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三昧水

鎖定
出成都西北,由成彭公路驅車五十公里,沿鎮國寺塔西側的石級小道,進山約7、8裏,便見聖境三昧水。
中文名
三昧水
地理位置
四川 [1]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千佛崖
石牌樓
下三昧

目錄

三昧水地理環境

三昧水
三昧水(8張)
由中三味到上三昧,道路奇險。上三味古建有水亭寺和聖水亭五代時水亭寺稱廣明院。前蜀皇帝王衍曾專道遊幸於此,明人所著(蜀中名勝記)有記載,後人稱此道為“王衍故道”,至今猶在。水亭寺今已不存,但建於明朝萬曆年間的聖水亭尚較完整地掩映於懸崖上竹樹之中。亭呈八角狀,全用石料造就。亭頂用整塊石料雕刻而成。亭頂所刻線條流利勻稱,所雕石珠溜圓光滑,整個石亭造型精美,別具一格。亭內有石雕觀音一尊,莊重慈祥,温温欲語。亭上方有一崖窩,長約丈餘,寬約兩米。有泉從崖中泌出,冬旱不幹,夏洪不溢。這就是悟達國師人面瘡處。
距石亭百步,即至至德山頂,放眼千里之外,雲海茫茫,色彩萬變;俯視平川。湔江如練,眾山如拳。“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油然而生。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三昧水名垂古今,聞名遠近,在其山之秀,水之神也。

三昧水景點

三昧水有5處可觀,千佛崖石牌樓、下三昧、中三昧和上三昧。此五處沿至德山自下而上,由一條曲折的石級小道串聯在一起。千佛崖摩崖造像盤踞於至德山麓的千佛崖上。造像至今尚存37龕,千姿百態,栩栩如生。石刻中“引接眾生”的延命觀音,滿身纓珞飄帶.千手各執法器;以手支頭的羅漢,仰天依坐,神氣清逸,體態安然;手執文卷的判官,頭戴雙翅官帽,神動欲語……一尊尊充滿着宗教和神話色彩的石刻像,初創於唐,以後歷朝增刻,至於清末,終於集成了龐大的千佛崖石像羣。
雄踞於千佛崖上的石牌坊,建於清朝同治年間。牌樓重檐三層,氣勢雄偉,扼住至德山口。牌樓正反兩面的圖紋題刻,雕工精細,堪稱石刻藝術上品。牌樓正面上方牌樓名“三昧水”赫然入目。牌樓上“天重寶蓋”、“地湧全泉”、“盛唐古蹟”、“古井泉香”等橫額,令人百賞猶鮮;樓下“欲識窮途須進步,不知古蹟且登臨”、“朝隨之出入,暮帶月推敲”、“秀氣鍾三昧,層巒並九峯”等對聯引人入勝。
牌樓前有上下二潭,上潭水清如鏡,潭水從巨石上飛濺而下,注入荊蔓叢中的下潭。牌樓四周竹樹環合,把牌樓顯得更加清雅、靈氣。沿石級穿過牌樓下的石寨門可通下三昧。下三昧古建有安國寺。今廟雖傾頹,但尚存不少古碑壁畫。壁畫反映的佛教故事使人賞心悦目。石柱對聯“彭盎逞一時之憤,晁錯念千古之冤”引人神思千古,浮想聯翩。寺旁泉眼多處,處處相通。寺前溝壑被藤蘿遮掩。溝底泉聲如樂,沁人心脾。溝旁有清朝道光年間的“三昧聖境”石碑一座。碑文完整地記載了三昧聖境的來由和唐朝悟達國師用三昧水洗愈人面瘡的始末。類似於碑文的記載散見於(彭縣誌)。《方輿勝覽》、(蜀中名勝記)以及香港佛教流通處印行的佛教經典(三昧水懺)等典籍中。碑文雖屬離奇,但三昧水屬於一種於身心健康有益的礦泉水已為後人的實踐所確認。
由下三昧拾級而上半里許,便是中三昧。這裏古有宋太守欽賜的“至德寺”。由三重廣殿構成。今存一重(正在修復)雕滿花紋的六稜形石柱上,有明朝萬曆年間的刻字。其它碑文石刻多為前清遺蹟。這裏常聞松風陣陣,古泉泠泠。眺望羣山,但見層巒迭起,雲氣輕升。諸峯似有躬身作揖,依次來朝之意。可使人領略“秀氣鍾三昧,層巒並九峯”之勝。中三昧之西,隔溪有平台,祥光靄靄,紫霧紛紛。在這祥光瑞靄之中,有石塔巍然聳立,乃悟達國師墓。塔後青松帶雨,塔前翠竹留雲,雲靄與遠天相連,渺渺然浮陵塔於雲光之首,伊然一西方淨地。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