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三愛

(詞語釋義)

鎖定
三愛,縮略語,一般指佛教經典中的“三愛”。具體指代説法不一,其中幾種常見的説法是:(1)欲愛,有愛和非有愛;(2)欲愛、色愛、無色愛。另外“三愛”還可以指古代文人三愛--琴、酒、詩。
中文名
三愛
類    型
佛教用語
分    類
欲愛、色愛、無色愛
詞    性
名詞

目錄

三愛説法一

(一)指欲愛、色愛、無色愛∶《俱舍論》卷九(大正29·51b)∶‘從此三受引生三愛。謂由苦逼有於樂受發生欲愛,或有於樂、非苦樂受發生色愛,或有唯於非苦樂受生無色愛。’
依《集異門足論》卷四所載,諸欲中諸貪等貪,執藏防護耽着愛染,是為欲愛;諸色中諸貪等貪,執藏防護耽着愛染,是為色愛;無色中諸貪等貪,執藏防護耽着愛染,是謂無色愛。該書另載欲愛、有愛、無有愛等三愛。即於諸欲中諸貪等貪是欲愛;於色無色界諸貪等貪為有愛;欣無有者,於無有中諸貪等貪是為無有愛。
(二)指愛慾未斷之人,臨終時所起的三種愛着心∶即(1)自體愛∶臨終時對自己身體及生命起現有愛。(2)境界愛∶臨終時對眷屬及田宅等資生之業起貪喜俱行愛。(3)當生愛∶臨終時對當來生處起後有愛。此三種愛流動於臨終者之心,因此,其心生愁惱,命將盡時身生極苦,如風刀解脈、千苦相逼。前二為助潤生,後一為正潤生。
《成唯識論了義燈》卷五(末)描述潤生的相狀,曾提及自體、境界二愛。此即(大正43·759c)∶‘臨終有心,必定起愛,(中略),潤中有,起自體愛;潤生有,起境界愛。以於死有,不見中有,謂我無有,起自體愛;於中有位,見生處,故起境界愛。’

三愛説法二

《舍利弗阿毗曇論卷第四》(問分四聖諦品第四)中有“苦集聖諦三愛。欲愛有愛非有愛。是名苦集。”又有“云何欲愛。欲界法中欲染重欲染憐不逆樂樂欲可重可究竟可不足不滿着重着津漏親近愛支網能生苦根希望渴宅耽忍能廣創愛。是名欲愛。云何有愛。色界無色界法中欲染。乃至廣創愛。是名有愛。云何非有愛。若有人強言有我若杖怖苦病等逼便希望我斷壞非有。彼法中欲染乃至廣創愛。是名非有愛。”的論述。 [1] 
《南傳法句經》中有言“彼具三十六(愛)流(2),勢強奔流向欲境,是則彼具邪見人,為欲思惟漂盪去。”(愛慾有三重:一、欲愛(Kamatanha),二、有愛(Bhavatanha--與常見有關之愛),三、非有愛(Vibhavatanha--與斷見有關之愛)。如是內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之愛及外六塵--色聲香味觸法之愛合為十二;欲愛十二,有愛十二,非有愛十二,合為三十六。) [2] 
有愛(bhavataṇhā)是對存在(bhava)的貪愛。由於對有之慾求與對禪之欣求,而生起之伴隨常見之對色(界)有與無色(界)有的貪求。
非有愛(vibhavataṇhā),是對於非有(vibhava)的貪愛。是伴隨着斷見的貪着。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