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三學寺碑

鎖定
三學寺碑,又名狼山古碑,金朝文物,位於遼寧省朝陽市北郊狼山東麓三學寺內。石碑為砂岩質,由螭首、碑身、鰲座三部分組成,通高3.42米。螭首呈長方形,上雕四龍,龍首向下,張嘴吐須。陽面碑額篆書“特改建三學之寺碑記”三行九字,下刻碑銘並序。陰面碑額篆書“供給三學道糧千人邑”三行九字,下刻施錢糧之邑人姓名。碑身部分高2.17米。鰲座長2.58米、高0.29米,龜伸長頸,口微張,造型生動逼真。
2007年,三學寺碑被遼寧省政府公佈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三學寺碑
地理位置
遼寧省朝陽市雙塔區狼山東麓三學寺
所處時代
金朝大定七年(1167)立
保護級別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 
別    名
狼山古碑
著名景點
三學寺
樂善好施坊

三學寺碑歷史簡介

三學寺碑系金大定七年(1167年)為興中府高思廉改建三學寺而立,里人韓長嗣撰碑文:《興中府尹銀青改建三學寺其供給道糧千人邑碑銘並序》。據碑文內容知,遼朝時期在興中府西有三學寺,兵興以來廊廡俱無,高思廉於金大定五年(1165年)出任興中府尹,出遊狼山,見有遼代祥巒院已廢為荊榛,於是將三學寺改建於狼山。同時,招募信徒民眾千人成立寺邑,約定每年十月一日捐納錢糧,供給寺院僧徒日用。
三學寺碑及三學寺
《朝陽縣誌》記載:“碑在縣三學寺院內,距縣五六里,碑面東而立。當年有人已將廟東碑移至關帝廟,然後又移此碑,挖有三日未見根底,一日之間,龜皆向東,不敢再挖。又碑帽上生石花綠黃兩色,明月一照,時常放光。尤奇者,碑身高丈餘,風吹便動,若人撼之則不動矣。”所記雖俚間傳説,也可看出此碑之神奇。

三學寺碑碑文原文

注:碑銘並序內容詳見參考資料。

三學寺碑保護範圍

2007年,三學寺碑被遼寧省政府公佈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名列第54號。 [1] 
保護範圍:以三學寺碑為基點,東100米,南50米,西、北各150米以內。
建設控制地帶:保護範圍外30米以內為Ⅰ類建設控制地帶,Ⅰ類建設控制地帶外20米以內為Ⅱ類建設控制地帶。 [2] 

三學寺碑旅遊信息

三學寺碑位於遼寧省朝陽市雙塔區燕都街道狼山東麓三學寺內。
參考資料
  • 1.    遼寧省人民政府關於公佈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  .遼寧省人民政府.2007-05-26[引用日期2020-12-12]
  • 2.    遼寧省人民政府關於公佈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的通知  .遼寧省人民政府.2008-12-31[引用日期2020-12-12]
  • 3.    金代·韓長嗣·《興中府尹銀青改建三學寺其供給道糧千人邑碑銘並序》段一:夫物不常興,有時而廢,物不常廢,有時而興。凡興廢之際,系善人、不善人之為也。如不善人有為之時,當興猶廢。如善人有為之時,雖廢復興。茲乃必然之理也。三學寺都提點崇業大師、三學見經淨慧大德、吏案孔目官孫公,同來造予門而言曰:大尹銀青改建三學寺糺千人邑供給道糧,請予銘之,其可許乎。予曰:物興系人,信不虛矣。然愧菲才,忝居治下,豈敢無諾三公。遂詳言於予曰:三學者其來遠矣,爰自於唐肇啓之也。迨及有遼建三學寺於府西,擇一境僧行清高者為綱首,舉連郡經律論學優者為三法師,遞開教門,指引學者。兵興以來,殿堂廊廡,掃地而無。聖朝既獲遼土,設三學如故法。大定五年,我大尹銀青來治興中,其三學法師過廳。大尹問之曰:不意此方有設三學寺,在何處。三師對曰:寺廢久矣,三師名位具設,權於私院敷演。大尹喟然嘆曰:不亦傷乎,方今京府巨鎮,碁布天下,設三學者有數,此幸得之,何不復修。對曰:修寺者大事也,若不遇大大緣力,烏能及此。大尹曰:吾將揆之,自歷數任未嘗不於佛廟有興衰補敝者也。而況三學其事非細,朝廷視之尚為重矣。凡取經律論之師者,差官考試,本府聚五州義學,各宗出題,答義中選者,取三人授命為三宗法師,下四方學者日與講肄。不惟圖增聖歷綿長,抑亦使佛法傳遠而不見廢絕者,其在茲乎。苟非設此,縱有如清涼宣律師慈恩之才,孰能傳焉。以至後來之人,雖有清涼宣律師慈恩之志,孰能學焉。吾不忍見隳。一日聽訟之餘,出遊狼山,其上有院曰祥巒,雖為荊榛,顧其基址,頗有制度。又乃柳城形勝之地,改修為三學寺,信甚便矣。三師欣然相謂曰:大大緣力遇之今日,定見成就。大尹曰:爾亦可矣。曰:然。遂施俸錢及己。
  • 4.    金代·韓長嗣·《興中府尹銀青改建三學寺其供給道糧千人邑碑銘並序》段二:夫匠築土構木,弘揚經律論,庶使人知三宗所垂之教,言修行之正路耳。三師曰:誠謂善哉,經律論者,如鼎有足,不可闕一,大方廣佛花嚴經即無盡修多羅之總名也。世尊始成正覺,頓説是經,剖裂玄微,昭廓心境,窮理盡性,徹果該因,汪洋衝融,廣大悉備者,其惟茲乎。開真體於萬化之域,顯德相於重玄之門。津流眾典此為洪源,星列餘經,此為杲日。高不可仰,深不可窺,雖積行薩菩,上得聲聞,莫能探微索隱焉。可謂常恆之妙説,通方之洪規,稱性之極談,一乘之要軌也。四分律者,所以防邪檢失,禁亂止魔,取超世之道,廢戒不洪,斯乃三乘之津要,萬善之窟宅者也。慮羣生愚惑,安寢冥室,悠遊長夜,不能自覺,雖有出家,庶幾玄微者,徒懷遠趣,迷於發足。是以如來開戒德之妙門,指涅盤之坦路,宜加勖勵,明慎執持,令大法久住焉。誠唯識論者,暢大乘之妙趣也。遣疑破執,修行證果,括眾經之秘,包羣聖之旨,何滯不融,無幽不燭,仰之不極,俯之不測,遠之無智,近之有識,其有隱括五明,搜揚八藏,幽關每擁,玄路未通,信巨夜之銀輝,實昏旦之金鏡矣。此經律論者,戒定慧之法耳,戒以資定,定以究慧,相須而成。凡諸眾僧,得證無上菩提,皆不離戒定慧之法者也。是以大尹銀青愈加修造之意,遂感士庶竭力助緣滿,寺殿舍不日告成。
  • 5.    金代·韓長嗣·《興中府尹銀青改建三學寺其供給道糧千人邑碑銘並序》段三:大尹曰:成則成矣,慮吾改任,三師、學人有闕日用,其將奈何。糺千人邑,不問僧尼道流男女老幼,每歲十月一日,納錢二百米一斗,永給道糧,不亦宜乎。合羣官民,爭為敬從,延及鄰境之人,願來預邑。取父作子述之義,盡天長地久之期,邑無累月,幾就千人。其邑人姓名具書碑陰。若乃吐辭為經,立行為法,見之者瞻仰,聞之者皈依,苟非有處世之道,其孰能與於此。以財好施,於衰好興,倡之則從順,造之則成就,苟非有服人之德,其孰能與於此。釋迦如來,天竺人也,去中國隔數萬程,一日其教來傳,不拘賢愚,竟為奉行。誠謂有出世之道也哉。大尹銀青,遼陽人也。去興中不遠千里,來尹斯府。一日治政之餘,修三學寺,糺千人邑。不拘內外,鹹樂助辦。信謂有服人之德也哉。其為銘曰:凡厥萬事,有興有衰。興諸衰者,非賢其誰。府有三學,自遼而置。經律論宗,倡法之地。兵興以來,殿宇無存。三師乃設,私院敷演。大尹銀青,下車臨治。三師過廳,首問其寺。師將趨進,具告其昔。位則設矣,寺廢久焉。大尹聞之,發嘆者屢。京府巨鎮,設此有數。此幸得之,胡不復修。答曰大事,修之何由。必在所遇,大大緣力。緣若不遇,修之烏得。大尹出言,吾將揆之。師喜相謂,遇在此時。吾常佛廟,興衰補敝。況此三學,其事匪細。朝廷尚重,考試無私。學優中選,授命為師。可增聖歷,綿綿長久。又令佛法,燈燈傳後。後人受之,修行無疑。吾可惜此,不忍見隳。一日之間,聽訟之暇。號令從人,出遊於野。北登狼山,有院祥巒。沒為荊榛,殿缺僧殘。彷徨勿去,載瞻載顧。壞址遺蹟,亦有制度。茲乃柳城,形勝之方。修為三學,既利且昌。爰施俸錢,及己匠梓。經營堂構,不日成矣。大尹復言,成則成歟。吾將改任,定缺學儲。欲糺千人,道糧永給。僧俗老幼,同為是邑。非此一事,延及其鄰。歡欣而至,願預邑人。宜此勝事,常如今日。傳之子孫,善繼善述。大定七年歲在丁亥夏六月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