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三對節

(中藥)

鎖定
三對節,中藥名。為馬鞭草科植物三對節Clerodendrum serratum(L.) Spreng或三台花C. serratum (L.) Spreng. var. amplexifolium Moldenke的全株或根、葉。三對節分佈於廣西、雲南、貴州等省區。三台花分佈於雲南南部山區。具有清熱解毒,截瘧,接骨,祛風除濕之功效。常用於扁桃體炎,咽喉炎,風濕骨痛,瘧疾,肝炎;外用治癰癤腫毒,骨折,跌打損傷。
中文學名
三對節
別    稱
三台紅花、三台花、對節生、大葉土常山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管狀花目
馬鞭草科
大青屬
三對節
分佈區域
廣西、雲南、貴州;三台花:雲南
採收時間
全年
用    量
9-15克;外用適量
毒    性
小毒(《全國中草藥彙編》)

三對節入藥部位

全株或根、葉。

三對節性味

味苦、辛、性涼。

三對節功效

清熱解毒,截瘧,接骨,祛風除濕。

三對節主治

用於扁桃體炎,咽喉炎,風濕骨痛,瘧疾,肝炎;外用治癰癤腫毒,骨折,跌打損傷。

三對節相關配伍

1、瘧疾:三台花根或葉30克,加胡椒、草果少許煎湯,於瘧疾發作前1小時內服。(《全國中草藥彙編》)
2、治療骨折:三對節入複方中外敷。用小夾板固定。(《中藥現代研究薈萃》)

三對節用法用量

9-15克;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

三對節使用注意

本品對惡性瘧疾的治療效果較好。忌酸、冷、豆類及腥味食物,孕婦忌服。

三對節採集加工

全年可採,洗淨切碎,鮮用或曬乾備用。

三對節形態特徵

1、三對節(四平頭):灌木,高可達3米。根略粗壯,灰褐色。莖圓形或有稜,節膨大,幼枝四稜形,具白色皮孔,通常被毛。葉2-4片輪生與對生,但以3片輪生為多,無柄;葉片倒披針形至長橢圓形,長15-28釐米,寬4-10釐米,基部通常下延,稍抱莖,邊緣有疏鋸齒,主脈紫色或綠色,背面突起,兩面均被短柔毛。春夏季開花,多花排成窄長頂生總狀圓錐花序,密被淡褐色短毛,每輪分枝基部有2-3片大形葉狀苞片,小苞片倒卵形,常帶粉紅色;花萼杯狀,頂端平截,內面有腺體;花冠淡藍紫色,管部圓柱形,裂片5,略不等大;雄蕊4,伸出花冠之外,花絲基部被密毛;花柱稍長於雄蕊,柱頭不裂。核果扁球形,包於宿萼內。
  2、三台花(抱莖三對節):形態與正種基本相似,惟葉基寬,稍呈耳狀,抱莖。

三對節生長環境

1、三對節:生於山坡疏林下或路邊草地。分佈於廣西、雲南、貴州等省區。
2、三台花:生於荒坡疏林及溝谷林緣向陽處。分佈於雲南南部山區。

三對節藥材性狀

三對節根呈細長圓柱形,長彎曲或分枝,表面淡棕色,具縱皺紋及側根,外皮長呈層狀或片狀脱落。商品多切為片狀,大小厚薄不一;厚1-5mm,直徑0.5-1.5cm,皮部與木部長分離,表面棕褐色,粗糙,具細縱紋及不規則裂隙,皮層脱落處顯棕紅色。斷面皮部棕黃色,顯顆粒性,木部外層為淡棕色,內為棕黃色,有明顯年輪環紋,質硬。味苦、澀、微辛。

三對節藥理作用

1、抗過敏作用;
2、抗組織胺作用。

三對節附註

治療骨折(復位後,小夾板固定)主要用三對節;治療瘧疾,主要用三台花。
[1-3] 
參考資料
  • 1.    王國強.《全國中草藥彙編》:人民衞生出版社,2014年2月
  • 2.    中科院“中國植物誌”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誌》:科學出版社,2013年
  • 3.    賈敏如.《中國民族藥志》: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