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三河村

(山東省濟寧市兗州區酒仙橋街道三河村)

鎖定
三河村位於濟寧市兗州區酒仙橋街道,地屬平原。 本村因地處泗河、沂河二河相匯處,府河源此西流,故名三河村。三河村位於東城區東部,東靠泗河,西隔京滬鐵路與東關村相望,南鄰諸天寺村,北鄰天仙廟村。村中東西有路直通金口壩,是歷代官宦赴曲阜朝聖的必經之路。村莊面積20公頃,耕地面積25公頃,人口687人。
中文名
三河村
所屬地區
濟寧市兗州區
地理位置
濟寧市兗州區酒仙橋街道三河村
面    積
20 公頃

三河村歷史背景

三河村因地處泗河、沂河交匯處,府河又源於村北黑風口西流,故名“三河村”,亦有人稱“沙河村”。本村歷史古老,所處地理位置風景優美,又是東往曲阜的必經之道,自古至今許多名人都經過這裏,李白、杜甫也曾在此遊宴賦詩。《魯東門泛舟》、《沙丘城下寄杜甫》均寫於此。

三河村古蹟

三河村沙丘故城

位於新兗鎮境內,1993年,在兗州城東南一里許之泗河內出土一石碑。石高38釐米,長141釐米,厚22釐米。上鐫文字26行,每行8字,字大約3釐米見方。文字前無標題,後端已殘缺。因文中有“沙丘城”字樣,習慣稱之為“沙丘城碑”。此碑是塊佛碑,碑文的內容讚美佛教的教義,描述廟宇的情形。碑文的書法,是由隸向楷過渡的字體,筆鋒犀利秀美,字體工整嚴謹,透出迷人的書法藝術神韻。其拓字被視為書法珍藏。文中有“大齊河清三年(564年)歲次實沉於沙丘東城之內”等句。由此可見,“沙丘”的確立十分重要。此碑的出土,説明北齊時兗州就有沙丘城之稱,從而揭開了沙丘城具體地點之謎。
史料考證,唐代大詩人李白曾遊歷山東20多年,具體居住地卻懸而未決。李白詩中有記載,如:“我來競何事,高卧沙丘城。”“我家寄在沙丘旁,三年不歸空斷腸。”等。為李白寓家兗州找到了鐵證。

三河村青蓮閣

村北泗河西岸的“青蓮閣”傳為李白的故居,內祭李白及其子女像,並有“兒女一龕香篆靄,夕陽流水護詩神”的詩句。青蓮閣位於城東泗河西岸,今鐵路醫院院內,始建無可考。明嘉靖年間知縣李知茂重修,後傾圯。據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滋陽縣誌》記載:“閣在黑風口龍王廟內,其地即李白詩所云‘魯東門’者。道光間邑令馮雲重建,以祀謫仙。”李白號青蓮居士,到兗時常住於此,並留下30餘首詩篇。後人為示紀念,在此建青蓮閣。閣為磚木結構,3間2層樓閣式。硬山頂,前面設廊,內設木質樓梯、地板。1985年公佈為濟寧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河村金口壩

三河村東金口壩,古稱石門。據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滋陽縣誌》載:“金口壩為東魏天平二年(535年),高歡將婁昭攻兗時,堰泗灌瑕丘之跡。”隋開皇中薛胄為兗州刺史時,泗、沂南流,氾濫淹沒,胄乃於城東二水交流之處,積石堰之決令西注,坡澤盡為良田,又通漕運,利盡滄海,百姓賴之,號曰“薛公豐兗渠”。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開會通河,為引泗河水接濟運河,重新修復舊壩,中間開三洞,並裝置閘門,視季節水勢而啓閉。明、清亦重修。新中國成立後對金口壩進行了綜合治理。與金口壩配套工程還有黑風口閘門和府河。
金口壩全長123米,寬8米,高3.3米。整個壩體為長條石漿砌而成,條石與條石之間用鑄鐵釦相連接,嵌縫拌之以糯米,“扣”面上鑄有陰刻楷書“金口壩”3字,成為魯地著名的“金口玉壩”。其集交通、灌溉、防洪於一體,號稱“江北小都江堰”。壩西端翼牆上部有精雕石質卧式“蟲八、蟲夏”水獸1對,體長1米,雕刻精緻,栩栩如生,為石雕工藝佳品。金口壩橫跨泗河,宛如卧波長虹,自古為遊覽勝地,被譽為“金口秋波”,為兗州古八景之一。金口壩1985年公佈為兗州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公佈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