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三官廟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鎖定
三官廟,位於山西省新絳縣韓家巷與仁義路交叉口,是供奉道教“三清大帝”的廟宇。 [5]  三官廟創建於元至正元年(1341年),明、清時期均有重修。 [2]  因廟前原有一尊大型石葫蘆,故俗稱“葫蘆廟”。 [3] 
三官廟坐東向西,佔地面積263.05平方米,現存元代正殿與清代獻殿共兩座建築,廟內明清碑碣八通。三官廟內正殿建築與泥質彩塑是元代道教信仰文化鼎盛時期的實物例證,為研究中國晉南地區元代道教傳播及本土化歷史有着重要的意義。 [6]  [8] 
1996年1月12日,三官廟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三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  2006年5月25日,三官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三官廟
地理位置
山西省新絳縣韓家巷與仁義路交叉口
所處時代
佔地面積
263.05 m² [5] 
保護級別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類    別
古建築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文物編號
6-0443-3-146

三官廟歷史沿革

元至正元年(1341年),三官廟始建。
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咸豐九年(1859年)、同治十三年(1874年) ,三官廟重新修葺。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三官廟再次重修。 [5] 
1987年,由山西省文物局、省財政廳撥款,新絳縣博物館主持,對三官廟進行翻修。 [3] 
2015年5月,山西省文物局開展對三官廟塑像及壁畫的維護。 [7] 

三官廟建築格局

三官廟坐東向西,佔地面積263.05平方米,獻殿與正殿同在一條軸線上,獻殿是十字歇山頂,正殿是懸山頂,兩座建築的南、北山牆相連(南側山牆交接處設便門,北側置檻窗),檐口搭交形成天溝,獻殿前檐置裝修與街道相鄰,建築面積總計95.2平方米。 [5] 

三官廟主要建築

三官廟正殿

正殿創建於元至正元年(1341年),面寬兩間,進深一間,單檐懸山頂。 [5]  四鋪作單下昂斗拱,五花山牆,懸山式筒瓦頂,正殿設“三官”(元始天尊,太上老君、太上道君)及天蓬、黑煞諸將彩塑,並有仕士4尊,長者2尊,獸麪人身守護神2尊。 [3] 

三官廟獻殿

雕花 雕花
獻殿位於正殿前檐,兩山牆與正殿山牆相連,是一座四柱單開間的十字歇山頂建築,清代咸豐年間在兩山角柱外圍砌築山牆,並在四角另增設撐檐柱,柱頭施雕花花替,其上疊承檁子撐於檐椽下。主體結構為清代早期風格,建築面積63.3平方米。 [5] 

三官廟文物遺存

三官廟彩塑三官像
三官廟彩塑三官像(3張)
三官廟保存有元代彩塑15尊,清代壁畫約2平方米。三官廟獻殿南北山牆內嵌有清咸豐九年(1859年)立的《三官大帝像碑》、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重修碑、1987年重修碑共計七通。 [5]  [8] 

三官廟歷史文化

  • 相關傳説
相傳三官大帝(天官、人官、地官)路經絳州,看見一飛天泉日夜噴水,殃及百姓,遂由地官大帝借來一塊巨石,雕就一個大石頭葫蘆,壓住了飛天泉,為百姓除了洪水災害。人們為了感謝三官大帝,便在大石葫蘆後面建起了一座“葫蘆廟”。 [4] 

三官廟文物價值

三官廟是山西省新絳縣古城歷史上最大的宗教建築之一,廟內正殿建築與泥質彩塑是元代道教信仰文化鼎盛時期的實物例證。彩塑在修造規制、道教人物印相、服飾等方面保留了大量珍貴的歷史信息,為研究中國晉南地區元代道教傳播及本土化歷史有着重要的意義。 [8] 
三官廟殿內正中三清像無明顯褪色,彩塑的衣褶、衣袖,表現出較好的質感,體現了元代當地工匠的雕塑彩繪技藝,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8] 

三官廟文物保護

1996年1月12日,三官廟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三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5月25日,三官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 

三官廟旅遊信息

三官廟地理位置

三官廟位於山西省新絳縣韓家巷與仁義路交叉口。 [2] 

三官廟交通信息

在運城市乘坐絳縣特快專線,到侯馬汽車西站換成公交36路,在橋頭廣場站下車,步行520米即到達三官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