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三國干涉還遼

鎖定
三國干涉還遼,日本稱三國干涉(さんこくかんしょう),是1895年4月23日沙俄聯合法、德干涉日本割佔中國遼東半島,以爭奪侵華權益的事件。
沙俄覬覦中國東北已久,馬關議和期間聞知日本議割遼東半島,即一面對日本施以軍事威脅,一面拉攏他國共事外交干涉。法國為沙俄盟友,亦想乘機向清政府敲詐勒索;德國急欲在中國佔一軍港,又企圖將沙俄注意力東引以減本國東境之患,兩國遂響應沙俄。
中日馬關條約》簽訂後第六天,即清光緒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九日(1895.4.23),三國分別照會日本應放棄遼東半島,限期答覆。又調遣陸、海軍對日施加壓力。日本無力與三國抗衡,於四月十日聲明接受三國“勸告”,但要清政府付相當款項補償。九月二日四國在東京訂立協定,規定“贖遼費”為庫平銀三千萬兩。九月二十二日清政府與日本簽訂《遼南條約》認可四國協定。
三國借干涉還遼,強迫清政府給予租借軍港、修路開礦等特權,沙俄迅速擴張在中國東北的侵略勢力。 [10]  日本則為歸還遼東半島深感屈辱,三國干涉還遼也成為了日俄戰爭的起因之一。
中文名
三國干涉還遼
外文名
Triple Intervention
發生時間
1895年4月23日
內    容
俄德法勸告日本還遼東給中國
目    的
為了自身利益
相關國家
俄國、法國、德國、日本

三國干涉還遼列強反應

三國干涉還遼俄國

俄羅斯帝國自第二次鴉片戰爭以來,早已對遠東地區保有領土需求,先後佔領原屬清朝的外東北、奪得庫頁島,更興建西伯利亞鐵路,企圖在滿洲與朝鮮建立勢力範圍,奪取極具戰略價值的不凍港。因此,俄國與日本之爭端勢在難免。簽署《馬關條約》時,俄國曾多次暗示日本不得侵佔東北,然則日本要求清政府割讓遼東,令俄國有感利益受損。俄軍甚至打算遠赴東亞,不惜以戰爭解決問題。

三國干涉還遼德國

中日開戰初期,德國反應冷淡。但後來德皇威廉二世眼見日本快將打敗清軍,有感德國應該染指東亞。早前俄國與法國在1892年結成俄法聯盟,令德國在歐洲之地位動搖。因此威廉二世嘗試以干預中日議和,換取俄國支持其在東亞的擴張。

三國干涉還遼法國

基於俄法聯盟,德國拉攏俄國後,法國同樣想在東亞取得更多利益。法國當時將台灣、澎湖列島看作自己的勢力範圍,希望阻止日本對台、澎的佔領,因此支持與兩國一起幹涉條約之簽訂。 [2] 

三國干涉還遼英美

俄國與德國嘗試拉攏英國,但英國認為馬關條約對己有利,因為它規定中國開放更多條約港。而且,日本在華得到利益,可以阻擋俄國向南擴張。因此,英國在最後關頭拒絕加入“干涉集團”。另一方面,日本也想尋求英美的幫助,召開國際會議解決遼東問題。但英美不敢得失任何一方,又恐怕日本或三國在華之勢力坐大,因此雙雙宣告中立。

三國干涉還遼日本

日本仍然盡努力保住在條約所得。日本提出只佔領旅順與大連兩海港,加上一些賠款。但三國依然態度強硬,毫不退讓。日本雖然戰勝中國,但是中國的北洋水師也使日本海軍損失不少。它希望英國會提供支持,但英國也只是建議日本接受三國的“勸諭”。在如此的外交壓力之下,加上籤署條約的日方代表伊藤博文是主和派,日本惟有在宣佈放棄對遼東半島的永久佔領。
日本與三國達成協議:日本歸還遼東予中國,而清廷要付出三千萬兩白銀作為賠償。清廷贖回了遼東。

三國干涉還遼根本目的

簽訂《馬關條約》的場景 簽訂《馬關條約》的場景
西方列強從本國利益出發,對《馬關條約》的簽訂既有一種危機感,又覺得這是向遠東擴張勢力的千載難逢的機會。於是在德國倡導、俄國響應下,拉攏法國,結成德、俄、法三國聯盟,對日本進行干涉,要日本歸還遼東半島。三國的干涉不是出於公義,而是出於私慾。
德國要想從中國索取一個港口,藉此機會與俄國接近,使俄法的親密關係鬆動,以擺脱德國的孤立處境。俄國則直截了當地説:“假如日本佔領南滿,對我們將是威脅。我們不能容許日本佔領南滿,假如不履行我們的要求,我們將採取適當的措施。這樣,我們就成為中國的救星,中國會尊重我們的效勞,從而會同意用和平方式修改我們的國界。”法國參加聯盟,一面是由於俄法同盟,一面是染指中國東南沿海特別是對台灣的野心還沒有放棄。

三國干涉還遼事件經過

三國干涉還遼三國發難

1895年4月17日,《馬關條約》簽訂的當天,俄國首先發難。俄國外交大臣羅拔諾夫對德、法兩國駐俄公使説:“俄國政府決定,立即以友誼方式,直接向日本政府提出不要永久佔領中國本土的請求。我們的計劃是,如果日本不接受此項友誼的忠告,俄國正考慮三國對日本在海上採取共同軍事行動——切斷日軍在中國大陸與本國間的一切交通。”
同一天,德國皇帝威廉二世下令,將一艘裝甲艦、一艘巡洋艦開赴遠東。同時德國外交大臣馬沙爾同其駐日公使哥特斯米德發出電訓:“現在日本的和平條約(指《馬關條約》)損害了歐洲和德國的利益,儘管後者的範圍尚小,我們不得不抗爭。日本必須讓步,因為對三國鬥爭是沒有希望的。” [3] 
法國駐華公使蒙得培羅通知俄國外交大臣羅拔諾夫,法國決定參加俄國的計劃。這樣,三國聯盟正式成立。當時英國沒有參加聯盟,因為英國政府認為《馬關條約》對英國有利,中國進一步開放將給國際貿易帶來好處,而且日本勝利將會阻止俄國勢力南下。

三國干涉還遼干涉還遼

1895年4月23日,三國政府向日本政府發出以下通知:
“今日本國割佔遼東,既有危害中國之首都(北京)之虞,也讓朝鮮國之獨立有名無實,有礙維持遠東之和平,故今勸諭貴國確認放棄佔領遼東半島。”三國要求日本歸還遼東予中國,並限定在十五日之內答覆;三國甚至準備派出海軍艦隊前往東北。

三國干涉還遼日本反應

1895年4月23日下午,俄、德、法三國駐日公使聯袂至東京外務省送交備忘錄。當時外相陸奧因肺結核病在播州舞子休養,由外務次官林董出面會見。林董將三國的備忘錄一一收下後,便以為了事,不料俄德兩國公使還發表了簡短的講話。俄國公使希特羅渥説:“日本永久佔領遼東半島,恐怕會招致衝突。希貴國政府善體此意,採取保全名譽之策。”德國公使哥特斯米德説:“日本必須讓步,因為對三國開仗是沒有希望的。”林董聽了兩人的話,有些驚慌,連忙問道:“如暫時佔據遼東半島,至賠款付清時為止,是否也要抗議?”三國公使沒有明確答覆。
三國公使走後,林董將三份備忘錄一一閲讀,內容大同小異。俄國的備忘錄全文如下:“俄羅斯皇帝陛下之政府,茲查閲日本國向中國所要求的媾和條件,對遼東半島歸日本所有一節不但認為有危及中國首都之虞,同時亦使朝鮮之獨立成為有名無實。以上實對將來遠東永久之和平發生障礙。因此,俄羅斯政府為了向日本天皇陛下之政府再度表示其誠實之友誼,茲特勸告日本政府,放棄確實領有遼東半島一事。” [5]  當天,林董將三國干涉之事電告在廣島的伊藤博文和在播州的陸奧宗光,速籌對策。伊藤接到林董的報告,便決定在廣島召開御前會議,討論對策。
御前會議舉行。因為天皇要駕幸京都,重臣大都去京都做準備工作,所以出席會議的要員不多,除伊藤外只有陸軍大臣山縣有朋和海軍大臣西鄉從道兩人。伊藤經過一夜苦思冥想,在會上提出了三個對策:一是斷然拒絕俄、德、法三國之勸告;二是召開國際會議,將遼東半島問題交該會議處理;三是接受三國勸告,將遼東半島還給中國。會議就這三個方案進行討論。
伊藤首先設問:“如採取第一個方案,與三國開啓戰端是否確有把握?”伊藤見無人作聲,只得自己回答道:“無論如何,現時是不可能的,因為他們的艦隊有12萬噸,我方的艦隊只有8萬噸,而且一年來在海上作戰大部分受了傷。”西鄉附和説:“首相所説極是。據情報,俄羅斯正在向遠東邊區派遣一支29500人的部隊;海參崴已被宣佈為臨戰區,黑龍江北岸一帶正在進行戰爭準備,海參崴的日僑被集中在一個地方,等待撤退的命令。而我國海陸軍都在外面,國內空虛,若敵人乘虛而入……”山縣接着説:“看來不僅三國聯合艦隊難以應付,即使單獨對抗俄國艦隊也無把握。因此,不能與第三國失和,樹立新敵。”
伊藤説:“這樣看來,第一個方案便可否定掉。那麼第三個方案呢?”山縣説:“該方案雖然足以表示我國氣度寬容,但未免過於示弱,不可取。”三人討論到中午也拿不出什麼良策。天皇列席會議,聽得有些不耐煩説:“諸位愛卿,那麼採取第二個方案,怎麼樣?”伊藤説:“這個方案也非完善,待我與陸奧外相研究後再説。”天皇同意伊藤的意見,會議沒有結果就草草收場。
1895年4月24日當晚伊藤離開廣島,4月25日早晨趕到播州舞子山上陸奧的別墅。恰巧大藏大臣松方正義、內務大臣野村靖也在這裏,便與伊藤圍坐在陸奧的病榻前開起會來。陸奧的肺結核病經過一個時期療養大為好轉,抖起精神説:“我認為,先拒絕三國的勸告,然後看形勢再作對策。”伊藤反對説:“斷然拒絕三大強國的勸告是不明智的,這正好給他們以口實,其危險性更大。”松方、野村兩人説:“首相的意見是正確的,一開頭不能做得太絕對。”陸奧只得收回自己的意見,説:“斷然拒絕當然不對,但我不同意召開國際會議,把問題複雜化,這樣可能會使《馬關條約》歸於破滅。”四人經過反覆討論,得出一個基本方案:對三國可以讓步,對中國則寸步不讓。
舞子會議以後,日本採取拉攏英國,瓦解三國聯盟的方針,結果失敗。英國照會日本説:“英國對日本抱有最誠篤之友情,同時也不能不考慮本國的利益。因此不能應日本之請而援助日本。”

三國干涉還遼清朝反應

1895年5月2日光緒帝批准和約的那一天,俄國公使來總理衙門説:“倭款(指和約)可商,可有電來,請少候。”
1895年5月3日,法國覆電也説:“倭事可商,我國可保護台灣。”同日俄國又來電説:“倭已允許,退還遼南地方,又有展期換約之議。”
在收到這些電報後,以軍機大臣翁同龢為首的一些官員感到有機可乘,提議向日本要求展期換約,同時總理衙門大臣李鴻章、孫毓汶、徐用儀等人表示反對。清廷此時試圖通過總理衙門官員向俄法德三國公使打探他們的真正想法,不過三國公使都表示換約仍需照常進行。由於外國的支持無望,自身力量也不足以再戰,光緒帝只能同意按期換約。 [6-7] 

三國干涉還遼最終答覆

1895年5月4日,日本內閣及大本營重臣,在京都舉行會議。會議結束後,日本官員當晚便取得了天皇的批准。日本外相陸奧宗光於次日凌晨電告駐三國公使,表示放棄遼東半島。 [8-9] 
日本內閣會議通過決議:“作為永久放棄遼東半島之補償,對清國要求之贖金,其數量限額為庫平銀1億兩。”後來,此數先減至5000萬兩,再減至3000萬兩。中國將3000萬兩賠款全部交清之日起,三個月以內日軍實行撤回。
1895年11月8日下午4時,遼南條約》在北京簽訂。其主要內容是:
一、中國讓與日本國管理的奉天省南部地區及遼東灣東岸、黃海北岸、奉天所屬諸島嶼,永遠交還中國;
二、中國加付3000萬兩酬報費,於1895年11月16日交清; [11] 
三、酬款交清後,三個月以內,日本軍隊從該交還地一律撤回。 [4] 
1895年11月30日,根據《遼南條約》,中國收回海城、鳳凰城、岫巖,12月10日收回復州,12月21日收回旅順,12月24、25日收回金州、大連灣。至此,日軍侵佔的遼南諸城全部收回。

三國干涉還遼歷史影響

三國干涉還遼的後果不僅影響到當時的東亞格局,也影響到未來東亞國際關係的走向。
楊遵道指出,三國干涉還遼是清政府在政治上由英國控制變為主要由沙俄控制的轉折點,是遠東國際關係變化的一個轉折點,它為1896年中俄密約的簽訂奠定了基礎,更進一步刺激了戰後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
張富強分析,在這一事件過程中,德國雖然成功誘導俄國的對外政治軸心從巴爾幹轉向遠東,但是並未達到離間俄法同盟的目的,而且還為該兩國將政治、經濟合作擴大到亞洲創造了機會。
馮瑋提出,三國干涉還遼使日本深刻認識到擴充軍備的必要,而中方支付的鉅額戰爭賠款則為此提供了可能,因此日本在戰後開展了以大規模擴軍備戰為核心的“戰後經營”,推動其國內的產業結構和經濟體制發生深刻變化。
此外,很多學者都注意到三國干涉還遼與日俄戰爭的重要關聯,認為俄國是三國干涉事件的最大受益者,日本則蒙受了莫大恥辱,此後十年,日俄兩國圍繞爭奪中國東北進行的明爭暗鬥,就成為遠東地區國際政治鬥爭的主旋律,而日俄矛盾的日益激化,也促使日本逐漸與英國相攀援,並最終締結了英日同盟,為其發動日俄戰爭提供了重要幫助。 [1] 
參考資料
  • 1.    崔志海.《當代中國晚清政治史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9年:第238頁
  • 2.    葛夫平:《法國與中日甲午戰爭》,《中國社會科學》2013年第3期。
  • 3.    孫瑞琴譯:《德國文件有關中國交涉史料選譯》,商務印書館,1960年版,第30頁。
  • 4.    王鐵崖編:《中外舊約章彙編》第一冊,三聯書店,1957年,第636-638頁。
  • 5.    戚其章編:《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續編·中日戰爭》第10冊,中華書局1995年版,第125頁。
  • 6.    郭豔波:《三國干涉還遼與清政府的迴應》,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第11-21頁
  • 7.    吉辰:《昂貴的和平:中日馬關議和研究》,三聯書店2015年版,第262-273頁。
  • 8.    戚其章編:《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續編·中日戰爭》第10冊,第172-173頁
  • 9.    吉辰:《昂貴的和平:中日馬關議和研究》,三聯書店2015年版,第264頁。
  • 10.    鄭天挺,吳澤,楊志玖 主編.中國歷史大辭典·上卷.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第86頁.
  • 11.    日本侵華實錄(1874年至1937年)  .中國軍網.2023-09-29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