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三原城隍廟

鎖定
三原城隍廟,位於陝西省咸陽市三原縣城東大街中段,始建於明洪武二年(1369年),現佔地面積9500平方米,建築面積5350平方米。 [3] 
三原城隍廟面南背北,現有建築115間,依次排列有磚雕照壁,木牌樓,進入廟內為神道;再經木牌樓和石牌坊,過戲樓,兩側有廊屋;獻殿和拜殿相連。戲樓與大殿之間的院落當中,又設一道木牌坊,東、西分立鐘鼓樓、配殿。寢殿坐落在廟最北端,它與大殿之間以“無樑門”和明神亭相連。是陝西省內規模宏大、保存最完整的城隍廟和大型古建羣之一。 [3] 
2001年6月25日,三原城隍廟塔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中文名
三原城隍廟
地理位置
陝西省咸陽市三原縣城東大街中段
所處時代
佔地面積
9500 m²
保護級別
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開放時間
5月1日-10月31日8:30-17:00,11月1日-次年4月30日9:00-17:00 [1] 
始建時間
明洪武八年(1375年)
供    奉
唐代名將三原人李靖
門票價格
42元
著名景點
三原縣博物館
編    號
5-0413-3-219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三原城隍廟歷史沿革

三原城隍廟,始建於明初。明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敕修建三原城隍廟,現存廟內的大明浩命碑稱“三原城隍,聰明正直,聖不可知”,敕封三原城隍廟為“鑑察司民城隍顯祐伯”。在其投意下,由其嫡二子秦王朱樉督建。明洪武八年(1375年),三原城隍廟破土興建。
據《關中金石記》記載,自明代起,三原城隍廟歷經先後20多次維修擴建,其中大規模的修復就有8次。
明嘉靖二年(1523年),建照壁,嘉靖二十七年(1550年),進行了重修;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又進行了整修。
清咸豐二年(1852年),三原城隍廟進行最後一次大規模的維修,由三原北城望族、已故的清內閣中書李錫齡夫人劉恭人,慷慨出資四萬餘兩白銀,歷時三年整修廟內建築、油漆彩繪、重塑神像。用工三萬多個,木材數百立方,咸豐四年(1854年),竣工。並在廟門前豎13米多高、重達兩萬餘斤的旗杆,以彰此善舉。
經明成化、嘉靖、萬曆,清順治、康熙、乾隆、道光,前後歷時500餘年方成現規模。
三原城隍廟特寫

三原城隍廟建築格局

三原城隍廟以均衡對稱的正統方式把樓、殿、廊、廡(wo)亭等四十多個單座建築,按主次佈局在縱橫軸線上,全部建築琉璃蓋頂、,雕樑畫棟、結構嚴謹、肅穆壯觀。有“畢土木之功,窮造形之巧”的美譽。包括照壁、木牌坊、應門、東西走廊、石牌坊、戲樓、東西廡殿、鐘鼓樓、牌樓、月台、大殿和東西陪殿、明陻亭、財神殿和寢宮等。 [4] 

三原城隍廟主要建築

三原城隍廟照壁

照壁是進入應門的第一座建築,北距應門17米,水磨青磚壁身為“一”字形,壁高10米,寬9.50米,厚1.60米,石刻須彌座高1.50米。上端有磚雕斗拱、昂頭、花磚。歇山式琉璃蓋頂,四角透雕龍風。壁心用25塊方磚雕刻“鯉魚跳龍門”。壁座浮雕“姜太公垂釣”“喜鵲鬧梅”故事。一對鐵旗杆立在影壁北1.60米處,旗杆高13米,杆上有鐵鬥、鐵旗,4條鐵龍纏繞杆上。旗杆正對三間木牌樓,牌樓距應門1.50米,系城隍廟古建羣的導入建築,高12米,面闊三間,共15米,進深5.20米。4個通柱承託一明樓、二次樓,屬琉璃蓋頂、歌山式牌樓,出九踩,重昂斗拱,邊昂以45度相交,旋子彩繪,中間由立方、花板、走馬板、掛落、扁方、額方層層相套,每層均有吉祥木雕,外龍里鳳,走馬板上浮雕“威靈昭應祠”5字。牌樓建在長11.60米、寬4.20米、高0.20米的石台基之上。 [6] 

三原城隍廟應門

山門是進入城隍廟古建羣的第一道大門,高15米,面闊三間,進深三間。門為重檐歌山頂,二層重檐,採用旋子蘇式結合彩繪。兩旁各踞石獅,大門兩側為青磚砌成的八字屏牆。門樓由10根立柱支撐,由斗拱、榫卯交叉,盤懸銜接,藻井、榫卯成八卦形。有中門、側門3個。中門高4.20米,寬3.60米;側門高3.05米。應門正面重檐下懸掛崔紹書“顯佑城隍廟”木匾。門額懸掛王傑書“城隍廟”圓額。進門之後,中間石板條鋪路,東西兩側有廊,面闊一間,進深一間,建築面積428.30平方米,高7.20米,台基高0.20米。單坡、硬山、青磚瓦建築,前檐檐柱間施木質掛落,蘇式彩繪。前院廊房共分三段,第一段位於應門內到小木牌坊之間,東西各8間,總長21.60米,進深4.30米。牆壁鑲有岳飛書諸葛亮前、後出師表石刻40塊。第二段位於小木牌坊、石牌坊之間,東西各7間,進深4.30米,總長19.90米。牆壁鑲始修、重修、正修、翻修城隍廟記事碑14通。第三段位於石牌坊和戲樓之間,又名西龐,東西各兩間,長7.76米,進深4.60米。 [6] 

三原城隍廟前院木牌坊

木牌坊,位於城隍廟前院中軸線上,建於清代乾隆五十三年(1789年),置於長10.55米、寬4.12米、寬0.44米的台基之上。牌坊高10.45米,長11.50米,寬4.20米,它距前院第一段和第二段廊房距離各為0.50米。有一明樓,二次樓,明樓為懸山頂,次樓為歇山頂,樓下置五層重昂斗拱,琉璃蓋頂,旋子彩繪,走馬板浮雕“陟降在茲”4字,花板上有“堯王訪賢”“岳飛趕考”“李白醉寫”“肥牛瘦馬”“封侯掛印”等木雕故事圖案。 [6] 

三原城隍廟石牌坊

石牌坊為廟內第三座牌坊,位於城隍廟前院中軸線上,距前院廊房和兩廡距離分別為0.60米,全用石構件拼裝而成,建於明萬曆三十五年(1608年)。坊高6.68米,長7.60米,寬2米,建在長6.77米、寬2米、高0.24米的台基上。石刻廡殿頂和裝飾三踩斗拱,石柱上雕刻“福善禍淫萬里高懸日月鑑;除強扶弱千年永奠山河圖”,額上刻有“鑑觀”二字。額方上浮雕“十八學士登瀛州”,走馬板上浮雕“鹿鶴同喜”、“三陽開泰”圖案。 [6] 

三原城隍廟戲樓

戲樓位於中院開始的南端,建於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面闊五間,進深4間,高15.90米,寬23.20米,建築面積320.16平方米。樓頂為九脊歇山琉璃蓋頂,脊眉有3米“高明”,南為重檐歇山,北為單檐歌山,五踩帶昂斗拱及如意斗拱,採用旋子、蘇式結合彩繪。雀替、梁、坊均有“蒼龍戲鰲”等木雕圖案。整體由10根裏柱承託,樓下有中、側門三個。樓上戲台寬5米,進深4.50米。戲台兩邊各有化妝樓一間,戲樓東西兩邊各有耳房一間。 [6] 

三原城隍廟廟院

戲樓北為廟院,院內殿廡周環,曲屋連屬,鐘鼓樓東西對峙,北靠東西兩廡,南臨中院東西兩廊,建於明洪武八年(1375年)。面闊三間,進深三間,高17.50米,寬7.60米,建築面積57.76平方米。為正方形三重檐亭式建築,冠冕部分十字歇山頂,十字脊中有兩米“高明”,屋面系琉璃蓋頂,第三層樓承託四根通天柱上。第一、二層樓承託在12根明柱上,三踩單昂、斗拱、卸接,線脊上均有仙人、走獸裝飾。鐘樓第二層中央懸掛鐵鐘一口,鼓樓一樓正中有鐵獅一個。 [6] 

三原城隍廟東西走廊

東西走廊,位於中院東西兩側,在戲樓、鐘鼓樓之間,建於明洪武八年(1375年)。東西兩廊各9間,共18間,長24.90米,進深6.80米,高7米,建築面積338.64平方米。三踩、單昂斗拱、四架樑、青磚瓦硬山式、旋子彩繪。 [6] 

三原城隍廟中院木牌坊

中院木牌坊為廟內第四座牌坊,位於中院大殿前9.20米處中軸線上,建於明萬曆十年(1582年)。高13米,長15.30米,進深5.50米。十五踩,五層重昂斗拱為一明樓,二次樓。旋子彩繪,琉璃歌山式頂,四根通柱和八個側柱組成三角支體。斗拱的馬蹄昂頭上木雕58個“童子佩塊”。走馬板上木刻明代尚書温純書“明靈奠佑”四字。雀替上木雕“圯橋納履”“黃橋授兵書”;連花方板上浮雕“雷公電婆”“八仙過海”等典故。 [6] 

三原城隍廟大殿

大殿,位於中院北端,由拜殿、獻殿組成,居中軸線正中,建於1.20米高的台基上。殿前有48平方米石砌明台,台周有石欄杆,明台上有一對2.30米高的石獅。獻殿長18.90米,寬23.20米,高15米,面闊五間,進深四間,建築面積438.48平方米,建於明洪武八年(1375年)。拜殿系後來新建,建築面積210.90平方米。與其後的獻殿呈“勾連搭”形式。屋頂為琉璃捲棚歇山;獻殿頂為十一脊歇山。脊眉高1.30米,裝飾有“八仙過海”“八仙祝壽”琉璃工藝。大殿東西各有一座垂花門,形成迴廊,大殿建築總面積649.38平方米。樑架為徹上明造,抬梁式構架。五架樑上用瓜柱、角背。太平梁上保留駝峯;叉手和丁華抹頦拱。外檐斗拱為五踩雙下昂,平身斜僅用兩攢。後檐平身斜要頭刻作卷草,“三福雲”式樣,後尾向上託在金檁下,起挑杆作用。歇山頂轉角為抹角梁與順、扒梁並用。旋子彩繪。 [6] 

三原城隍廟東西配殿

東西配殿是廟院橫軸線上的對稱建築,建於明洪武八年(1375年)。系五脊懸山式建築,各配殿面闊三間,高8.80米,長11.30米,進深10.30米,建築面積116.39平方米。前檐有3.70米深的走廊,四根明柱。琉璃蓋頂,旋子彩繪。東配殿內過去有泥塑觀音像,故正脊配有琉璃蓮花娃。西配殿內原有泥塑布政使司、按察司、都察司和牛頭馬面像,配殿正脊上有“二龍戲珠”“仙女舞飛”等琉璃件。 [6] 

三原城隍廟東西廡殿

東西廡殿位於拜殿東西兩側2.10米處,亦稱東西小虎,南面緊貼配殿山牆,建於明洪武八年(1375年)。系五脊歌山式建築,兩廡各面闊四間,東廡南端一間為東道院如意門,西龐南端一間為西道院如意門。東龐高7.60米,寬11米,長12.90米。西廡高7.60米,寬7.70米,長12.90米,總建築面積為241.23平方米。兩虎均為琉璃蓋頂,旋子彩繪。北山牆系海紫池山牆。 [6] 

三原城隍廟寢宮門

寢宮門是城隍廟中軸線上第二道大門,又稱無樑門和垂花門。門樓商7.10米,寬2.30米,高4.40米。門樓上棉卯銜接無台梁。垂簾柱,透雕蓮花,頂為琉璃歇山,旋子和蘇式結合彩繪。門東西看牆為照壁形,青磚牆體,琉璃件裝飾,東為“二龍戲珠”,西為“鳳戲牡丹”。 [6] 

三原城隍廟明陻亭

明陻亭把宮門與寢殿連為一體,高5.60米,長6.80米,寬6.80米,建築面積46.24平方米,建於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明陻亭四周無牆,為單檐捲棚頂,以八根明柱承託,柱間有木欄杆相連,欄杆以外形成迴廊,蘇式彩繪。明陻亭東西兩邊各有廂房三間,為一坡單檐琉璃蓋頂。各長10.10米,寬6.30米,高7.10米,建築面積127.26平方米。 [6] 

三原城隍廟寢殿

寢殿,亦稱寢宮樓,位於城隍廟羣體建築最北邊,建於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高18米,長14.20米,寬18.20米,建築面積258.44平方米。系大式建築,為三重檐二層樓上下回廊。琉璃飾面九脊歇山頂,三踩單昂斗拱,通柱承託,殿內一層有通向二層樓轉角木梯。旋子與點金結合彩繪,寢殿台基長17.70米,寬13.60米,高0.60米。 [6] 

三原城隍廟文物遺存

三原城隍廟綜述

三原城隍廟在建築形象上,大屋頂、高台基,增加了線條上的神秘感和莊重感,又有防水防潮的功能。在建築色彩的使用方面,多用強烈的原色,如青、白色石質的台基和欄杆,硃紅色的屋身,檐下塗以青綠的冷色,屋頂的琉璃則為黃色和綠色,這些對比鮮明的色彩使整個建築物顯得富麗堂皇,燦爛奪目。它的建築風格和形式集中體現了明代廟宇結構的特點,佈局錯落有致,嚴謹宏偉。其規模之龐大,建築之堂皇,在中國城隍廟中首屈一指。整個建築佈局獨特,結構新奇,飛檐落霞,鎏金映彩,宏偉壯觀,氣象森嚴,體現出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藝和傑出智慧。 [4] 

三原城隍廟雕刻藝術

整個三原城隍廟堪稱一個雕刻藝術的殿堂。這裏無處不雕,無雕不精,磚雕、石雕、木雕等樣樣俱全,所刻人物形神兼備,凝結着民間的智慧文化與審美創造性。 [7] 
  • 磚雕
三原城隍廟內建築磚雕藝術主要分佈在磚雕照壁、牆體頂端、牆體門樓等處,多以條帶型裝飾紋樣出現,也有以神話故事出現的單幅帶框磚雕。其雕刻技法多樣,造型和畫面儒雅大方,莊重嚴謹,表現出較高的雕刻技巧。
三原城隍廟山門前的水磨磚照壁正中的“鯉魚躍龍門”,堪稱三原城隍廟所有磚雕中的精品。整幅作品刻畫線條粗獷、渾厚,在技法上採用雕刻和鏤空相結合的手法,或圓雕或半圓雕,使其躍出畫面,層次分明,立體感強。
其他磚雕分佈各處且題材廣泛,多以美好祝願為內容,主要有蒼松、翠柏、梅蘭竹菊、奇草豔花、松鶴、喜鵲、松鼠、柏鹿、卷草、花紋圖案等,表現形式豐富多彩,有的氣魄雄偉,有的素雅大方。 [7] 
  • 石雕
三原城隍廟的石雕裝飾,多用於建築的牆基、壁芯、抱鼓、欄杆、牌坊、基座及大量的石柱礎部分。雕刻圖案體裁豐富,主要可以分為動物類、植物類及人物神話故事類,這些雕刻大都造型構思精巧,刻畫細膩,動感較強,形象鮮明而強烈,既寫實又富有裝飾性,達到了審美和實用的統一。
“明靈保障”石牌坊,坊額上雕刻裝飾分為五層,工匠分別運用了多種雕刻手法,選取數種雕刻題材,創作出了眾多生動逼真的圖案。整個石牌坊歷經歲月的洗禮,但它細膩雕刻手法,流暢紋式依然得以保留。 [7] 
  • 木雕
三原城隍廟的木雕建築廣泛分佈在建築枋額、雀替及斗拱等處,數量眾多,雕刻手法多樣。木雕題材根據不同建築物功能選擇不同,主要包括倫理教化、風俗人情、祈福納祥等。
門樓牌坊坊額上雕有“龍戲珠”“鳳還巢”“獅子滾繡球”等吉祥圖案,用深淺浮雕、透雕等手法刻畫得栩栩如生,給人以博大雄渾之感。
“陟降在茲”木牌坊上雕有“堯王訪賢”“岳飛趕考”“李白醉寫”等典故,立體感強。
城隍殿前的“明靈奠佑”木牌坊,斗拱重疊,奇巧精密,木雕滿稜,有等典故木雕刻,也有各種花紋、雲紋等雕刻,這些木雕形神兼備,為三原城隍廟木雕的精華。 [7] 

三原城隍廟琉璃裝飾

三原城隍廟建築琉璃裝飾內容豐富多樣、色彩繽紛絢麗、造型靈活生動、氣勢龐大豪華,是整個城隍廟建築裝飾中的重中之重。它在一定程度上顯示了三原城隍廟昔日的高等級及繁華程度,反映了工匠豐富的藝術想象力與高超的琉璃製作工藝。 [7] 
  • 屋頂
三原城隍廟的屋頂是琉璃裝飾的重點部位,城隍廟內的建築如山門、木牌坊、寢殿、廊房等的房頂都有大吻,瑞獸、仙人、武士等脊飾,正脊、重脊大多以纏枝牡丹、龍戲珠、浮雕裝飾。
城隍殿前東西兩側的鐘鼓樓,樓頂的琉璃裝飾無比細膩精緻,堪稱三原城隍廟琉璃裝飾的極致。鼓樓高約16米,三重檐亭式建築,十字歇山頂,外輪廓形成優美的曲線。其上琉璃裝飾,程度繁複。 [7] 
  • 琉璃照壁
三原城隍廟琉璃照壁並非獨立式照壁,而是依附於建築牆面的影壁牆,位於寢宮八卦無樑門的兩側牆面上。西面照壁詳解如下。東面也鑲嵌三組圖案,其中中部雕刻變為“二龍戲珠”,其餘兩幅與西面相同。整幅琉璃照壁,畫面構思巧妙,刻畫形象生動,氣勢富麗堂皇,造型惟妙惟肖,層次感豐富,裝飾意味濃郁。 [7] 

三原城隍廟彩繪

三原城隍廟屬於民間宗教建築,彩繪主要以“旋子彩繪”和“蘇式彩繪”為主,採用繪、雕結合的方法,在雕刻的基礎上進一步繪製圖案,光影體積感非常強烈。
城隍殿過樑、後檐坊額、雀替等彩繪裝飾保存完整,兩根粗大的過樑上繪以“盤龍戲珠”的彩繪圖案,屬於旋子彩繪的範疇。金龍龍身彎曲成“s”形,龍首凝視寶珠,龍爪騰空而起,周邊祥雲團簇,呈現出恢宏而奢華的氣勢。整個繪畫用圓潤飽滿、流暢柔韌的各色線條旋轉盤結而成,紋樣簡單明確,表現力強,佈局條理分明。
明禮亭內的樑架,主要以藍、白、黃、黑等色彩為主,採用蘇式彩繪畫法,中間飾以水墨上水。兩側飾以寫意蘭花及傳統符號圖案,構圖淡雅精緻,淳樸簡潔。 [7] 

三原城隍廟歷史文化

  • 三原縣博物館
三原縣博物館就設在城隍廟內,收藏和展示了近三千件珍貴文物和一百餘通碑石。其中嶽飛書《出師表》和于右任書法真跡為世稱頌。 [5] 
  • 城隍廟歌
三原縣近長安,落花天寶數千年。馳名關中白菜心,土地肥沃產糧棉。出過能人活神仙,鴻遠李靖熟兵法。馬理賀氏理學家,温尚書王天官,右任先生中外贊。三A景點城隍廟,地點就在東渠岸。大照壁好巍然,精磨細刻水磨磚。鐵旗杆重過萬,兩條巨龍上邊盤。迎門好像靈霄殿,一對獅子卧兩邊。硃紅大門開兩扇,兩邊偏門不上算。木質牌樓在中間,紅漆柱子顯又圓。角鈴叮噹聽得遠,八卦天頂在上邊。踏着石條往前走,兩邊孔明出師表,岳飛真跡後世傳。石牌坊修得諂,八仙過海刻上面。戲樓對面是大殿,鐘鼓二樓更顯眼。木牌樓修得懸,好似天宮落世間。城隍高大施護板,十八羅漢站兩邊。做得好,畫得活,眼睛好像在動彈。琉璃瓦,獸面豔,百鳥朝鳳能叫喚。出土文物東擺放,於公書法西陳列。領上親屬照個相,大飽眼福作紀念。 [4] 

三原城隍廟文物保護

1957年5月31日,三原城隍廟被陝西省人民委員會公佈為第二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3] 
自1980年起,對城隍廟進行了逐步修繕。至1985年完成山門、牌坊、戲樓、鐘鼓樓、大殿;1986年至1990年,完成廊房、寢宮、石牌坊、影壁,維修工程歷時10年。 [3] 
1992年,陝西省人民政府公佈三城隍廟的保護範圍為:
重點保護區:城隍廟現圍牆內;一般保護區:重點保護區外延5米內;建設控制地帶:東至新合巷,西至箔子巷。南至停車場南牆下,北至清峪河岸。 [3] 
2000年,又對西華殿進行了落架大修。 [3] 
2001年6月25日,三原城隍廟塔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三原城隍廟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三原城隍廟位於陝西省咸陽市三原縣城東大街中段。 [3] 
  • 票務信息
門票價格門票:42元,有年票可以免費參觀(不限次數)。
  • 交通信息
西安城北客運站、咸陽汽車站乘開往三原方向的班車,路上大約需要1小時。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