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三岔驛

鎖定
《三岔驛》是明代詩人楊慎創作的一首七言古詩。詩人藉此處地理位置的重要,以詩歌感慨人生,批判和諷刺官場上相互傾軋的醜惡現象,指出宦海風波,瞬息萬變,仕途多艱,險惡叢生,對現實有着較清醒的超脱態度。全詩選材新穎,意藴深遠。
作品名稱
三岔驛
作    者
楊慎
創作年代
明代
作品出處
《列朝詩集》
作品體裁
七言古詩

三岔驛作品原文

三岔驛
三岔驛,十字路,北去南來幾朝暮。
朝見揚揚擁蓋來,暮看寂寂回車去
今古銷沉名利中,短亭流水長亭樹

三岔驛註釋譯文

三岔驛詞句註釋

①三岔驛:在今陝西鳳縣南,為當時川陝要道。
②“朝見”句:蓋:車蓋。此句指高官得意揚揚來往道路。
③寂寂:失意的樣子。
④短亭、長亭:秦漢時於大路上五里置短亭,十里置長亭,供行人休息。 [3] 

三岔驛白話譯文

三岔驛站,十字路口,北去南來多少朝朝暮暮。
早晨可見得意揚揚地張着車蓋而來,晚上看着灰心喪氣地趕着車回去。
古往今來的人們都銷沉在名和利中,不變的只有短亭前的流水長亭邊的樹。 [3] 

三岔驛創作背景

嘉靖三年(1524)之前,作者不止一次地往返四川、京師(北京)之間,這首詩當是途經此地的作品。作者以旁觀者的身份,以三岔驛的十字路為觀察點,生動地描繪了當時來往奔波於道路之人的形象,從而藝術地概括了古往今來追名逐利的眾生相。 [1] 

三岔驛作品鑑賞

三岔驛文學賞析

前三句寫三岔驛重要的地理位置和此驛作為歷史見證的特殊身份。三岔驛地處十字路旁,南來北往、東去西行之人皆要由此經過。正因為它四通八達,當雲貴的交通樞紐,它才像一位清醒的旁觀者,多少年來一直檢閲着從這裏經過的遊宦商旅、農夫樵子、野叟漁翁。“幾朝暮”猶言經過了多少朝朝暮暮。“幾”,不定數詞,因其不定,無法説清,才更顯示其時間之長久,歷史之深遠。因而三岔驛作為歷史的見證者,所見到的人世滄桑也才無法計算清楚。
四、五句緊承前面,述説三岔驛作為歷史的見證人,就官場浮沉這一點所見到的情景。“朝見揚揚擁蓋來”,早晨才見那些得官者得意揚揚,不可一世,嘍噦成羣,擁蓋上朝。“蓋”,本指車的帷蓋,此處以乘具代人,指代駟馬高車、前呼後擁、驕橫跋扈的官場新貴。“暮看寂寂回車去”是寫傍晚就見他們丟官繳印,失魂落魄,清冷孤寂,垂頭喪氣,惶惶若喪家之犬地溜逃回家。“揚揚”指志得意滿、趾高氣傲、昂首挺胸、盛氣凌人的樣子;“寂寂”指氣沮志喪、委靡不振、低三下四、不敢見人的狼狽形象。這兩個反義的重疊詞,寫盡了官場中得意與失意時判若兩人的精神面貌,對比鮮明,寓意深刻。朝得暮失,足見官場傾軋之厲害,宦海浮沉之迅速,仕途風波之險惡。這兩句是全詩的中心,一方面詩人對那些蠅營狗苟、利慾薰心、追名逐利之徒進行了辛辣的嘲諷,指出他們趨炎附勢、鮮廉寡恥、喪盡天良,雖炙手可熱、不可一世、得勢於一時,但最終不會有好下場。另一方面,詩人在這裏也隱約暗喻着為官難,為清正廉明之官更難的慨嘆。詩人忠心耿耿,卻反而被謫遠戍,永無還期。這兩句又未嘗不是對自己這種不平遭遇的牢騷怨憤之詞。
最後兩句用達觀的眼光説世態,以出世的語氣論人生,説理深透,議論有力。現在和過去,甚至包括將來,一切追名逐利的人統統都會被歷史的洪流所吞沒,只有眼前這短亭前的流水和長亭邊的樹木能與天地共存。長亭、短亭,為互文,即長亭的流水、長亭的樹,短亭的流水、短亭的樹。這兩句既有鞭撻、諷刺,也有順乎自然、無慾無求之意。 [2] 
這首小詩,既寫出了官場的悲喜劇,具有典型意義;也包含了詩人個人政治生涯的親身體驗。 [4] 

三岔驛名家點評

湖南文理學院原副教授賴漢屏《元明清詩鑑賞辭典·第1版·遼、金、元、明》:從整首詩看,入筆兩個三字句,平平而起,水露鋒芒,接下去一句比一句精警,讀到最後一句,更感餘音繚繞,江上峯青,令人叫味.引人深思。這些地方都可見出詩人的藝術功力。 [4] 

三岔驛作者簡介

楊慎(1488—1559),字用修,號升庵,四川新都人。正德年間(公元1506年—公元1521年)狀元,授翰林院修撰。世宗時,因議大禮直言強諫,被謫戍雲南永昌衞(今雲南保山)。在邊荒之地,無書不讀。其著述之豐,明代推為第一,多達一百餘種。詩文有復古傾向。貶謫之後,其詩多感憤之作。亦能詞曲,對民間文學也頗重視。有《升庵集》《陶情樂府》等傳於世。 [2] 
參考資料
  • 1.    《明詩觀止》編委會編,中華傳統文化觀止叢書 明詩觀止,學林出版社,2015.08,第116頁
  • 2.    周嘯天主編,元明清詩歌鑑賞辭典,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2011.06,第471-472頁
  • 3.    李夢生註譯,元明詩一百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07,第116頁
  • 4.    上海辭書出版社文學鑑賞辭典編纂中心編,元明清詩鑑賞辭典 第1版 遼、金、元、明,上海辭書出版社,2018.03,第569-57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