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明徵麓川之役

鎖定
明徵麓川之役,是明朝朝廷征伐雲南麓川宣慰司思任發、思機發父子叛亂的四次戰爭。
四次征討分別發生於1439年(正統四年)、1441年(正統六年)、1442年(正統七年)、1448年(正統十三年),明朝經過連年征戰,仍未徹底平息叛亂,最終以盟約形式結束;期間連續發動數十萬人的進攻,致使大軍疲憊、國庫虧空,對北面蒙古瓦剌的防禦空虛。
名    稱
明徵麓川之役
發生時間
1436年–1449年
地    點
中國雲南、緬甸
參戰方
大明官軍、麓川宣慰司
結    果
明朝官軍勝利
主要指揮官
方政、沐晟、蔣貴王驥、思任發、思機發

明徵麓川之役歷史背景

從13世紀麓川崛起到15世紀明朝派兵三徵麓川的兩百年間,是傣族社會經歷的一個極其重要的發展時期。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中央政府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始設土司制度瑞麗江河谷一帶的“勐卯果佔璧”政權受封為麓川路。元惠宗至元六年(1340年),擴張野心極 強的思可法繼任“勐卯王”,積極向四周出兵,征服周邊領土,建立了強大的“麓川政權”,並一度脱離了中央政府管理。至明朝,繼任麓川主思倫法思任法繼續向四周擴張,甚至威脅到雲南腹地,致使朝野震驚。
明朝洪武年間,麓川思倫發歸順明朝,授麓川宣慰使。思倫發所管轄之地都在金沙江以南,在元朝為平緬宣慰司,但已經佔領緬甸為己有。洪武年間,明朝大軍進攻雲南,改平緬為麓川平緬軍民宣慰司,才首次使用“麓川”。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平緬入貢,更立平緬宣慰司,與麓川軍民宣慰司分離。不久,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麓川平緬(治今雲南瑞麗)土酋刀幹猛叛亂,逐其宣慰使思倫發。明廷命沐春為徵南將軍,何福、徐凱為副將軍,率兵攻擊刀幹猛,並送思倫發回雲南。次年五月,沐春派何福率兵5000越高良公山(今雲南騰衝西北),直搗南甸(今雲南梁河東北),破之,遂回兵襲景罕寨。敵憑高據險堅守,久攻不下。沐春親率500騎馳援,克之。刀幹猛請降不許。十二月,何福執斬刀幹猛,遂平麓川之亂。 [1]  此後思倫發失去官職,改為孟養宣慰使,以刁氏代其原職。

明徵麓川之役直接原因

正統初年,宣慰使刁賓玉因實力衰弱,不能平息諸夷族,思倫發次子思任發開始侵佔。當時,緬甸危機,思任發侵佔其地,遂欲盡恢復其父所失的過去土地,於是擁眾麓川謀反。當時,他率軍侵佔孟定、灣甸,大肆殺掠,雲南總兵黔國公沐晟上報。此後他再侵犯南甸州土官刁貢罕土地,明朝命沐晟遣官齎金牌信符,諭令其歸還所侵地,思任發不奉詔 [2] 
正統三年(1438年)十二月,思任發進攻掠奪騰衝、南甸、孟養等地,刁賓玉投奔永昌,死後無嗣。思任發屠殺騰衝,並佔領潞江,自稱曰“法”。事情上報後,明英宗派遣刑部主事楊寧前往諭令,思任發不服 [3] 

明徵麓川之役戰爭過程

明徵麓川之役第一次征討

正統四年(1439年)正月,英宗命鎮守雲南黔國公沐晟、左都督方政、右都督沐昂率師討思任發,太監吳誠、曹吉祥監軍。部隊抵達金齒,思任發遣其將緬簡斷江立柵而守,明朝大大師無法渡江。沐晟派遣指揮車琳等諭降,思任發假裝答應,沐晟相信並沒有打算渡江。刑部主事楊寧稱不可,主張其未戰投降是詐。沐晟不聽,檄令楊寧在金齒督餉。麓川軍將領緬簡屢次挑戰,方政大怒,製造舟六十艘,欲渡江。沐晟沒有批准,方政不能抑制憤怒,夜晚獨自率其麾下渡進攻緬簡,緬簡敗走。麓川軍奔景罕寨,指揮唐清擊敗此次進攻,指揮高遠等又追敗到高黎貢山下。共斬三千餘級,乘勝深入,逼思任到上江。上江是麓川軍的重地,明軍因遠距離進攻,兵馬疲勞,於是請求沐晟增援。沐晟因其違令渡江而不予派遣援軍。久之,只令少量部隊進攻,抵達夾象石不再前進。方政渡江後抵達空泥,被麓川軍以象陣衝擊,隨後被圍大敗。沐晟聽聞戰敗後,恰逢春暮,擔心瘴氣大發,於是焚燒江上積聚,倉卒奔還永昌。部隊抵達楚雄,英宗遣使者責狀,仍以四萬五千人助軍。沐晟因罪恐懼,暴病去世。思任發進犯景東、孟定,殺大侯知州刁奉漢等,破孟賴諸寨,降孟達等長官司 [4] 
同年五月,以沐昂為左都督徵南將軍,右都督吳亮為副將軍,馬翔、張榮為左右參將,進討思任發。沐昂上奏潞江之捷,獲得升賞有差 [5] 
正統五年(1440年)二月,沐昂討伐麓川,明朝大軍抵達隴把,距離敵軍甚近,右參將都督僉事張榮令都指揮盧鉞進攻,但大軍失利。張榮於是放棄符驗軍器等撤離,沐昂等不能援救。大軍歸還,英宗敕責沐昂等,留沐昂鎮守,右都督吳亮、左參將馬翔俱被逮 [6]  。七月,思任發屯兵孟羅,並進攻者章硬寨。沐昂率領都指揮方瑛、柳英等進攻,麓川軍逃離。威遠川土知州刁蓋罕在威江大戰,亦獲勝。隨後,思任發遣流目陶孟、忙怕等入貢,禮部商議減少其饗賚,英宗稱:“彼來雖緩我師,而朕不逆詐。”遂給賚但不宴請,賜敕諭命 [7] 

明徵麓川之役第二次征討

正統六年(1441年)正月,英宗命定西伯蔣貴為徵蠻將軍,擔任總兵進攻麓川思任發,以太監曹吉祥監督軍務,兵部尚書王驥提督軍務(雲南總督),侍郎徐晞督軍餉。
當初,雲南總兵沐晟等議麓川險遠,攻之非十二萬人不可。宜在湖廣、川、貴等地徵兵,並各委善戰指揮,分兵三道進攻灣甸、芒布、騰衝,刻期並進。上下廷議,英國公張輔等言分兵勢力孤弱,對方或者扼險邀我,並非萬全之計,宜擇大臣往雲南專征。當時會思任發遣使道歉,刑部侍郎何文淵藉此反對出兵,認為麓川在南陲之地,進攻勞師並無所獲,大學士楊士奇亦贊同此説。張輔稱思任發世職六十餘年,屢次抵抗王師,釋此不誅,恐怕木邦、車裏、八百、緬甸等地覘視窺覬,示弱小夷,非上策。英宗贊同,遂命蔣貴、王驥先赴雲南,復以副總兵李安、參將宮聚領川、貴兵,副總兵劉聚、參將冉保領南京、湖廣兵,大發兵十五萬,轉餉遍及半個明朝天下。王驥舉薦太僕寺少卿李蕢、郎中侯璡、楊寧,主事蔣琳等為參謀。侍讀劉球上疏反對稱:“麓川荒遠偏隅,即叛服不足為中國輕重。但是北方脱歡也先併吞諸部,屢次侵犯邊界,進攻麓川只是釋豺狼攻犬豕,非戰略之策。請求罷免麓川用兵,專備西北蒙古。”但是沒有得到批准,實乃王振專政所影響 [8] 
同年十一月,定西伯蔣貴、兵部尚書王驥等討麓川,大破麓川軍,思任發逃去。當時,思任發率眾三萬,抵達大侯州,欲攻景東、威遠,兵部郎中侯璡、都指揮馬讓、盧鉞進攻,王驥等遂進至金齒。鎮康守陶孟、刁門俸乞降,令右參將冉保以五千人進攻,因其眾破昔刺寨,移攻孟通。王驥誓師分三道進取,參將冉保自緬甸抵達孟定,在木邦、車裏會師;王驥同蔣貴率領中路,抵達騰衝;內官曹吉祥、副總兵劉聚等自下江、夾象石合攻,逕抵上江。進攻二日後不下,恰逢大風,王驥命縱火焚柵,大破麓川軍,拔上江寨。麓川軍千餘迎戰,明朝官軍奮長戈進攻,麓川將領刁放戛父子俱亡,刁招漢全家自焚,明軍生擒刁門項,先後斬五萬級。上江平定後,麓川軍散走。明軍由夾象石、下江通高黎貢山道至騰衝,留副總兵李安戍衞。王驥等取道南甸,至羅卜思莊,令指揮江洪等以八千人抵木籠山。思任發乘險以二萬人列七營相救,副總兵劉聚、參將宮聚分兵進攻但無法攻下。王驥、蔣貴同奉御監蕭保自中路進攻,左右兩路夾攻,攻克對方防禦,斬數百餘級,乘勝追至馬鞍山,破其象陣,死者十餘萬,麓川大震 [9] 
同年十二月,王驥等直搗麓川,以三千人探路,麓川軍以象陣伏泥溝突起,後失敗撤退。麓川軍又自永毛摩尼寨至馬鞍山,伺機進攻後援。王驥令都指揮方瑛以六千人攻克對方。而右參將冉保從東路會和木邦、車裏、大侯之兵,先後斬三千三百九十餘級。於是進攻麓川,積薪焚其柵,思任發挈妻子從小道渡江逃到緬甸,焚溺數萬餘人。王驥隨後率領部隊班師,敍平麓川功,進封蔣貴為定西侯,王驥為靖遠伯,以郎中侯璡、楊寧為侍郎,餘升賞有差 [10] 

明徵麓川之役第三次征討

正統七年(1442年)十月,英宗覆命定西侯蔣貴、靖遠伯王驥征討麓川、緬甸。當時,思任發敗走緬甸後,明軍歸還,麓川軍再次出寇。英宗於是命兩人再次征討 [11] 
正統八年(1443年)二月,定西侯蔣貴、靖遠伯王驥軍至金齒,遣諭緬甸送思任發軍前。緬人假裝許諾,但不遣行。王驥稱:“緬甸黨賊,不可不討也。”於是率軍抵達騰衝,分為五營,與蔣貴及都督沐昂分道並進。木邦宣慰使統兵萬餘,駐於蠻江滸,窺視明軍。驥責以忠義,賜牛酒,遂感悦其效死。緬人擁眾大至,蔣貴率兵蔽江而下,焚其舟數百艘,大戰一晝夜,麓川大軍潰敗,思任發再次逃去,明軍俘虜其妻、子後班師 [12] 
正統九年(1444年)二月,王驥聯合木邦等諸部,進兵緬甸,連續獲得勝利。緬甸人用大金縷船載思任發至江上窺視明軍,之後再次匿去。明軍欲以麓川給予木邦,孟養、戛裏給予緬甸,緬甸人獻思任發,詭以思任子思機發致仇為解。王驥等乃縱兵搗思機發寨,俘其妻子及從賊九十餘人、象十一等。事情上報後,英宗詔令王驥還京。然而思機發仍然竊據孟養,堅持不服 [13] 
正統十年(1445年)十二月,雲南千户王政奉敕幣諭緬甸宣慰使卜剌浪馬哈省索要思任發。卜剌浪馬哈省恐懼,以思任發及妻孥部屬三十二人交付王政。思任發不食垂死,王政遂斬首,將首級放於函中獻給京師 [14] 

明徵麓川之役第四次征討

正統十三年(1448年)三月,思機發再次掠奪孟養,明朝屢次諭令仍不從。英宗覆命靖遠伯王驥提督軍務,都督宮聚為總兵,張軏、田禮為左右副總兵,方瑛、張鋭為左右參將,率南京、雲南、湖廣、四川、貴州土漢軍十三萬討伐。以孟養舊宣慰刁孟賓為向道,又敕令木邦、緬甸、南甸、千崖、隴川宣慰使刁蓋發等,各輸兵餉。命户部右侍郎焦宏在雲南督餉 [15] 
同年十月,明朝大軍抵達金沙江,麓川軍在金沙江以西設柵抵抗。王驥造浮樑渡江並攻破,乘勝進至孟養,而麓川軍在鬼哭山及芒崖山等山寨均被明軍攻克,貴州都指揮使洛宣九溪衞指揮使翟亨皆戰死。思機發後來失蹤,也有人稱其死於亂軍中。明軍進攻孟養後抵至孟那,孟養在金沙江西,去麓川千餘裏,諸部皆感到恐懼。王驥撤回部隊,部落再次擁思任發子思祿為亂,再次佔領孟養等地。王驥等考慮大軍連年征戰不平,認為無法徹底消滅麓川軍,於是與思祿為約,許以土目得部勒諸夷,居孟養如故。再與其金沙江立石為界,誓曰:“石爛江枯,爾乃得渡。”思祿亦恐懼後聽命。明朝遂班師,報以捷訊,英宗下詔增王驥祿,賜鐵券,子孫世襲伯爵 [16] 

明徵麓川之役歷史評價

明朝征伐麓川,明朝調動了大量人力物力,戰爭造成了重大的人員傷亡,連年征戰,仍未徹底平息叛亂,最終以盟約形式結束;期間連續發動數十萬人的進攻,致使大軍疲憊、國庫虧空,對北面蒙古瓦剌的防禦空虛。
明史紀事本末》對此事評價:麓川地接平緬,雖彈丸黑子,然固皇輿以內地也。洪武初,思氏失官,刁氏逐思,據有平緬。至正統時,刁又衰弱,思氏復振,賓玉走死,思任坐大,且爭衡上國矣。蠻夷自相攻殺,趙奢所謂兩鼠鬥穴,天子不必問也。天使亟行,誚讓數四,而尉陀箕踞,初無降意,子陽不省,乃更治兵。倔強如是,而討逆之旗不見於金齒,問罪之旅不戰於昆池,尚謂國有人乎? 且宣帝即位,已棄交趾,新君踐祚,又廢麓川。 [17] 
雲、貴、二廣,土夷環疆,動以百計;溪蠻苗峒,列處內地,耕牧成羣。麓川不逞,既有徵矣,異類襲是跡而動,誅戮子弟,憂患長老,甚者屠掠郡國,併吞諸部。再複數年,蒟醬不見於番禺,邛杖不來於大夏,使斷牂牁之北,地盡越雋之東矣。爾時而欲用兵,敗固不測,勝亦大創。且高帝定雲南,思氏竊發,沐英以三萬騎破其三十萬眾,思然後俯首歸命。既而刁氏又叛,沐春疾驅力戰,擒斬諸刁,納其故主。其諭傅友德曰:「雲南雖平,尚煩區置,翠靄諸地,不盡服從,雖有云南,亦難守也。」蓋小懲大戒,柔遠之良規,一勞永逸,王師之勝算。故殷興夏緒,必克鬼方;蜀出中原,先渡瀘水。控遠與綏邇不同功,討貳與貪功不同道也。 [18] 
西楊主議,舜德格苗,劉球上書,不稱荒服。或亦朝多濁亂,內憂羣小。北敵陸梁,外憂方大。文子不願楚敗,山濤方懼吳亡,大臣之用心固如是耶! 若乃長駕遠馭,則亦公孫弘之罷朔方,淮南安之諫閩、越者也。 [19] 
蔣貴、王驥,初下麓川,三路分進,斬首三千,思任竄緬,僅以身遁,再攻平緬,五營並進,焚其援舟。思任父子,又竄孟養,然而緬人內懼,傳首京師,勒石金沙,誓臣石爛,此亦勳着燕然,功高銅柱,豈僅唐蒙夜郎,相如邛笮者乎? 然史稱其起兵十五萬,轉餉半天下,冒躐五等,橫被冕玉。嗟乎! 陳湯貪黷,曹翰兇殘,武臣之故態,而屯守之説不行,飛挽之繁不給,此則其智遜金城,而功比貳師者已。 [20] 

明徵麓川之役戰役影響

明徵麓川之役明朝

麓川之役也導致了明朝在西南地區統治的衰落。朝中大臣上書中曾説:“麓川連年用兵,死者十七八。”在“江南水旱相仍,軍民俱困”、“瓦剌邊患”的嚴峻形勢下,王振等仍然要調動江南和四川各地的大量兵力,“轉餉半天下”發動了持續9年的大規模戰爭,從而引發國內農民起義,政局動盪。

明徵麓川之役麓川

但是隻是取得了一部分勝利,例如最大的就是麓川領地不斷瓦解。“析麓川地”策略極大地削弱了麓川的勢力,至思亨法(思行法)統治末期,麓川實際控制的領地僅剩下隴川、瑞麗、芒市、遮放及部分邊外地區,麓川開始走向衰落。
參考資料
  • 1.    陳顯泗主編.《中外戰爭戰役大辭典》:湖南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86頁
  • 2.    (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卷30):“英宗正統二年冬十月,雲南麓川宣慰司思任叛,侵南甸州。洪武中,麓川思倫發內附,授麓川宣慰。按思倫所居本麓川地,與緬接境,皆在金沙江之南,在元為平緬宣慰司,思倫不言麓川,蓋已據緬為己有。洪武中,大兵下雲南,改平緬為麓川平緬軍民宣慰司,麓川之名始見。至二十九年,平緬入貢,更立宣慰司,不相混一。未幾思倫叛,黔國公沐英討平之。其後失官,改孟養宣慰使,以刁氏代之。正統初,宣慰使刁賓玉弱不能輯諸夷,思倫發次子思任者狡獪逾父兄,差發金銀,不以時納,朝廷稍優容之。會緬甸危,思任侵有其地,遂欲盡復父所失故地,於是擁眾叛於麓川。先是,侵孟定、灣甸,大殺掠,雲南總兵黔國公沐晟以聞。至是復侵南甸州土官刁貢罕地,命沐晟遣官齎金牌信符,諭還所侵地,思任不奉詔。”
  • 3.    (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卷30):“三年冬十二月,思任侵掠騰衝、南甸,略取孟養地,刁賓玉奔永昌,死,無嗣。思任屠騰衝,據潞江,仍自稱曰“法”。“法”,滇王號也,中國遂訛為思任發雲。事聞,上遣刑部主事楊寧往諭之,不服。”
  • 4.    (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卷30):“四年春正月,命鎮守雲南黔國公沐晟、左都督方政、右都督沐昂率師討思任發,太監吳誠、曹吉祥監軍。兵至金齒,思任發遣其將緬簡斷江立柵而守,師不得渡。初,思任未叛時,刁賓玉嘗遣詣晟,晟兒畜之。至是晟遣指揮車琳等諭之降,思任佯許諾,晟信之,無渡江意。刑部主事楊寧曰:“不可。兵未加,稱降,此詐也。懼有後悔。”晟不從,檄寧督餉金齒。賊將緬簡數挑戰,政怒,造舟六十艘,欲渡江。晟不可,政不勝憤,夜獨率其麾下渡擊緬簡,走之,破賊柵。賊奔景罕寨,指揮唐清擊敗之,指揮高遠等又追敗之高黎共山下。共斬三千餘級,乘勝深入,逼思任上江。上江,賊重地也。遠攻疲甚,求援於晟。晟怒其違即制渡江,不遣。久之,以少兵往,至夾象石不進。政渡江追至空泥,知晟不力援已,賊伏兵四起,出象陣衝擊,乃遣其子瑛還曰:“若急歸,吾死分也。”遂策馬突陣死,軍殲焉。晟聞敗,適春暮,慮瘴發,遂焚江上積聚,倉卒奔還永昌。至楚雄,上遣使者責狀,仍以四萬五千人助之。晟懼罪,暴卒。思任發犯景東、孟定,殺大侯知州刁奉漢等,破孟賴諸寨,降孟達等長官司。”
  • 5.    (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卷30):“五月,以沐昂為左都督徵南將軍,右都督吳亮為副將軍,馬翔、張榮為左右參將,進討思任發。昂上潞江之捷,升賞有差。”
  • 6.    (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卷30):“五年春二月,沐昂討麓川,軍抵隴把,去賊巢甚近,右參將都督僉事張榮先令都指揮盧鉞擊賊,大敗。榮棄符驗軍器遁,昂等不能救。師還,敕責沐昂等,留昂鎮守,右都督吳亮、左參將馬翔俱逮下理。”
  • 7.    (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卷30):“秋七月,思任發屯孟羅,大掠,據者章硬寨。沐昂率都指揮方瑛、柳英等進克之,賊宵遁。威遠川土知州刁蓋罕戰威江,亦敗之。已而思任發遣流目陶孟、忙怕等入貢,禮部議減其饗賚,上曰:“彼來雖緩我師,而朕不逆詐。”遂賚而不宴,賜敕諭之。”
  • 8.    (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卷30):“六年春正月,命定西伯蔣貴為徵蠻將軍,總兵計麓川思任發,以太監曹吉祥監督軍務,兵部尚書王驥提督軍務,侍郎徐晞督軍餉。初,雲南總兵沐晟等議麓川險遠,攻之非十二萬人不可。宜徵兵湖廣、川、貴,各委善戰指揮,分三道,灣甸、芒布、騰衝,刻期並進。上下廷議,英國公張輔等言分兵勢孤,彼或扼險邀我,非萬全計,宜擇大臣往雲南專征。會思任發遣使謝,刑部侍郎何文淵上言:“麓川之在南陲,彈丸耳!疆裏不過數百,人民不滿萬餘,宜寬其天討。官軍於金齒,且耕且守。舜德格苗,不勞征伐,而稽首來王矣。”大學士楊士奇主其説。張輔謂思任發世職六十餘年,屢抗王師,釋此不誅,恐木邦、車裏、八百、緬甸等覘視窺覬,示弱小夷,非策。上從之。遂命貴、驥先赴雲南,復以副總兵李安、參將宮聚領川、貴兵,副總兵劉聚、參將冉保領南京、湖廣兵,大發兵十五萬,轉餉半天下。驥薦太僕寺少卿李蕢、郎中侯璡、楊寧,主事蔣琳等為參謀。陛辭,上賜驥、貴等金兜鍪細鎧弓矢蟒衣以行。侍讀劉球上疏言:“麓川荒遠偏隅,即叛服不足為中國輕重。而脱歡、乜先併吞諸部,侵擾邊境,議者釋豺狼攻犬豕,舍門庭之近,圖邊徼之遠,非計之得也。請罷麓川兵,專備西北。”不報。蓋王振專政,欲示威荒服也。”
  • 9.    (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卷30):“十一月,定西伯蔣貴、兵部尚書王驥等討麓川,大破之,思任發遁去。先是,思任發率眾三萬,至大侯州,欲攻景東、威遠,兵部郎中侯璡、都指揮馬讓、盧鉞擊之,驥等遂進至金齒。鎮康守陶孟、刁門俸乞降,令右參將冉保以五千人入據之,因其眾破昔刺寨,移攻孟通。王驥誓師分三道進取,參將冉保自緬甸趨孟定,會木邦、車裏之師;驥同蔣貴中路,至騰衝;內官曹吉祥、副總兵劉聚等自下江、夾象石合攻,逕抵上江。上江者,賊砦所在也。攻二日不下,會天大風,驥命縱火焚柵,大破之,拔上江寨。賊千餘猶迎戰,官軍奮長戈蹴之,賊將刁放戛父子俱沒,刁招漢闔家自焚,生擒刁門項,先後斬五萬級。上江平,賊散走。大兵由夾象石、下江通高黎貢山道至騰衝,留副總兵李安戍之。王驥等取道南甸,至羅卜思莊,令指揮江洪等以八千人抵木籠山。思任發乘險以二萬人列七營相救,副總兵劉聚、參將宮聚分攻之,不下。驥、貴同奉御監蕭保自中路進,左右夾攻,敗之,斬數百餘級,乘勝至馬鞍山,破其象陣,死者十餘萬,麓川大震。”
  • 10.    (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卷30):“十二月,王驥等直搗巢穴,山週三十里,深堅塹廣,其東南依江壁立。以三千人探之,賊象陣伏泥溝突起,敗之。賊又自永毛摩尼寨至馬鞍山,伺我後。令都指揮方瑛以六千人攻拔之。瑛,方政子也。而右參將冉保從東路合木邦、車裏、大侯之兵,先後斬三千三百九十餘級。於是進攻麓川,積薪焚其柵,思任發挈妻子間道渡江走緬甸,焚溺數萬。驥等班師,敍平麓川功,進封蔣貴定西侯,王驥靖遠伯,以郎中侯璡、楊寧為侍郎,餘升賞有差。”
  • 11.    (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卷30):“七年冬十月,覆命定西侯蔣貴、靖遠伯王驥徵麓川、緬甸。先是,思任發既敗走緬,大軍還,復出為寇。上謂驥曰:“卿為朕再行。”遂起兵如前,覆命驥等往討之。”
  • 12.    (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卷30):“八年春二月,定西侯蔣貴、靖遠伯王驥軍至金齒,遣諭緬甸送思任發軍前。緬人佯諾,不遣。驥曰:“緬甸黨賊,不可不討也。”乃至騰衝,分為五營,與蔣貴及都督沐昂分道並進。木邦宣慰使統兵萬餘,駐於蠻江滸,覘我軍容。驥責以忠義,賜牛酒,遂感悦效死。緬人擁眾大至,蔣貴率兵蔽江而下,焚其舟數百艘,大戰一晝夜,賊潰,思任發覆遁去,俘其妻子,班師。蔣貴起自行伍,屢立顯功,與士卒同甘苦。凡出征,衣糧器械不役一人。臨陣身先士卒,敵皆披靡,必手擊殺數十人。不知書。然貴為大將,拱手聽人指揮,無傲色,故所向成功。”
  • 13.    (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卷30):“九年春二月,王驥合木邦等諸部,進兵緬甸,累捷。緬人用大金縷船載思任發至江上覘我,復匿之。欲以麓川予木邦,孟養、戛裏予緬甸,始獻思任發,詭以思任子思機發致仇為解。驥等乃縱兵搗思機發寨,俘其妻子及從賊九十餘人、象十一。事聞,上詔驥還京。然思機發尚竊據孟養,負固不服。”
  • 14.    (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卷30):“十年冬十二月,雲南千户王政奉敕幣諭緬甸宣慰使卜剌浪馬哈省索思任發,未即遣。適晝晦二日,術者曰:“天兵至矣。”卜剌浪馬哈省懼,以思任發及妻孥部屬三十二人付政。思任發不食,垂死,政遂斬首,函獻京師。”
  • 15.    (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卷30):“十三年春三月,初,思機發復據孟養地為亂,屢諭不從。覆命靖遠伯王驥提督軍務,都督宮聚為總兵,張𫐄、田禮為左右副總兵,方瑛、張鋭為左右參將,率南京、雲南、湖廣、四川、貴州土漢軍十三萬討之。以孟養舊宣慰刁孟賓為向道,又敕木邦、緬甸、南甸、千崖、隴川宣慰使刁蓋發等,各輸兵餉。命户部右侍郎焦宏督餉雲南。
  • 16.    (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卷30):“十月,師抵金沙江,賊柵西岸以拒。驥造浮樑以渡,攻破之,乘勝進至孟養。賊斂眾據鬼哭山及芒崖山等寨,皆攻拔之,斬獲無算。貴州都指揮使洛宣、九溪衞指揮使翟亨皆戰死。思機竟失所在,或謂死於亂兵也。王師逾孟養至孟那。孟養在金沙江西,去麓川千餘里,諸部皆震怖,曰:“自古漢人無渡金沙江者,今王師至此,真天威也。”驥還兵,部落復擁思任子思祿為亂,攻銀起莽,敗之,復據孟養地。驥等慮師老,度賊不可滅,乃與思祿約,許以土目得部勒諸夷,居孟養如故。復與立石金沙江為界,誓曰:“石爛江枯,爾乃得渡。”思祿亦懼。聽命。乃班師,以捷聞,詔增驥祿,賜鐵券,子孫世襲伯爵。”
  • 17.    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中華書局,1977年
  • 18.    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中華書局,1977年
  • 19.    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中華書局,1977年
  • 20.    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中華書局,1977年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