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三味書屋

(晚清紹興府城內著名私塾)

鎖定
三味書屋,是晚清紹興府城內著名私塾,也是魯迅12歲至17歲求學的地方,位於都昌坊口11號。塾師壽鏡吾(晚署鏡湖),是一位方正、質樸和博學的人。他的為人和治學精神,給魯迅留下難忘的印象。壽鏡吾在這裏坐館教書達60年,從房屋建築室內陳設以至周圍環境,基本保持當年原面貌。三味書屋是三開間的小花廳,本是壽家的書房。坐東朝西,北臨小河,與周家老台門隔河相望。 [1] 
中文名
三味書屋
地理位置
浙江省紹興市越城區魯迅中路264-1號
佔地面積
795 m²
開放時間
8:30-20:30(週一17:00閉館) [2]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門票價格
免費
著名景點
三味書屋
台門斗
所屬地區
中國華東
相關歷史
魯迅少年求學的地方(私塾)

三味書屋魯迅塾師

壽家台門是魯迅的塾師壽鏡吾先生家的住屋。壽鏡吾(1849-1930),名懷鑑,字鏡吾,是一個學問淵博的宿儒。他品行端正,性格耿直,教書認真,一生厭惡功名,自考中秀才後便不再應試,終身以坐館授徒為業。他曾對魯迅説過:“周樹人,希望你繼續努力。”魯迅稱讚他為“本城中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見魯迅《朝花夕拾》“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篇)。壽家台門由壽鏡吾的祖父峯嵐公於嘉慶年間購置,總建築面積795平方米,前臨小河,架石橋以通,西有竹園,整幢建築與周家老台門隔河相望,聞名中外的三味書屋就在壽家台門的東側廂房。

三味書屋歷史沿革

三味書屋是魯迅先生幼年讀書的地方。他於12歲那年到這裏上學。第二年秋後,因祖父下獄,少年魯迅離家去紹興農村──皇甫莊、小皋埠避難,故學業中斷。1894年夏間回家,仍返三味書屋。這樣一直到大約1898年往南京水師學堂學習前半年才離開,首尾竟達六年……
三味書屋中魯迅的座位 三味書屋中魯迅的座位
這裏的一切都保存得十分完好,仍如魯迅回憶時寫的那樣:“從一扇黑油竹門進去,第三間是書房,中間掛着一塊匾道:三味書屋;匾下面是一幅畫,畫着一隻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樹下。”這匾和畫,解放前曾散失,解放後,黨組織派幹部想盡辦法才找回來。當年和魯迅一道唸書的同學,解放初還有周梅卿、章祥耀、王福林三位健在,按照這三位老同學的回憶,三味書屋恢復了原來的佈置。屋子裏,好像是中國舊式的客廳,這在今天的青少年看來,是會感到奇特的。學生的座位一共有11個;魯迅的座位排在北牆邊,是一張帶抽屜的長方形桌子,桌子後面放着一張略嫌低些的椅子。這兒光線很暗,空氣也顯得潮濕。他的書桌右角,至今還刻有一個約一寸見方的“早”字,刀法簡樸挺直,它是魯迅幼年手刻的一件極為珍貴的木刻文物。至於它的來歷,據説是這樣的:有一天,魯迅上學遲到了,受到塾師的責備,他就用小刀刻下了這個方方正正的“早”字,來督促、提醒自己不要遲到。從此,他再也沒有遲到過。
堂屋匾額上的“三味書屋”四個楷體字,一説為杭州人梁同書所書。梁同書為清代書法家,性耿介,工書,晚年名滿天下。他終年93歲,著有《頻羅庵遺集》。其為三味書屋題寫的不僅這塊匾額,還有堂屋中的抱聯:至樂無聲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詩書。
1962年秋天,郭沫若曾到三味書屋瞻仰,並題詩紀念,詩云:
我亦甘為孺子牛,橫眉敢對千夫怒。三味書屋尚依然,拈花欲上臘梅樹

三味書屋家居構造

三味書屋台門斗

第一進,即台門斗隱門上方懸掛着一塊“文魁”匾,此匾是為魯迅的塾師壽鏡吾的兄長壽子持所懸掛的,他在光緒二年(1876年)中丙子科舉人,此匾用來光耀門楣並表示着壽家人曾經出過舉人,是一户書香人家。
在第一進台門斗的西邊,穿過天井,有一小方竹園,竹園北邊廂房佈置成“三餘書屋”,擺放仿照“三味書屋”,遊客可以在這仿真的書屋裏坐一坐,體驗一下私塾生活,或者拍照留影。

三味書屋大堂前

第二進稱為大堂前,每逢祖宗忌日,紅白喜事,貴賓到來的聚會之地。額枋懸掛着“思仁堂”匾一塊。廳堂柱子掛一淺綠色木板刻制的對聯,聯雲:“品節泰山喬嶽,襟懷流水行雲”。後邊金柱上掛着對魯迅的塾師壽鏡吾德行、言論的讚頌抱對一副:“道義嘉謨見風骨,箴言懿德澤桑梓。”

三味書屋座樓

穿過天井,即第三進--座樓,這裏分別是小堂前、書房和壽鏡吾先生卧室的原狀陳列
小堂前
三味書屋
三味書屋(6張)
小堂前是用來接待親朋好友的地方。在退堂屏額上懸掛着一塊“重遊泮水”匾,這塊匾是壽鏡吾中秀才(入泮)的第六十年,即1928年他過世前的一年,他的侄兒壽孝天送來祝賀的。魯迅對壽鏡吾先生充滿了真摯的愛戴和敬意,離開紹興之後,與壽鏡吾先生一直有書信往來。1906年魯迅曾回紹興,又去看望這位老師,給他講外面的所見所聞,當時壽鏡吾先生就是在這裏接待他的。
卧室
在壽鏡吾先生的卧室裏放置着架子牀衣櫃、箱櫃、木躺椅、衣架、盥洗架等物品。由於壽鏡吾先生教學很嚴謹,他每年只收八個學生,認為多收了教不過來,所以他的教學收入很有限。
書房
壽鏡吾先生的書房是典型的塾師之家的書房佈置,設有《二十四史》專用書櫃、普通書櫃、文房用具等。房內額枋上懸掛着“三餘齋”匾,“三餘”取義於《三國志裴松之注,即魏人董遇所説“為學當以三餘,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晴之餘。”意思是人們要利用一切空餘時間發奮學習。

三味書屋書屋

從第三進往東,就是壽家台門的東廂房,分南、北兩部分。南邊的廂房現陳列着介紹歷史文化名城紹興的古代教育史,分“越中府縣學、越中書院和越中學塾”三大塊內容。北邊的廂房即為魯迅先生的讀書處——三味書屋。

三味書屋後院

三味書屋的後院種植蠟梅,是魯迅幼時學習之餘自尋樂趣的好地方。後院的牆上還有壽韻樵 [5]  (壽鏡吾的父親)為此梅題詩一首:“栽花一年,看花十日。珠璧春光,豈容輕失?彼伯興師,煞景太烈。願上綠章,飆霖屏絕。” [3]  還有丹桂一竿,時徘徊其下,有一亭名“自怡”,又於對面牆上,書“寄傲”兩字,以示傲然遺世,自得其樂之意。
魯迅在文章中也寫過屋後有個園子,院子裏有許多臘梅。所以,進了書屋就會聞到一股清香。(冬日)

三味書屋“三味”的説法

三味書屋塾師壽鏡吾次子壽洙鄰曾解釋説:“三味是以三種味道來形象地比喻讀詩書、諸子百家等古籍的滋味。幼時聽父兄言,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餚饌,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xī hǎi)(醢系肉或魚剁的醬)。但此典出於何處,已難查找。”後來有探究到宋代李淑《邯鄲書目》所言:“詩書味之太羹,史為折俎,子為醯醢,是為三味。”,認為“三味”可能出自於此。魯迅讀書的“三味書屋”兩旁屋柱上有一副抱對,上書:“至樂無聲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詩書”,可見“三味書屋”中的“三味”應該用的就是這個意思。但仍有不少人對此持質疑態度:像壽鏡吾這樣一位飽學秀才——“本城中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見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怎麼會用“餚饌”、“肉醬”之類來形容讀書?如果是飯館或酒館的匾還説得過去,用作書屋之匾,這解釋似乎牽強了。
同時,壽鏡吾之孫壽宇先生認為:“這樣的解釋淡化了祖先對清王朝的反叛精神。”他在所著文章中講道:“我不止一次地從我祖父壽鏡吾的口中,聽到解釋三味書屋的含義。祖父對‘三味書屋’含義的解釋是‘布衣暖,菜根香,詩書滋味長’。”,“布衣”就是老百姓,“布衣暖”就是甘當老百姓,不去當官老爺;“菜根香”就是滿足於粗茶淡飯,不羨慕、不向往于山珍海味的享受;“詩書滋味長”就是認真體會詩書的深奧內容,從而獲得深長的滋味。“這第一點‘布衣暖’非常重要,這是我祖先峯嵐公、韻樵公的思想核心,產業的失敗,使他們看清了清王朝的腐朽本質,他們認為在禍國殃民的清王朝當官就是為虎作倀,是害人害己。於是,把三味書屋的辦學方向也作為子孫的人生指南,不許自己的子孫去應考做官,要甘於布衣暖,菜根香,品嚐詩書的滋味。”壽宇説,壽鏡吾生前曾對他説:“這三味的含義不能對外人説,也不能見諸文字,這是祖先韻樵公定的一個家規,因為‘三味’精神有明顯的反清傾向,一旦傳出去可能要招來殺身之禍。”
此外,有人認為是借用了佛教語言,“三味”即“三昧”,是梵文samadhi的音譯,原指誦讀佛經、領悟經義的三重境界:一為“定”,二為“正受”,三為“等持”,意思是説,誦經之前要止息雜念,做到神思安定專注;領悟經義態度必須端正,具有百般恭敬的虔誠;學習過程中要專心致志,保持始終如一的精神。隨着佛教思想與漢民族文化的融合,“三昧”逐漸引申為對事物本質精神意義的概括,有“箇中三昧”,“得其三昧”等説法,用來比喻領悟學問的精確與深刻。
也有人認為是《三國志·董遇傳》中的三餘:“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也。”後來改成了“三味”,也有考證“三餘”為“公餘、飯餘、茶餘”的,但此種假説也質疑不斷。

三味書屋魯迅眼中的書屋

魯迅先生寫過一篇童年妙趣生活的回憶性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被收入散文集《朝花夕拾》當中。
在這篇文章中,魯迅逼真地寫出了三味書屋的陳腐味,説它是“全城中稱為最嚴厲的書塾”,兒童在那裏受到規矩的束縛。但作者並未將三味書屋寫得死氣沉沉,而是通過課間學生溜到後園嬉耍,老私塾先生在課堂上入神讀書學生乘機偷樂兩個小故事的敍述,使三味書屋充滿了諧趣。
同時,書屋中學生和老師都讀一些晦澀繞口的詞句,更加的凸顯出了舊時私塾教育的不盡人意。

三味書屋交通信息

地址:紹興市魯迅中路264-1
交通:
乘公交車,可在火車站坐7、8、88路車或旅遊觀光巴士直達;
紹興客運中心坐9路或者32路到魯迅路口下車。
杭州吳山廣場每天8:20亦有旅遊專線車前往 [4] 
浙江紹興地鐵1號魯迅故里站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