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三個世界

(波普爾理論)

鎖定
卡爾·波普爾在1972年出版的《客觀知識》一書中,系統地提出了他的“三個世界”理論。
中文名
三個世界
提出者
卡爾·波普爾
理論簡介
三個世界構成的是一個形而上學的系統。波普爾特別關心的,還是世界3問題。世界3是思想的內容,思想的內容可以被物質化如語言,也可以是用語言表達出來的人的儀式的固定對象,如問題,猜想。
三個世界是統一、連貫的。波普爾特別強調“世界3”的客觀實在性與獨立自主性。首先,“世界3”不同於“世界2”。“世界2”指的是心理和思想的狀態和過程,是主觀的;而“世界3”則是思想內容,它是客觀的。雖沒有客觀的意識、精神,但確有客觀的知識,因為它的存在不受人的主觀意志所支配。例如書,即使沒人去讀,仍不失為一本書。波普爾認為只有把客觀知識的世界和屬個人的主觀世界區別出來,才會有知識自身的積累和發展,知識才能成為全人類的精神財富,而不至於僅存在發明家的頭腦裏。其次,“世界3”也不同於“世界1”。“世界3”有物質載體,已客觀化於“世界1”中。“世界3”不僅具有客觀實在性,而且具有自己的生命,“而一旦理論存在着,它們就開始有一個它們自己的生命:它們產生以前不能預見到的推論,它們產生新的問題”。比如,數字序列是人創造的,但是奇數、偶數卻不是人創造的,它們只是人的創造活動的一個後果,此外,“世界3”還包括那些尚未被具體化的潛在對象,如不可能有比2大的偶數,沒有比3、5、7大的三聯奇數等。這些問題在人們尚未發現以前就存在着。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