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三世尚書坊

鎖定
三世尚書坊是“為贈太常卿林瓚,子林喬慣及孫户部侍郎贈尚書林熙春建”。
中文名
三世尚書坊
相關人物
林熙春
所處年代
明代
林熙春,字志和,號仰晉,海陽龍溪(今潮安庵埠)寶隴村人。明萬曆十年(1582年)中進士。在京任職期間,河北玉田縣發生兵變,林熙春不顧個人安危,進城向判軍宣揚朝廷威德,陳説利害,終於使他們歸順朝廷。在任大理寺時,能革除私弊,樹立廉潔之風,訂“約官”,“約民”十六項,他勇向皇帝進諫。如止東封(泰山),減織造,停採珠,回青(進貢獵鷹)皆於國體有關。後因太監魏忠賢當權,他不願與之同流合污,遂辭官回鄉。四潮後,林熙春關心家鄉,興利除弊,多次向地方官建言獻策。他在潮州爭鹽税,減裏役,倡建鳳凰台,三元塔,浚三利溪,修文廟;在龍溪倡建許隴堤橋,建文昌閣,創龍溪會館,向官府爭取減輕龍溪差役十分之四,他不遺餘力為地方興辦許多公益事業。林熙春終年80歲,皇帝追念他的功績追贈其父,祖父為尚書封號,合林熙春為“三世尚書”並立牌坊表彰。坊的南額鐫有“四朝大老”那是因林熙春輔萬曆,泰昌,天啓和崇禎四朝皇帝,故為“四朝”,“大老”是對他資深望重的大官稱呼(亦指德高望重的老人)。坊額八字均尺半見方,遒逸絕倫,含蘇軾、黃庭堅、米芾之能,為全城額坊字最佳。相傳為吳殿邦所書。清大書法家翁方綱(北京宛平人,乾隆十七年進士,官至南閣學士)來廣東督學時見此八字讚不絕口,叫人拓下,排為“四尚四書朝大三老”,一時傳為佳話。其實牌坊街字都甚佳,藝術價值很高,難怪俗話説:“大街看亭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