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三宗

鎖定
1.殷商三宗:殷商三宗:太宗大甲、中宗大戊(一説祖乙)、高宗武丁。2.三宗指的是南北朝宋、齊時代名士周顒所立的三宗。周顒是個佛教學者,信仰佛教,曾做官於宋、齊二代,對佛教很有研究。他把當時佛教產生的學術思想,概括地歸納為三宗。作《三宗論》,有名於世。三宗的要義,是在解釋空的含義不同而分宗不同。3.文學史上的三宗有江西詩派一祖三宗之説,一祖為杜甫,三宗為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
中文名
三宗
殷商三宗
太宗大甲、中宗大戊
中宗大戊”説
尚書無逸:昔在殷王中宗
中宗祖乙”説
晏子春秋:湯、太甲武丁

三宗殷商三宗

新唐書太宗本紀贊曰:湯有天下,傳二十八王,而其甚盛者,號稱三宗。
殷商三宗:太宗大甲中宗大戊(一説祖乙)、高宗武丁
1.“中宗大戊”説
(1)尚書無逸:昔在殷王中宗。孔安國傳雲:大戊也,殷家中世,尊其德,故稱宗。
(2)史記殷本紀:帝雍己崩,弟太戊立,是為帝太戊。帝太戊伊陟為相。亳有祥桑谷共生於朝,一暮大拱。帝太戊懼,問伊陟伊陟曰:「臣聞妖不勝德,帝之政其有闕與?帝其修德。」太戊從之,而祥桑枯死而去。伊陟贊言於巫咸巫咸治王家有成,作鹹艾,作太戊。帝太戊伊陟於廟,言弗臣,伊陟讓,作原命。殷復興,諸侯歸之,故稱中宗。
(3)詩商頌烈祖: 烈祖,祀中宗也。鄭玄箋雲:中宗,殷王大戊,湯之玄孫也,有桑榖之異,懼而脩德,殷道復興,故表顯之,號為中宗。陸德明雲:烈祖,有功烈之祖。
2.“中宗祖乙”説
(1)晏子春秋:湯、太甲武丁祖乙,天下之盛君也。
(2)書君奭:在太甲,時則有若保衡。在太戊,時則有若伊陟、臣扈,格於上帝,巫咸乂王家。在祖乙,時則有若巫賢。在武丁,時則有若甘盤。蓋史記殷本紀(帝祖乙立,殷復興)本此。
(3)太平御覽竹書紀年曰:祖乙滕即位,是為中宗,居庇。
(4)戩壽堂所藏殷虛文字王國維):有斷片,存字六,曰:‘中宗祖乙牛,吉。’
三宗
[出宗鏡錄] 宗猶派也。圭峯密禪師雲。大乘經教。統唯三宗。一法相宗謂此宗説一切有漏妄法。及無漏淨法。無始時來。各有種子在阿賴耶識中。遇緣熏習。即各從自性而起。都不關涉真如。故於色心諸法。而建立種種名相。是名法相宗。(梵語阿賴耶。華言藏識。即第八識也。)二破相宗謂此宗一向説凡聖染淨之法。一切皆空。本無所有。設見一法過涅盤者。亦如夢如幻。彼且本不立真。何況於妄。真妄名相。一切俱無。故名破相宗。(梵語涅盤。華言滅度。)三法性宗謂此宗説依真起妄。蓋具如不變。不礙隨緣。如雲法身流轉五道。如來藏受苦樂等。若悟妄即真。如雲知妄本自真。見佛即清淨等。是名法性宗。(五道者。天道。人道。餓鬼道。畜生道。地獄道也。)

三宗圭峯宗密

將大乘各宗總分為法相破相、法性三宗。其中,法相、破相二宗相當於華嚴五教的大乘始教,法性宗相當於終頓圓後三大乘。法相宗是始教中的相始教,指瑜伽、唯識二宗的教義。因其建立五位百法、三性二無我、四智三身等法相,故有此名。破相宗是始教中的空始教,指三論宗的教義。該宗主張四句百非、八不中道、無所得真諦,故有此名。法性宗是終頓圓三教的總稱,以説真心緣起、緣起無性、法性自爾,故有此名。
宗密在《圓覺經略疏》捲上之一説,大乘教總有三宗,謂法相、破相、法性。又二分三宗為前二宗與後一宗,謂前者(破相、法相)對後者(法性)有十相違,後者對前者有五不同。十相違,即︰(1)三乘一乘之異,(2)五性一性之異,(3)唯心真妄之異,(4)真如凝然隨緣之異,(5)三性空有離即之異,(6)生佛不增不減之異,(7)二諦空有離即之異,(8)四相前後同時之異,(9)能所斷證離即之異,(10)佛身有為無為之異。其次,五不同為︰(1)無性本性之異,(2)真智真知之異,(3)二諦三諦之異,(4)三性空有之異,(5)佛德空有之異。

三宗有關三宗論説

此處所在宋、齊時期,無著、世親或瑜伽之學尚未翻譯流行,當時佛教盛行的學説主要是《般若》、《涅盤》、《三論》、《成實》。而《般若》、《三論》、《成實》都是闡述空義的學説。在晉代研究《般若》就有六家七宗的不同,宋、齊兩代,成實、三論諸師談空也有多種不同,周顒因着《三宗論》以評判之。

三宗第一

‘不空假名宗’。此解釋空義,主張只空諸法實性,名為真諦,名為性空,不空因緣假法,緣起假有即是世諦,並非全無,若此都空,便墮斷滅。此種主張,名為性空,不空因緣假名。據《名僧傳抄》説︰宋代名僧覺世,善《泥洹》、《大品》,立二諦義,以不空假名為宗。

三宗第二

是‘空假名宗’。主張空即假有,為空假名。意謂緣起諸法是假有,名為世諦。此世諦假法,眾緣若散,即歸空無,名為真諦。即前有假法而後空之。為空假名。此又名為空有二諦,有為世諦,空為真諦,有時無空,空時無有,空有不相即。此是《成實》者的析法空義,明空便空假假有,故稱‘空假名’。

三宗第三

‘假名空宗’。意謂從眾緣生的假法即是空,為假名空。此義即不存空以遣有,也不壞假有而談空,即假即空,是非有非無義,雖空而宛然假有,雖假有而宛然是空,空有無礙,不偏兩邊即是中道。

三宗三論學派

着《三宗論》設‘不空假名’難‘空假名’,設‘空假名’難‘不空假名’,又設‘假名空’難前兩宗。可見周氏所宗為‘假名空宗’。此《三宗論》常為三論學者所稱道,並謂假名空義出自僧肇《不真空論》。《中論疏》説︰‘尋周氏假名空,原出僧肇不真空論(中略)。肇公雲︰以物非真物,故是假物,假物故即是空。大朗法師關內得此義以授周氏,周氏因着三宗論也。’大朗即攝山僧朗,是三論宗的宗師。假名空義,三論學者視為正義

三宗文學史三宗

江西詩派一祖三宗之説,一祖為杜甫,三宗為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

三宗黃庭堅

黃庭堅 (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又稱黃豫章,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英宗治平四年(1067)進士。歷官葉縣尉、北京國子監教授、校書郎、著作佐郎、秘書丞、涪州別駕等。哲宗立,召為校書郎、《神宗實錄》 檢討官。後擢起居舍人。紹聖初,新黨謂其修史“多誣”,貶涪州別駕,安置黔州等地。徽宗初,羈管宜州卒。宋英宗治平四年進士,紹聖初以校書郎坐修《神宗實錄》失實被貶職,後來新黨執政,屢遭貶,病逝於廣西宜州南樓。
擅文章、詩詞,尤工書法。詩風奇崛瘦硬,力擯輕俗之習,開一代風氣。早年受知於蘇軾,與張耒晁補之秦觀並稱“蘇門四學士”。詩與蘇軾並稱“蘇黃”,有《豫章黃先生文集》。詞與秦觀齊名,有《山谷琴趣外篇》、龍榆生《豫章黃先生詞》。詞風流宕豪邁,較接近蘇軾,為“江西詩派”之祖。晁補之雲:“魯直間作小詞固高妙,然不 是當行家語,自是著腔子唱好詩。”(見《詩人玉屑》)另有不少俚詞,不免褻諢。有《山谷詞》又名《山谷琴趣外篇》。主要墨跡有《松風閣詩》、《華嚴疏》、《經伏波神祠》、《諸上座》、《李白憶舊遊詩》、《苦筍賦》等。書論有《論近進書》、《論書》、《清河書畫舫》、《式古堂書畫匯考》著錄。黃庭堅是“蘇門四學士”之一,詩與蘇軾齊名,人稱“蘇黃”,詩風奇崛瘦硬,力擯輕俗之習。開一代風氣,為江西詩派的開山鼻祖。書法精妙,與蘇、米、蔡並稱“宋四家”。詞與秦觀齊名,藝術成就不如秦觀。晚年近蘇軾,詞風疏宕,深於感慨,豪放秀逸,時有高妙。有《山谷詞》。

三宗陳師道

陳師道(1053-1102)
也是蘇軾門下的重要詩人,為蘇門六學士之一。他字履常,一字無己,號後山居士,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因不滿新學而不應科舉,至35歲時才由蘇軾的舉薦而任州學教授。他視蘇軾為師長,曾不顧朝廷禁令私自離境為出守杭州的蘇軾送行。但陳師道作詩的方式的“閉門覓句”式的苦吟,與蘇軾揮灑自如的方式迥然不同。所以他寫詩並不學蘇,而以同樣重視推敲鍛鍊的黃庭堅為師,自稱
陳師道作品
:“僕於詩,少好之,老而不厭,數以千計。及一見黃豫章,盡焚其稿而學焉。”(《答秦覯書》)雖説陳師道的詩最終自成一體,但畢竟與黃詩有一層淵源關係,因此他和黃庭堅並稱為“黃陳”。 陳詩運思遣詞都很有工力,但字面上已洗淨風華綺麗。這正是宋詩以平淡為美、以思理見長特色的一種表現。
黃庭堅、陳師道去世以後,詩壇空氣趨於凝固。經過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陳師道等人的努力,宋詩的特徵已基本定型,黃、陳法度森嚴的創作更為青年詩人提供了法則和規範,而嚴酷的政治局勢又從外部促使詩人的心態更加內斂。於是,吟詠書齋生活,推敲文字技巧便成為江西詩派的創作傾向,這也是當時整個詩壇的傾向。
突然發生的靖康事變打破了詩壇的沉悶空氣。崛起於東北的金國於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滅遼,第二年就攻陷汴京。宋欽宗靖康二年(1127),北宋滅亡,南宋建立,淮河以北成為金的領土。在短短兩年之內發生了天翻地覆的大事變,金兵的鐵馬胡笳徹底打破了詩人們寧靜的書齋生活,整個詩壇震驚了,代表詩壇風氣的江西詩派因此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金兵圍攻汴京時,呂本中正在城中,他最早用詩歌記錄了那場事變,《守城士》描寫了抗金將士的奮勇抵抗,《兵亂後寓小巷中作》刻畫了人民遭受戰禍的慘狀,《城中紀事》控訴了敵軍燒殺搶掠的罪行。金兵退後,呂本中又寫了《兵亂後自嬉雜詩》29首以抒憤,其一寫道:
晚逢戎馬際,處處聚兵時。
後死翻為累,偷生未有期。
積憂全少睡,經劫抱長飢。
欲逐範仔輩,同盟起義師。
沉鬱悲壯,寫出了愛國士大夫的共同心聲。
其他經歷了靖康事變的江西詩派人也有一此類似的作品,例如韓駒的《陵陽先生詩》中就頗多呼籲抗金的詩。即使在詠物、詠史一類傳統題材方面,也時而可見他們的憂國傷時之思,如洪炎的《次韻公實雷雨》和徐俯的《詠史》:
驚雷勢欲拔三山,急雨聲如倒百川。但作奇寒侵客夢,若為一震靜胡煙?田園荊棘漫流水,河洛腥羶今幾年?擬扣九關箋帝所,人非大手筆非椽。
楚漢分爭辯士憂,東歸那復割鴻溝?鄭君立義不名籍,項伯胡顏肯姓劉?
前一首表示了對淪陷山河的懷念。後一首借古諷今,聯繫到徐俯在張邦昌僭位時故意名婢女為“昌奴”之事,詩中肯定寓有提倡民族氣節的意思。隨着宋金和議的簽訂,江西派詩人又漸漸地恢復了早期的題材內容,但他們在靖康事變後的一度振作畢竟是值得重視的。
在南宋初期,江西詩派在藝術風格上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黃庭堅的詩論中本來就包含求新求變、自成一家的精神,江西詩派中幾個比較傑出詩論家都理解並繼承了這種精神。曾季貍在《艇齋詩話》中指出:“後山論詩説換骨,東湖論詩説中的,東萊論詩説活法,子蒼論詩説飽參。入處雖不同,然其實皆一關捩,要知非悟入不可。的確,從陳師道徐俯呂本中韓駒,江西詩派成員的詩學觀點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他們在黃庭堅詩論基本精神的首推呂本中的“活法”之説。

三宗陳與義

陳與義去非,號簡齋,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陳希亮遷居洛陽,故為宋代河南洛陽人。他生於宋哲宗元祜五年(1090年),卒於南宋宋高宗紹興八年(1138年)。陳與義在北宋做過地方府學教授、太學博士,在南宋是朝廷重臣,又是一位愛國詩人,其主要貢獻還是在詩歌方面,給後世留下不少憂國憂國的愛國詩篇。
陳與義一生的主要貢獻在詩詞方面。他青年時詩文就寫得很好,《宋書》本傳説他的詩詞“體物寓興清邃紆餘,高舉橫厲,上下陶(淵明)、謝(靈運、胱)、韋(應物)、柳(永)之間”。他曾寫過一首《墨梅》,得到宋徽宗的嘉賞,並由此受到器重。他是專學杜甫的,是江西詩派後期的代表作家。他學杜甫又不拘泥於杜甫,對前賢的作品是博覽約取,善於變化。他還特別推崇蘇軾和黃庭堅、陳師道,但並不墨守成規,而能參合各家融會貫通,創造自己的風格。他的作品語言質樸,音節響亮,形象豐富,很少用典,明快中沒有鄙俗,口語化略無平淡。所以無論從思想內容還是藝術技巧,都比江西派的其他詩人的成就較大,無愧於江西詩中的改革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