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三江並流核心區社會秩序的建構與維持機制研究

鎖定
《三江並流核心區社會秩序的建構與維持機制研究》是2016年12月中山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曉。
中文名
三江並流核心區社會秩序的建構與維持機制研究
作    者
王曉
出版社
中山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6年12月
頁    數
269 頁
定    價
52 元
開    本
16 開
裝    幀
平裝
ISBN
9787306058935

三江並流核心區社會秩序的建構與維持機制研究內容簡介

三江並流的核心區處於滇西北民族走廊,自古便是藏緬語各族遷徙流動的重要通道。各族長期的接觸與交流,使該區形成了多民族雜居、多宗教共處的社會文化現象。然而,身份特徵的懸殊並沒有給當地人的交往帶來任何不便;相反,他們卻能夠彼此尊重、互惠互融,共同建構和維持了一個和諧共生型的社會秩序。本書即以三江並流的核心區域為考察點,採取點面結合、縱橫對比的方法,探討從古至今影響當地社會秩序建構與維持的因素、它們各自的運行機制和特點,以及發生了怎樣的變遷。本書資料翔實,很多為作者田野調查的第一手材料,論證客觀中肯,為讀者全面、真實地展現了當地的風貌。 [1] 

三江並流核心區社會秩序的建構與維持機制研究圖書目錄

緒 論
第一節 問題的緣起
第二節 控制與秩序:理論的梳理
一、個體層次:互動與社會秩序
二、組織層次:權威與社會秩序
三、國家層次:剛、柔與社會秩序
四、社會失控:衝突與社會秩序
第三節 相關研究述評
一、對內地社會秩序的探討
二、具體至藏族聚居區秩序的考察
第四節 材料、概念與分析框架
一、材料的蒐集與使用
二、關鍵概念與本書框架
第一章 研究區域背景掃描
第一節 區域的界定
第二節 地域與民族
第三節 田野點概況
第二章 互惠交換與動態整合
第一節 親屬網絡與家庭關係
一、婚姻與姻親
二、認寄與結拜
第二節 村民互助與聚落秩序
一、日常性互助
二、儀式性互助
第三節 經濟交換與網絡聯結
一、分工:經濟交換的基礎
二、物的流動與網絡的生成
第三章 信仰調適與圈層整合
第一節 物質稀缺與宗教信仰
第二節 調適:從衝突到融合
第三節 神山信仰與圈層整合
一、家族神山
二、村落神山
三、卡瓦格博
第四章 神聖的世俗權力建構
第一節 組織的考察
第二節 私力救濟與糾紛調解
一、權力基礎
二、訴訟:規範的私力救濟
三、説事:準規範的私力救濟
四、私設公堂:失範的私力救濟
五、從神判到懺悔
第三節 經濟綁縛與慈善反哺
一、“宗教經濟租”
二、“綁縛”的表徵:出家
三、蓄水池:慈善反哺
第四節 無處不在的倫理説教
一、寺廟教育
二、講法與涵化
三、倫理與規範
第五章 政治體系的權力運作
第一節 權力的邊緣
第二節 氏族、村寨中的頭人
一、氏族與族長
二、屬卡和老民
第三節 土司:中間的一環
一、從徼外到土司
二、土司及其統治
第四節 步步下沉的國家權力
一、管官不管民
二、由“台前”至“幕後”
結論與思考
附 錄
聖俗之間:茨中教堂的週日禮拜
署麗江知府彭繼志告示
參考文獻/
後記/
附圖表
圖1-1 三江並流在中國的位置
圖1-2 三江並流核心區
圖1-3 瀾滄江大峽谷之茨中村段
圖1-4 田野調查點在考察區域的位置
圖2-1 吳公底與其乾兒若安在家門前
圖2-2 換工背糞的姐妹們
圖2-3 插秧換工的地頭午餐
圖2-4 婚禮上前來幫廚的村民
圖2-5 婚禮現場之一角
圖2-6 和玉龍的葬禮現場
圖2-7 此裏初姆的祭日家庭彌撒
圖3-1 雜草叢生的茨中祭天場
圖3-2 茨中村的阿杜白丁神山
圖3-3 徐貴生在清晨煨桑祭山神
圖3-4 茨中村的神山公祭場
圖3-5 內轉山途中小憩
圖4-1 求雨彌撒前的教友告解
圖4-2 國神父在臘匝山選地形修避雪所
圖4-3 杜仲賢神父與花落壩學生在一起
圖4-4 村頭的喇嘛講法大會
圖4-5 姚神父在求雨儀式中説教
圖5-1 圈層結構
圖6-1 神山信仰的三級整合體系
圖6-2 整合與約制:三種力的交互關係
附錄圖1 依次接受聖餐的教友們
附錄圖2 作為公共空間的天主教堂
表2-1 小維西配偶家庭通婚距離與年齡結構(2014年)
表2-2 茨中村一年的家務與農活
表5-1 瀾滄江流域世襲土司人員
表5-2 塘卡的設置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