質花橋結構,下為青石涵拱結構,在侗鄉風雨橋中獨具特點。2000年,三王宮、人和橋同時被列為三江縣級文物保單位。
三王宮位於廣西柳州市三江縣城西、321國道旁。距離桂林市170千米。是為祭祀夜郎王第三王子的侗族文化歷史古蹟。原為明代建築,清朝乾隆年間,羣眾募捐擴建宮堂。道光二十四年(1821),再集精工巧匠維修,宮宇依山而立。漢朝初期,西南地區少數民族自然領袖竹多同德智超羣,為人厚道,民眾一致推舉他統管民族政務。後來竹的兒子,皆德才兼備、智勇雙全。漢武帝南征時,竹家父子曉明時務,為武帝統一大業和民族團結立下功勳。武帝賜印綬封竹家父子為夜郎。竹在任職中,正直無私,為民做了好事。當竹逝世後,羣眾懷其德政而立廟雕像祭祀。明朝(1463)郝皇統軍南下平亂,走楚去粵、路過此地,襲用漢武帝的辦法,敕竹多同為竹王,封三王子為三王,因此而建“三王宮”為其立傳。三王宮建築古樸典雅,圖案精美別緻;門口的人和橋建於清光緒年間,距今約130年,上為木質福橋結構,下為青石涵拱結構,吸收了民族團結意識的博大精深。遠近百姓樂到三王宮,平時香客絡繹不絕,特別是每年農曆二月初五舉行的廟會,更是熱鬧非凡。
傳説漢武帝封多同及三個兒子為夜郎侯,明朝一位皇帝率軍南下平亂,又加封多同為竹王,三個兒子為三王。侗族地區便建有“三王廟”祭祀竹王父子。

三王宮建築特徵

“三王宮”規模宏大,為歇山式磚木結構,佔地1200平方米,有前樓後樓,中間有天井。前樓設有侗戲台,後樓大殿為平房,三開間。整體佈局為古代漢族宮廷式風格與侗族建築相融合的格局。房屋建築工藝精美,屋檐雕龍畫鳳,色彩鮮豔,2006年被廣西區人民政府公佈為廣西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王宮碑記歷史

三王宮宮內有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二月所立的重修碑,碑記系湖南靖州蕭德謙撰文書寫,佚名刻。碑記説:“溯我和裏南寨之有聖廟尊神,威靈顯爍,惠譯覃敷,實千秋之福主,乃四民所欽崇。爰考三王之發祥也,昉於漢代施州之水,應時而挺。竹君繼姜嫄之奇蹟,迄誕而生三子。精忠事漢,封夜郎侯。歿後聖靈於明,俊蒙帝封為三王,配竹君而同歆峨血食,鎮黔粵而澤被生民。”碑記對重修緣由作了記敍:“某等稽諸往跡,創自前明,原有正宮兩座,共屬房郎,頭門戲榭,百堵威周。自昔以來,屢經修葺,規模宏敞,殿宇巍峨。但以閲歷彌深,漸凋殘於蟲蟻,堂榱傾仄,眾自系而感傷。”“承諸父老僉議,從新鼎建”。云云。此碑對研究侗族宗教信仰有重要參考價值。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