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三塔兩浮橋

鎖定
三塔兩浮橋是指安徽省當塗縣城北黃山寶塔、城東凌雲山寶塔、城西金柱關寶塔,南津橋和彩虹橋。
中文名
三塔兩浮橋
地    址
安徽省當塗縣
口頭禪
當塗小雖小,三塔兩浮橋
浮    橋
已不存在
金柱塔 金柱塔
這兩句話既是當塗縣城歷史悠久的見證,又是當塗人民的驕傲。“三塔”是指城北黃山寶塔、城東凌雲山寶塔、城西金柱關寶塔。
三塔“鼎峙三垣,形家謂作鎮乾方,為三邑之主星”(三邑指太平府所轄當塗、蕪湖、繁昌三縣)。一座古城之郊,三座古塔於一城之周鼎足而立,不僅為安徽所罕見,即使在全國亦屬少見。清初荷蘭赴華使團成員尼霍夫所著《荷使朝華錄》,就以三塔作為太平府城的標誌物。
黃山塔 黃山塔
“南津橋”俗稱“上浮橋”,亦名“東彩虹橋”。據民國《當塗縣志》載,兩橋始建於三國時期。北宋,陸游《入蜀記》也有記載:“兩浮橋悉在城外,其一通宣城,一可至浙中。”
明初,洪武二年重建南津橋,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重修。咸豐年間因戰亂移至上司渡口。光緒元年(1875)再修,有船22條,橋面11排,橋夫14人,橋通青山道、龍山橋。1965年拆除。
凌雲塔 凌雲塔
“彩虹橋”俗稱“下浮橋”,亦名“西彩虹橋”,通蕪湖可至宣城。唐縣令李明化於橋上建姑孰亭,李白為之作序。明洪武二年復建。咸豐年間毀於兵燹,同治四年(1865)重建。1969年夏被大水毀環,同年9月拆除。如今,兩座浮橋雖已不存,但代之而起的是飛峙於姑溪河上的兩座鋼筋水泥公路大橋。
小黃山寶塔
此山雖非大黃山,史久跡多美名揚。南朝武帝行宮處,巍巍古塔換新裝。
【注】史載南朝武帝劉裕曾在此建避暑行宮“凌歊台”。
凌雲山寶塔
遠望巍巍塔七層,佇立山巔護蒼生。古往今來多少事,悲歡離合太平城。
金柱關寶塔
一塔飛峙大江邊,金柱鎮妖千百年。社稷興亡民憂樂,盡在高瞻遠矚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