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三寸之舌

鎖定
三寸之舌(拼音:sān cùn zhī shé)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西漢·司馬遷《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1] 
三寸之舌指三寸的舌頭;形容能言善辯的口才。含褒義;在句中一般作賓語。 [3] 
中文名
三寸之舌
拼    音
sān cùn zhī shé
近義詞
滿舌生花辯口利辭
反義詞
笨嘴笨舌鈍口拙腮
出    處
《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注音字母
ㄙㄢ ㄘㄨㄣˋ ㄓㄧ ㄕㄜˊ
語法結構
偏正式
語法屬性
作賓語

三寸之舌成語出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 [1]  [4]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三寸之舌”。 [1] 

三寸之舌成語故事

公元前257年,秦軍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趙王派平原君到楚國去請求援兵,同時締結聯合抗秦的盟約。平原君決定帶20個文武雙全的勇士同去,但挑來挑去,還缺一個人。後來。一個名叫毛遂的門客自己推薦自己。平原君覺得平時對他毫無印象,考問了他一番後,勉強同意他一起去。 [2] 
貌不驚人的毛遂,其實是個能言善辯的人。到楚國後,他和同行的19個人談論起天下大事,頭頭是道,大家對他的學問和辯才都佩服不已。 [2] 
平原君與楚平王會談那天,兩人從早晨一直談到中午,還未談出結果。19個門客十分焦急,毛遂便自告奮勇上殿去看看情況。毛遂按着劍從容不迫地走上了台階。楚王瞧不起他,要他退下去,他卻緊握劍柄,大步走到楚王面前説:“大王敢當着我主人的面對我如此無禮,不過是倚仗楚軍人多勢眾罷了。但現在您跟我距離不到十步,大王的性命掌握在我手裏,楚軍再多也沒有用。接着,毛遂義正詞嚴地從歷史到現實分析了楚、趙兩國的關係……説明趙國派使臣來締約聯合抗秦,乃是為了救助楚國,而不只是為了趙國自己。” [2] 
楚王覺得毛遂説得有理,就與平原君一起舉行了締約儀式。這樣,聯合抗秦的大事圓滿辦成。 [2] 
平原君帶一行人回到趙國後,和人談起毛遂這次的功勞,感慨萬分他説:“我今後再也不敢談論識別人才的事了。我識別過的人才,多達上千人,少説也有幾百人。自以為天下真有本事的人都逃不過我的眼睛,但卻偏偏沒有識別出毛遂先生的才幹,毛先生一到楚國,就使趙國的地位重於九鼎等國寶。毛先生對楚國的那一席話,勝過了百萬雄師!” [2] 
從此,毛遂受到了平原君的重用,被奉為上賓。 [2] 

三寸之舌成語寓意

古時代,很多時候都是憑着“三寸不爛之舌”來平息戰爭,阻止了生靈塗炭。在競爭激烈的社會,更需要能言善辯的口舌,在對話中佔先機,掌握話語權,不僅給人“口才好”的印象,還會增加成功率。幾乎所有的工作都要求面試,面試不僅試的是一個人的隨機應變能力和形象,還有的便是口才。在公共場所中,一個能言善辯的説話者頗有一種不可思議的力量,可以影響周圍氣氛的鬆弛與緊張。遇到有事情和別人接頭,或有事情需要跟別人合作時候,説話流利的人,總能很愉快地談判成功很多事情,使人清楚地明白自己的意圖。“三寸之舌”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着一個人的成功,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2] 

三寸之舌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三寸之舌”指三寸的舌頭;形容能言善辯的口才。含褒義;在句中一般作賓語。 [3] 
運用示例
漢·揚雄《解嘲》:“婁敬委輅脱挽,掉三寸之舌,建不拔之策。” [1]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八六回:“權大怒曰:‘汝不自料,欲掉三寸之舌,效酈生説齊乎,可速入油鼎。’” [3]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九十九回:“平原君歸國,嘆曰:‘毛先生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勝閲人多矣,乃今於毛先生而失之,勝自今不敢復相天下士矣。’” [3] 
明·王逢年《天祿閣外史》∶ "一邀之怒炎於火,三寸之舌芒於劍。" [6]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論説第十八》∶"一人之辯,重於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 [7] 

三寸之舌漢英成語翻譯

【三寸之舌】an all-pursuasive tongue [5] 
形容能言善辯,亦作三寸不爛之舌!
例:你可以放心,憑他三寸之舌,一定可以説服你媽媽,讓你參加這次野外活動。
Do not worry. With hisall-persuasive tongue, he can bring your mother over to allow you to ioin theout-door activi- ties of the group. [5] 
參考資料
  • 1.    王濤主編. 中國成語大辭典[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4:916
  • 2.    陳營編著. 開闊閲讀 讓孩子更聰明的成語故事 中華成語故事[M]. 長春: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 2014:526
  • 3.    王俊編著. 讀成語·識天下 走進中國傳統文化 言語篇 1[M]. 北京:開明出版社, 2015.03:111-114
  • 4.    楊敬敬解,中華成語典故全鑑 典藏誦讀版,中國紡織出版社,2019.05,第289頁
  • 5.    施正信等編著.《漢語或語分類英澤詞典》: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7年:361頁
  • 6.    鄭偉編.《漢語成語詞典》: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4年:538頁
  • 7.    苑清民主編.《邯鄲成語典故》: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