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三橋埠

鎖定
三橋埠在武康鎮城郊北部,東至宣杭鐵路,西至普濟山路,南至星華路,中街頭,北至三橋林場、種子場。東西長0.67公里,南北闊1公里,總面積1平方公里。社區內有崢嶸街、沿河街,星華路、北龍山路、北郊路、白道地路、慶安路、太平路、阜溪路、濱岸路、普濟路。轄21個居民小組,2970人,另有流動人口450人。
中文名
三橋埠
地    處
武康鎮城郊北部
人口數量
2970人
居民小組
21

目錄

三橋埠全稱

浙江省德清縣武康鎮三橋埠

三橋埠簡介

三橋埠原為三橋集鎮,歷史悠久。自武康建縣以來,三橋集鎮屬武康縣。唐代始,屬泰原鄉。宋代時,為慶安鄉十三都、十四都下管。清時為西鄉十四都上二保二莊,四莊、七莊,十四都上二保二莊,十四都下一保一莊。民國期間,屬英紅區梅阜鄉。民國三十四年,屬阜溪鎮。解放初期,屬三橋區阜溪鄉。1956年屬三橋區阜溪鄉。1958年屬三橋公社,1983年恢復鄉鎮建制之後,屬三橋鎮。

三橋埠歷史背景

三橋集鎮史稱三橋埠。據道光《武康縣誌》載,三橋埠,在縣北七星,自平遠門(舊武康北門)至水步(河埠)有小橋三,故名。一北津,二楊楠,三太平。舟楫交通,商賈輻集。三橋埠原有上街頭、中街頭、下街頭、白道地等小區。三橋埠南北有京杭國道,東西有阜溪港,又是西上莫干山的必經之途。南北貨運,西部山貨外運,洋人西上莫干山,必在三橋埠中轉。三橋埠商業發達,市場繁榮。明清時,三橋埠設有民營及税課局。抗戰之前,三橋埠黃泥鬥是山貨集散中轉站,西部的莫幹筏頭等山區的竹木自阜溪上游而下,穿蟹兒橋、上市橋、永福橋,過太平橋、時新橋,穿三橋埠在黃泥鬥中轉。而東部水鄉的時新鮮貨沿阜溪來三橋埠。三橋埠還有二家轎行。其時三橋埠通往庾村上莫干山的路尚未通公路,外國洋人、達官顯貴乘小火輪上三橋埠、坐轎去庾村上莫干山。因此每逢夏季,轎行生意興隆。
日冠入侵時,三橋埠燒殺掠奪洗劫一空,蕩然無存。
解放後,三橋埠恢復原貌,逐步擴大繁榮。三橋埠由原來的舊集鎮,擴建了崢嶸街,沿河街,形成了三橋商貿中心。並有了三橋信用社。三橋衞生院。1958年4月,建成德清縣第一耐火材料廠,後生產日用陶器,為三橋陶瓷廠。1977年生產釉石磚,改德清面磚廠。轄區內還有德清膠輥實業公司。1972年三橋火車站為宣杭鐵路客貨運輸四等站,年發送旅客5萬人次,貨物裝卸量10萬噸左右。1975年7月,黃泥鬥建成三橋裝卸站。三橋還有自來水廠,國營林場,及各種小型企業及加工工場。
三橋轄區有學校3個,其中中學1座,教師38人,學生488人,小學1座,教師46個,學生937人,幼兒園1個,教師15人,兒童20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