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三牧坊

鎖定
三牧坊,宋代名為太平坊,因坊內可通太平寺而得名;南宋紹興末年(1160~1162年)朱倬出任右丞相,尚書王師心為榮耀其家而改坊名為太平公輔坊,將朱倬名聲與當地名稱巧妙合一。 [1] 
中文名
三牧坊
別    名
宋代名為太平坊
所屬地區
福州市東街北面
來    歷
因坊內可通太平寺而得名

三牧坊簡介

三牧坊在福州市東街北面,有一棵老樹屹立坊口,好像歷史老人在向過往行人招手。
三牧坊,宋代名為太平坊,因坊內可通太平寺而得名;南宋紹興末年(1160~1162年)朱倬出任右丞相,尚書王師心為榮耀其家而改坊名為太平公輔坊,將朱倬名聲與當地名稱巧妙合一。這是明代之前的地名演變的情況。

三牧坊何謂“三牧”

明代正德年間,居住坊內的何姓一家,三兄弟同時仕途發達:何顯為知府,何崗為知州,何繼周為知縣,顯赫閩都。正是何家三兄弟的榮耀,坊名更為“三牧”。《榕城考古略》記載:“(坊)北口達經院前,橋通衞前街舊錢局。”

三牧坊“三牧”書院

清代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福建總督汪稼門在坊內創立書院,汪離任前,取閩海關及鹽法道例輸土貢餘銀,積六千五百餘兩,以其半建聖功書院,命訓導劉照等主持工程,以其半籌息備餐錢。這樣樂辦教育,書院有了發展。道光元年(1821年)鹽道吳榮光擴建,將坊內宋丞相許將“鳳池裏”故宅劃入其間,改“聖功”為“鳳池”,書院有講堂、學舍及園林配套,成為莘莘學子的攻讀佳地,文風斐然。從此,鳳池與鰲峯、正誼、致用合稱福州四大書院。
參考資料
  • 1.    《乾隆福州府志·卷之四》:三牧坊,宋名太平坊。明正德間,為知府何顯、知州何崗、知縣何繼周兄弟立,一名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