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三巨頭

(一戰後《巴黎和會》英法美三國領導人)

鎖定
三巨頭,指的是英國首相勞合·喬治、法國總理喬治·克里孟梭、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是一戰後《巴黎和會》實際的三個操縱者。決定了會議的走向。
中文名
三巨頭
別    名
巴黎和會“三巨頭”
包    括
勞合·喬治喬治·克里孟梭伍德羅·威爾遜

三巨頭人物背景

巴黎和會“四巨頭” 巴黎和會“四巨頭”
1919年年初的巴黎,街道上整日旗幟飄揚,車水馬龍。飽受第一次世界大戰戰火折磨的人們對這次和會寄予厚望,祈盼着消除戰爭,實現永久和平。 [1] 
1919年1月18日,在法國巴黎的凡爾賽宮召開了巴黎和會 [2] 
和會為帝國主義列強所操縱,他們各懷鬼胎,都有自己的一套小算盤。克里孟梭力圖肢解和削弱德國,確立法國在歐洲大陸的霸權。勞合·喬治則希望鞏固奪佔的德國殖民地和土耳其的大片領土,同時利用德國制約法國稱霸歐洲大陸。而戰爭使美國成了資本主義世界最具實力的國家。威爾遜便以此為資本,提出了所謂的“十四點”和平綱領,企圖通過建立和主宰國際聯盟,削弱英、法等列強,奪佔世界市場,確立美國霸主地位。因此威爾遜還不顧一切地決定親往巴黎赴會,而此前美國總統是從不出國的。
參加巴黎和會的各國代表有1000多人,其中全權代表70人,從一開始就把和會的一切事務都集中在由美、英、法、意、日五大國首腦和外交部長或全權代表組成的“十人會議”,其他國家的代表只能出席和會和全體會議或與它們有關的會議,而全體會議只不過是個形式,根本不起決定作用。後改為“四人會議”,即美國總統威爾遜、英國首相勞合·喬治、法國總理克列孟梭和意大利首相奧蘭多。後因意大利在大戰中作用不大,貢獻幾乎是負的,本國底子又薄,被英法冷落一邊。所以實際上又變為“三人會議”,他們是巴黎和會的三巨頭,也是主宰者。 [1] 

三巨頭會議過程

1919年1月18日,人們翹首以待的巴黎和會開幕了。可是和會一開始便在程序問題上陷入了激烈的爭吵中。美國總統威爾遜堅決要求先討論國際聯盟問題;法國總理克列孟梭主張討論德國問題;英國首相勞合·喬治則要求先討論殖民地等問題。他們個個都爭得面紅耳赤,威爾遜甚至揚言要退出和會。
威爾遜的助手豪斯上校在日記中描述道:“看來,一切都完了……總統很兇,勞合·喬治很兇,克列孟梭也很兇。總統同他們談判時,第一次失去了自制……”
為了打破程序問題上的僵局,十人會議的代表們進行了長時間的爭論。威爾遜用他那如簧之舌,與勞合·喬治和克列孟梭展開了無休止的爭吵。最後才決定成立由威爾遜為首的專門委員會負責制定盟約草案。威爾遜費盡了口舌,搞出了一個英美折衷方案。他絞盡腦汁設計了所謂的委任統治制,打着讓所謂“先進民族”託管的旗號來滿足英法等國瓜分殖民地的要求。
1919年4月28日,國聯盟約獲得一致通過。根據這個盟約,德國殖民地和土耳其領地被英、法、日等國瓜分,美國雖沒要領土,卻要了門户開放和自由通商。威爾遜竟把這樣一個國際聯盟盟約虛偽地吹捧成了“兄弟情意和友誼的條件”。
巴黎和會會場 巴黎和會會場
巴黎和會的關鍵問題是對德國和約問題,也是列強爭鬥的焦點。克列孟梭為了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國,不僅要求歸還阿爾薩斯和洛林,收回薩爾礦區,還提出沿萊因河劃定德國的邊界。威爾遜和勞合·喬治都希望不過分削弱德國,他們一致反對克列孟梭的要求。巨頭們圍繞德國邊界和領土問題展開了異常尖鋭的爭鬥,克列孟梭強硬得像只老虎,勞合·喬治狡猾得像只狐狸,威爾遜則偽善得自比耶穌基督。在討論到賠款問題時,他們又為數額和分配比例爭得臉紅脖子粗,激烈的討價還價就像置身於自由市場一樣。在鬥爭最尖鋭的時刻,克列孟梭揚言要退出會議,威爾遜也威脅説:“如果不在幾天內接受以14點為和約基礎,我就要中斷會議回國去,把真相公諸於眾。”
帝國主義列強經過三個多月的激烈爭吵仍未打破和談僵局,於是,巨頭們開始大搞秘密交易。最終,在和約問題上勉強達成了一致。
就在和會的關鍵問題就要解決的時候,意大利首相奧蘭多突然要求把阜姆劃歸意大利,他也想參加交易,但遭到三巨頭的拒絕。奧蘭多一氣之下退出了和會。不過,後來他看到沒人邀請他回來,自己又悄悄溜回巴黎。與奧蘭多離開巴黎的同一天,在和會上一向被視為“沉默的夥伴”的日本人又突然發難了。日本代表牧野威脅説,如果不滿足日本對中國山東半島的要求,日本決不在和約上簽字。於是,三巨頭在1919年4月29日作出最後決定,同意將德國在山東的所有權益讓予日本。他們根本無視中國是個戰勝國,事先沒有聽取中國代表的意見,甚至連會議記錄及和約草案也不讓中國代表過目。這一可恥決定徹底揭穿了威爾遜的“十四點”所宣揚的“公理”、“正義”等謊言。
1919年6月28日下午3時,參戰國家的代表們聚集在凡爾賽宮,正式簽署了和約。巨頭們導演的這場分髒的盛宴終於落幕了。 [1] 

三巨頭主要影響

巴黎和會是一次地地道道的分贓會議,充滿了爾虞我詐和幕後交易。它所簽訂的《凡爾賽和約》只是把經過四年多大屠殺形成的帝國主義之間的力量對比固定下來,形成了所謂的凡爾賽體系
它不僅沒有消除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根本原因,反而加深了帝國主義之間,特別是戰勝國與戰敗國之間的矛盾,不可避免地要出現重新瓜分世界、重新劃分勢力範圍的鬥爭,從而又孕育出新的戰爭。
“這不是和平,這是20年的休戰!”
這是法軍統帥福煦協約國對德國懲處得不夠嚴厲而説的一句氣話。沒想到,歷史的發展卻被福煦的這句氣話不幸而言中了。也就是整整20年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