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三星橋

(湖南省宜章縣橋樑)

鎖定
三星橋,在玉溪之上,橫跨南北,把宜章南門口和南關街連為一體,風風雨雨數百年,為繁榮騾馬古道和擴大城區建設立下了汗馬功勞,是一座橋樑。
中文名
三星橋
文字類型
中文
皇    帝
乾隆
建立時間
1760年

三星橋基本信息

宜章城牆,有東南西北四條城門,南門——奎文門正對着三星橋。沒有三星橋之前,此處有木橋一座,叫興文橋,上有瓦亭十四間,由明正統時期的知縣馬經倡建。嘉靖四十年(1561年),山洪暴發,興文橋被沖毀,給兩岸居民帶來許多不便。知縣陳傅堯見狀,發起重修倡議,帶頭捐出百金,並堅持在正月開工。開工之初,百姓都擔心橋未建成,又逢雨季,白費銀兩,可偏偏似有天助,正月不雨,二月也不雨,直到三月橋拱落成,方有大雨降臨。見此橋既合民心,又合天時地利,故名“三合橋”。後因其“橋鎖溪流,為城隅巨橋”,更名為“三星橋”。

三星橋歷史傳説

坊間傳説,三星橋邊的水井原系三口,取名日、月、星,可能因為井與橋捱得太近,宜章話“井”字和“星”字的音又比較接近,才逐步把“三井”演化成了“三星”。直到今天,民間還有人把“三星橋”叫成“三井橋”。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因三星橋被沖毀,只得再建。這番重建,下了功夫:橋基橋墩橋面以致護欄,全部用大青石砌成,小者二三百斤,大者近千斤。橋墩呈斧頭狀,迎水的一面就是斧頭尖,以利減輕水阻。經測,三星橋跨度達48米,寬有5米,距水面15米,橋面長38米,算得上宜章當時最宏大的建築之一。
布政司盧夢陽曾鐫有《新建三星橋碑》,橋之兩端石階北有十二級,南有八級。就是這些石階,還成了一道特殊試題,專門考驗那些吹牛自己到過宜章或者想矇騙別人自己是宜章人的人。故而,三星橋兩端常有人來回踱步,把那些石階數了又數。可惱的是,儘管數的真切,時間長了依然記混,同樣惹出笑話,被問得滿臉通紅,無地自容。
三星橋見證了宜章的發展。大清政府閉關鎖國,只開放廣州一處口岸,無意中提升了湘南地區與粵北和廣東沿海的對接速度,即使著名的西京古道日漸繁華,又使樂昌到宜章的水運邁上歷史最高峯。三星橋一帶憑藉其獨有的區位優勢成為宜章的經濟中心,新建的東橫街、西橫街、南關街和幾十個水運碼頭、倉庫眾星捧月,把一片繁華慷慨地贈予了三星橋。為此,橋之北端,有幸成了宜章到郴州九十里大道的起點。
逐漸濃郁的商業氣息孕育了三星橋的市井文化。直到上世紀中葉,橋之南端還有幾間瓦亭,亭裏亭外,既有人賣茶賣水賣涼粉,又有人油炸糖串油餈粑、煮狗肉和鍋頭牛肉。挑鹽上州的苦力和牽着騾馬的漢子,得意的紈絝子弟和十指黑黑的賣炭翁,穿着勇字馬甲的兵丁和慢扭腰肢的賣春女,迎娶新娘挑着大擔禮品的人羣和挎着包裹匆匆進京趕考的讀書人,受貶的官員和情才齊備的詩人,留着長辮子、山羊鬍子的學究和拿着利剪大喊“留頭還是留辮子”的革新派,血淋淋的土匪首級和偷情犯事被扒了衣褲的男女,齊聚在這無聲的青石板橋上。搜尋和被搜尋的眼神,匆忙、勤快和悠哉、艱難的步履,漸漸抹去了這些青石板上粗糙的鑿痕,成為一個個光潔的鏡面,照映着歲月的春夏秋冬和人間的悲歡離合。從空中俯瞰,那場景,簡直就是宜章版的《清明上河圖》。這橋上還是附近居民夏夜納涼的首選。在輕搖的蒲扇中,曾日三參加紅軍、吳仲廉參加革命的故事還如橋下的流水,不曾間斷。
歷經了五百年風雨,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因縱貫宜章的公路、鐵路相繼修成,又失了水運的支撐,加之城市中心又發生轉移,三星橋漸漸地退居到了二線。如今,橋上的野苧麻卻格外茂盛,令人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