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三月三

(中華民族傳統節日)

鎖定
農曆“三月三”,亦稱“上巳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其中以漢族壯族苗族瑤族為典型。三月三上巳節在中國西南的一些少數民族地區,是一個隆重而盛大的節日。 [1]  [16] 
三月三上巳節在我國由來已久,最早收錄在漢初的文獻裏。在上古時代,上巳節已成為大規模的民俗節日,春和景明,人們走出家門,集於水邊,祭祀宴飲,舉行清除不祥的祓除儀式。古代在這個日子女孩們要"上巳春嬉",穿上漂亮的衣服,臨水而行,踏歌起舞,以驅除邪氣。古時以農曆三月第一個巳日為“上巳”,巳日多逢三月初三,魏晉以後,上巳節的日期固定為三月初三,後代便沿襲下來。 [28]  [30] 
“三月三”不僅僅是單純的壯族傳統踏青歌節,也是壯族祭祖、祭拜盤古、布洛陀始祖的重要日子。每到三月三時節,壯族青年男女聚集街頭歡歌、匯聚江邊飲宴。同時,“壯族三月三”不僅是壯族重要的傳統習慣節日,也是廣西漢族瑤族侗族苗族等民族傳統節日。壯族過三月三大多是趕歌圩,搭歌棚,舉辦歌會。黎族人稱三月三為談愛日,與海南苗族節日相同。畲族羣眾雲集宗祠,自晨至暮,對歌盤歌,懷念始祖,並採擷烏稔樹葉,取其嫩葉汁浸糯米炊制烏飯,款待賓客,以驅邪祈福。在中國北方中原地區也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軒轅生”的説法。 [1]  [15-16] 
2014年起,“壯族三月三”作為廣西壯族自治區法定傳統公眾假日,自治區內全體公民放假2天。 [2-3] 
中文名
三月三
別    名
元巳
上巳節
節日時間
農曆三月三日
節日類型
傳統節日,特殊公眾假日 [3] 
流行地區
中國南方、少數民族地區
節日起源
祭祀
節日活動
搶花炮、拋繡球、吃五色糯米飯等
節日飲食
五色糯米飯 [31] 
設定時間
農曆3月3日

三月三節日起源

三月三民俗活動 三月三民俗活動
陽春三月,萬物復甦。農曆三月初三,古稱“上巳(sì)節”。上古時代以"干支"紀日,三月上旬的第一個巳日,謂之"上巳"。"上巳"一詞最早收錄在漢初的文獻裏,《周禮》鄭玄注:"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魏晉以後,上巳節的節期改為農曆三月初三,故又稱"重三"或"三月三"。農曆三月三正值暮春,春天的特點就是“生髮”,所以這時的民俗也都是提倡人們多活動,熱愛生命。 [22-23] 
三月三(上巳節)的歷史十分悠久,是古代舉行“祓除畔浴”活動中最重要的節日。古時以農曆三月第一個巳日為“上巳”。巳日多逢三月初三,後來,上巳節的日期固定為三月初三,後代便沿襲下來。 [20-21]  農曆“三月三”是中國多個民族的傳統節日,其中以壯族為典型。在古代,壯族青年男女聚集街頭歡歌、匯聚江邊飲宴。在壯族傳説中,三月三是壯族始祖布洛陀誕辰日,漢族為上巳節。三月初三在我國西南地區的一些少數民族地區,仍是一個隆重而盛大的節日。 [17]  在我國北方中原地區也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軒轅生”的説法。 [14-15] 

三月三發展演變

三月三(上巳節) 三月三(上巳節)
三月三(上巳節)是古代舉行“祓除畔浴”活動中最重要的節日。祓禊一般指到水濱去洗濯,去除宿垢,帶走身上的災晦之氣,有祈福的寓意。據記載,春秋時期上巳節已在流行。《論語》有云:“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大約寫的就是當時的情形。《後漢書·禮儀志上》記載:“是月上巳,官民皆絜(ji,潔)於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chen,病),為大絜”。 [4]  [5]  [26] 
從習俗來看,古時的三月三(上巳節)是一個比較熱鬧的節日。農曆三月三正值暮春,春天的特點就是“生髮”,所以這時的民俗也都是提倡人們多活動,熱愛生命。古時以農曆三月第一個巳日為“上巳”。巳日多逢三月初三,魏晉以後,上巳節的日期固定為三月初三,後代便沿襲下來。 [24] 
中國地域遼闊,南北緯度相差幾十度。黃河流域的緯度偏高,農曆三月初還是“料峭輕寒結晚陰,飛來院落怨春深”的偏寒冷的時節,光着身子到河裏玩水,不是人人能受得了的。大概到了晉朝,三月三(上巳節)到河邊潑水的風俗活動就被文人改為了“曲水流觴”。三月初三(上巳節)的習俗豐富多彩,主要有祓禊修潔,用佩蘭水點於身上以祛除災病,河邊沐浴,互贈香草,郊外遊春等。三月初三在中國西南地區的一些少數民族地區,仍是一個隆重而盛大的節日。但在中國大部分地區,這個節日已經很少有人知道了。 [12]  [18]  [25] 
農曆三月初三,在古代被稱為上巳節。每到這一天,人們紛紛來到水邊舉行祭禮,洗濯去垢,消除不祥,被稱為祓禊,也叫春浴日。農曆三月初三,春秋時期就已有文字記載。《論語》有云:“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大約寫的就是當時的情形。“上巳節”正處於季節交換,陰氣還沒有完全褪去,人容易患病,去水邊沐浴可以祛除病痛和災禍,並祈求福祉降臨。三月三上巳節自先秦至唐十分繁盛。從宋元時代開始,漸漸不顯,筆記史料和文學作品中都表現了一種追古慕古的情懷。 [4]  [5]  [17-18] 

三月三民間習俗

三月三壯族

壯族三月三
壯族三月三(4張)
壯族過三月三大多是趕歌圩,搭歌棚,舉辦歌會。青年男女們對歌、碰蛋、拋繡球,談情説愛。相傳為紀念壯族歌仙劉三姐而形成的節日,故又稱“歌仙節”。壯族通常在三月三蒸五色糯米飯。另外,艾餈粑、粉蒸肉、黑糯米酒是廣西“三月三”的特色食品 [16] 壯族“三月三”習俗,很多人只知道對歌談情,其實壯族“三月三”習俗有很多,搶花炮、拋繡球、吃五色糯米飯等也是有趣的節日習俗。 [6] 
  • 包五色糯米飯
節前家家户户準備五色糯米飯彩蛋。人們採來紅蘭草、黃飯花或黃梔子、楓葉、紫蕃藤,用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紅、黃、黑、紫、白五色糯米飯。相傳,這種食品是深得仙女們的讚賞後流傳下來的;也有人説是祭祀歌仙劉三姐的。吃了這種飯,人丁興旺,身體健壯。 [6] 
  • 搶花炮
在農曆三月初三以及秋收之後,廣西一些少數民族地區民間會自發組織搶花炮運動。
參與搶花炮的每支隊有8人,隊員通過突破、擋人、變向、快衝等方式衝進對方炮台,將花炮放入算得分。規則類似於西方的橄欖球運動,故被稱為“東方橄欖球”。傳統的“花炮”是一個鐵製圓環,直徑約5釐米,外用紅布或紅綢纏繞。比賽場地通常設在河岸或山坡上,不限人數,也不分隊數,每炮必搶,三炮結束。 [6] 
  • 繡球傳情
歌圩的繡球是姑娘們在節前趕製的工藝品,製作工藝都很精巧,個個都是絲織工藝品:十二花瓣連結成一個圓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着一年中的某個月份,上面繡有當月的花卉。有些繡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繡球內裝豆粟或棉籽。球上連着一條綢帶,下墜絲穗和裝飾的珠子,象徵着純潔的愛情。 [6] 
  • 打扁擔
打扁擔是傳統的自娛自樂活動,每一個壯家人都是“打着堂”的演員,婦女的動作輕巧優美,男子的動作剛勁有力,自娛自樂的“打着堂”,寄託着壯族人民祈望豐收的願望。
打扁擔的舞蹈形式有雙人舞、四人穿花、多人穿花等各種套式。舞者多為雙數。表演者手拿扁擔,圍在長凳或舂米槽旁,有節奏地時而敲打板凳,時而互相撞擊扁擔。 [6] 
  • 對歌談情
“三月三”歌圩是男女青年進行交際的好時機。每逢歌圩,方圓數十里內的男女青年聚集在歌圩點。小夥子在歌師的指點下與中意的姑娘對歌。
通常是男青年先主動唱“遊覽歌”,觀察物色對手,遇到合適的對象,便唱起見面歌、邀請歌。女方若有意就答應。男青年再唱詢問歌,彼此有了情誼,唱愛慕歌、交情歌。歌詞皆即興發揮,脱口而出。若姑娘覺得眼前的小夥子人才、歌才都滿意,便趁旁人不注意,悄悄將懷中的繡球贈與意中人,“他”則報之以手帕、毛巾之類的物品,然後歌聲更加甜蜜,遂訂秦晉之好。 [6] 
  • 打銅鼓
廣西的一些少數民族素來有在節日慶典或祭祀中擊打銅鼓的習慣,這一風俗一直沿襲至今,東蘭、天峨等地壯族羣眾每年過“三月三”和春節,都安、巴馬、大化等地瑤族羣眾過祝着節,南丹瑤族舉行葬禮祭祀,南丹中堡苗族過春節或遇上喜慶時都要以擊銅鼓的方式表示慶賀或悼念之情。 [6] 
  • 碰彩蛋
彩蛋是把熟雞蛋染成彩色用以傳情之物。小夥子在歌圩中手握彩蛋去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姑娘如果不願意就把蛋握住不讓碰,如果有意就讓小夥子碰。蛋碰裂後兩人共吃彩蛋,這就播下了愛情的種子。如今,碰彩蛋有了“碰碰碰,碰出好運氣”的意頭。 [6] 

三月三漢族

農曆三月初三,在古代被稱為上巳節,洗濯去垢、消除不祥,也叫春浴日。中國地域遼闊,南北緯度相差幾十度。黃河流域的緯度偏高,三月初還是“料峭輕寒結晚陰,飛來院落怨春深”的偏寒冷的時節,光着身子到河裏玩水,不是人人能受得了的。大概到了晉朝,到河邊潑水的風俗活動就被文人改變為“曲水流觴”。 [16]  [18] 

三月三侗族

侗族“三月三”又名“播種節”、“討葱節”、“花炮節”。侗家傳説,古時他們總是以桐樹開花時為插秧節。但有一年桐樹沒有開花,結果誤了農時,只好逃荒到報京一帶。為吸取過去的教訓,每到三月三人們便吹蘆笙唱歌、走訪親友,並相互提醒該忙農事了。侗族多於三月三這天舉行搶花炮、鬥牛、鬥馬、對歌、踩堂等活動,故亦稱“花炮節”。 [7] 

三月三瑤族

瑤族的三月三為紀念民族英雄,人們把這天取名為三月三,又名“乾巴節”。每年三月三之前,瑤族男人都提前一個星期到老林狩獵、捕殺野獸,下河撈魚摸蝦,且烤成乾巴帶回家,按户分配,共享收穫的歡樂。婦女們上山採摘小靛葉等天然染料,煮水後染成紅、黃、藍、紫4種顏色的糯米飯,用於敬獻盤古。節日當天,瑤族人民放下手中的農活,集體休息1天,男人們讀經書、喝酒、娛樂,姑娘和小夥子們則相約到寨子邊的荒山上、樹林裏對歌、玩耍、談情説愛。 [7] 

三月三布依族

每年的農曆三月初三,是貞豐、望謨等地布依族的民族傳統節日。
在傳統的觀念中,為了使全寨人達到“禳災祈福、寨子安寧、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目的,祖祖輩輩生活在北盤江畔的貞豐布依族人民在農曆三月初三這一天都要舉行相應的祭祀活動。
祭山活動是布依族“三月三”的主要活動之一。祭祀山神要在“掃寨驅邪”之後進行。
“三月三”節日的這天,寨裏的每户,除了一個男家長去參加祭祀山神活動外,其餘老少聽到祭山神殺豬前鳴放的鞭炮後都要上山去“躲蟲”,也就是躲避各種蟲害、災難和瘟疫。
布依族節日“三月三”,已經有了許多變化,成為布依族地區羣體性的集會,有專門的歌舞表演,以及其他節日遊藝活動。 [8] 

三月三畲族

三月三活動 三月三活動 [19]
畲族羣眾雲集宗祠,自晨至暮,對歌盤歌,懷念始祖,並採擷烏稔樹葉,取其嫩葉汁浸糯米炊制烏飯,款待賓客,以驅邪祈福 [16] 畲族以三月三為穀米的生日,家家吃烏米飯。 [7]  傳説,唐代畲族英雄雷萬興率起義軍抗擊官軍圍剿,以烏稔果充飢而軍威大振,於三月三這天突圍成功,連戰連捷。畲民為紀念此事,每年三月三要吃烏米飯,集會對歌。 [7] 
在畲族民眾中,三月三是可以與春節相提並論的重大節日。此日,家家宰殺牲口,祭祀祖先。許多人家往往選擇這天舉辦婚禮。節日裏還要趕舞場,跳起火把舞、木拍靈刀舞、竹竿舞、龍燈舞、獅子舞、魚燈舞。同時還有問凳、操石磉、腹頂棍、操槓、趕野豬等畲族民間競技。 [7] 

三月三黎族

黎族人稱三月三為談愛日,與海南苗族節日相同。 [16]  農曆三月三是黎族人民追念祖先、喜慶新生、讚美生活、追求愛情的傳統吉祥節日。1984年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和廣東省人民政府同意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人大常委會和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的報告,正式將三月初三定為海南黎族傳統節日。 [9] 
航拍黎族三月三活動
航拍黎族三月三活動(5張)
這天人們都要早早起牀,婦女忙着舂山欄糯米,準備過節食品,姑娘們上山採擷染飯的樹葉,男人們則合夥上山放狗打獵,下水抓魚。家家户户殺雞買肉備好酒,姑娘們穿上盛裝,披金戴銀,且歌且舞,歡慶一年一度的三月三節。 [9] 
三亞、保亭、陵水等地的黎族人民每逢三月三節,人們以豬頭、米酒和飯糰為祭品,前往三亞落筆洞、甘什嶺山洞等地祈求祖先賜平安。通什地區黎族於農歷三月的牛日,在畝頭家殺豬擺酒席,聚眾敲鑼打鼓,歡跳祭祖舞蹈,慶賀春天帶來的福氣,同時為未懷孕的婦女招福魂,祝願來日生男育女。 [9] 
20世紀80年代之後,其活動內容更加豐富多彩,除了繼承傳統活動內容的三月三對歌,黎族傳統體育競賽如弓箭射擊、頂槓、打陀螺、爬杆、拉烏龜等,各種文藝匯演以及騎牛賽跑、盪鞦韆、摔跤和跳打柴舞等娛樂活動外,還增加了現代歌舞、遊園、書畫等文藝娛樂性內容和棋類、球類、田徑等體育節目,使三月三節慶活動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海南旅遊觀光文化活動。活動的規模越來越大,人數有幾千人甚至上萬人。 [9] 

三月三土家族

土家族的三月三是其“情人節”,也叫“女兒節”。節日當天,青年男女穿戴簇新,從四面八方雲集而來。欲選佳婿的女子服飾很有特色,上身左襟大褂衣袖短寬,滾有多道花邊,下着內長外短、衣分多層的百褶長裙,佯裝趕集,出售土產,等待意中人的出現;而欲選佳偶的未婚男子,則身背空簍,佯裝購物。如男子看上哪位女子,便會上前“購物”,如女子中意“購物”男子,便會將土產低價售之,以示願意以身相許,並隨之退出鬧市,擇靜處互通情愫。 [7] 

三月三土族

土族傳統節日雞蛋會。節日時間為每年農曆三月三日或三月初八日、三月十八日,因地而異。屆時,在寺廟裏舉行獻牲酬祭,請法師誦經跳酬神舞,以禳災祛禍,保五穀豐登,人畜兩旺。與會羣眾還隨身攜帶許多熟雞蛋,一是自食,二是相互敲擊作戲。 [10] 

三月三苗族

“三月三”苗族情歌節,是當地苗族同胞的傳統節日,活動期間,在外工作的村民和外嫁的女子及鄰近幾十個村寨的青年男女都會齊聚於此聯歡,因此“三月三”情歌節不僅是村民祭祖團圓和親朋好友敍舊延情的節日,更是村寨青年談情説愛的美好日子。 [11] 

三月三節日典故

關於三月三(上巳節)的由來,一説法是,上巳節起源於蘭湯辟邪的巫術活動,用蘭湯以驅除邪氣。蘭草被用作靈物,有香氣襲人的特點。《周禮》鄭玄注:“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中國地域遼闊,南北緯度相差幾十度,上巳時雖有的地區還很寒冷,但有的地區已很暖和了。春和景明,人們走出家門,集於水邊,舉行清除不祥的祓除儀式。 [17-18]  [25] 
遠古時期的農曆三月三,最主要的活動是祭祀高禖。高禖是管理婚姻和生育之神,因供於郊外,又稱“郊禖”。“禖”通“媒”,有牽線搭橋、成人之美的意思,因此上巳節又是求偶節、求育節。所以上巳節也是青年男女談情説愛的情人節。由此衍生出來的祭祀高禖、釁浴祓禊、曲水流觴、郊外遊春等著名的民俗活動。 [27] 
因為上巳節的主題是“祓禊”,所以古人通常在春天就要去水邊去沐浴。為何要沐浴?沐浴是清潔。“祓禊”,它不是在室內洗浴的個人行為,而是一種具有儀式性的集體行為,跟“春”的生命力與“水”的生命力相疊加,在洗濯污垢、消除不祥之外,更是表達了追求生命的意義。 [30] 
先秦時,上巳節已是懷春女孩尋覓真愛的日子,亦可被視為古代“情人節”。《周禮·地官》“媒氏”條稱:“中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沒有嫁妝、不合禮儀的男女也允許結合相約。 [29] 

三月三社會效應

廣西、浙江、福建、海南等地,都舉辦了一系列形式新、立意高、羣眾參與度高的活動,吸引着全國各地遊客的目光。從一個傳統民族節日到文化旅遊節慶,最終轉型成為當地的文旅品牌,“三月三”的發展,為民族傳統節日的創新性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鑑和啓示。 [13] 

三月三文化遺產

2006年,在國務院公佈的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海南省申報的“黎族三月三節”榜上有名。
2008年,國務院公佈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浙江省景寧畲族自治縣申報的“畲族三月三”入列其中。
2011年,貴州省貞豐縣、望謨縣的布依族“三月三”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4年,國務院公佈的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和擴展項目名錄中,貴州省鎮遠縣的“報京三月三”和廣西壯族自治區武鳴縣的“壯族三月三”名列其中。 [7]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