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七里鎮窯址

鎖定
七里鎮窯址,又稱贛州古瓷窯遺址 [1]  ,位於江西省贛州市章貢區水東鎮七里村,分佈在貢江與贛雩公路之間的沿江地帶,有窯包堆積16處,遺址總面積約2平方千米。 [2] 
七里鎮窯自晚唐創燒以來,宋元曾鼎盛一時,到明中期停燒。所燒產品主要有晚唐五代時期的青瓷與白瓷,宋元時期的青白瓷與醬釉瓷以及黑釉瓷,是江西宋元四大名窯之一。 [2]  出土遺物以瓷器和匣缽、墊餅等裝燒工具為主,屬於窯業垃圾。瓷器主要有五代時期的青瓷、北宋早期的乳白瓷、北宋至南宋時期的青白瓷與醬釉瓷、南宋至元代的黑釉瓷等五個品種,不見有明代的窯業垃圾。七里鎮窯址考古發掘工作科學、規範,層位關係清楚,遺蹟、遺物豐富。發現了從五代到元代的清晰地層,對探討七里鎮窯的生產史和青白瓷的始燒年代等學術問題具有重要價值。 [2] 
1959年11月,七里鎮窯址被列為第二批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3日,七里鎮窯址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3] 
中文名
七里鎮窯址
外文名
Kilns in Qili town
地理位置
江西省贛州市章貢區水東鎮七里村
所處時代
唐代至明代
佔地面積
約 2 km²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開放時間
08:00~18:00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7-0213-1-213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七里鎮窯址歷史沿革

七里鎮燒瓷業始於唐代末年,最早燒造的是青釉瓷,多為原土着窯工燒製,當時燒製的瓷器質量較差。燒造地點主要分佈在今水東鎮廟前村、沿垇村等地。 [4] 
五代,七里鎮造瓷業迅猛崛起,流行於北方的白釉瓷燒造技術很快在七里鎮出現,創燒了頗具一定質量的白釉瓷,北方移民窯工給七里鎮窯注入的新燒瓷技術。 [4] 
北宋初,七里鎮窯創燒了青白釉瓷。 [4] 
宋代的七里鎮窯,燒瓷技術達到新的高峯,創燒了仿漆器薄胎醬釉瓷,其釉色如赭,與北方定窯紫金釉產品釉色相近。還生產有褐釉瓷、黑釉瓷、白釉瓷等不同瓷種。 [4] 
元初,戰爭與瓷土資源的枯竭,使贛州府人口減少,瓷器市場萎縮,七里鎮燒瓷業開始衰退,明代早期便停止了燒造。 [4] 
建國後,江西省人民政府曾先後對七里鎮窯址做過調查。 [5] 
1956年,七里鎮窯址被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王諮臣同志在贛南文物普查時發現。 [6] 
1977年10月,江西省博物館和贛州博物館聯合對七里鎮窯址複查,在1985~1987年的發掘中,又發現30多米長的龍窯2條。 [5] 
七里鎮窯址圖
七里鎮窯址圖(3張)
1985年11月~1986年1月,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發掘東區砂子嶺窯,揭露面積206平方米。出土遺物有窯工具匣缽擂缽、瓷輪軸。乳白釉有瓷唇口碗、獅鈕蓋扳手壺、折唇碗、高足碗高足杯。黑釉瓷有碗、盞和高足杯等。在堆積4.2米深處揭示一座龍窯遺蹟。 [7] 
1986年10月~1987年1月,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北區發掘周屋嶺窯,揭露面積360平方米。堆積層內有砂層墊鋪,把遺物分隔成明顯不同的層位,且有早晚之分。探方西部主要是青白瓷;探方東部上層多褐釉瓷;中層主要是青白瓷;下層為青白瓷和青瓷。主要遺物有窯工具,褐釉瓷有碗、盞、罐、缽、瓶、爐、壺等,青白瓷有盞、杯、碗、碟、盞託、盤、燈座、水盂、注壺、注碗、鳥食罐、粉盒和瓶等一類器。西區發掘張家嶺窯址。在窯包堆積嶺中心同時揭示兩座平行窯牀遺蹟和大量青白瓷、黑釉瓷等。 [7] 
1991年9月~10月,江西省博物館和贛州博物館對在東距張家嶺窯約2公里處的木子嶺窯進行發掘。窯包高約9米,揭露面積675平方米。整個窯包堆積以東段最為豐富,厚達3米。出土窯工具有匣缽、火照、擂缽、蕩箍、滾珠、試樣等。陶器有缸、缽、器蓋等。乳白釉瓷有碗、盞、碟、杯、鐾手壺等。 [7] 
2014年7月至12月,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贛州市博物館聯合對七里鎮窯址的周屋塢與賴屋嶺兩座窯包山進行了主動考古發掘。 [2]  出土了近3萬件各種釉色的宋元瓷器、匣缽、墊餅等。 [8]  按照報批的發掘位置,首先在賴屋嶺窯包佈置了一條15米×2米的探溝進行發掘,第二天就碰到了一座龍窯(編號為14GQLY1)的窯壁。於是將這條探溝往南北方向擴展,轉換成5米×5米與5米×10米的兩個探方進行正式發掘,分別編號為14GQLT1與14GQLT2。其中T2隨着龍窯窯身不斷向北延伸,最後加長到了30米。在發掘過程中又在Y1東側的窯包斷面上調查發現了兩條與其平行的龍窯(編號為14GQLY2與14GQLY3),從窯內堆積中採集到的瓷片標本分析,Y2的年代為五代,Y3的年代為北宋。考慮到Y2位於道路旁邊,容易遭到破壞,又順着Y2的位置加開了一條3米×17米的探溝(14GQ T3),對其進行發掘清理。總髮掘面積為226平方米。 [2]  在周屋塢窯又發現了一座寬達4米多的龍窯斷面,考慮到這條龍窯特別大,而且從其斷面上可以看到窯壁高達2.5米以上,於是在這座龍窯的位置上佈置了一條10米×20米的探溝(編號為14GQZT1)。周屋塢的這座龍窯(編號為14GQZY1)位於整個窯包山的最西部,為了搞清周屋塢窯業堆積的時代,在這座窯包的最東面佈置了一個5米×5米的探方(編號為14GQZT2)進行試掘。在周屋塢窯包山的發掘總面積為225平方米。 [2] 
截至2015年,共揭示3條龍窯並出土了近3萬件各種釉色的宋元瓷器、匣缽、墊餅等,瓷器主要有五代時期的青瓷、北宋早期的乳白瓷、北宋至南宋時期的青白瓷與醬釉瓷、南宋至元代的黑釉瓷等。 [9-10] 

七里鎮窯址遺址特色

七里鎮窯址綜述

七里鎮窯址中多次改、擴建的宋代龍窯遺蹟,最寬處達4.2米,窯尾遺蹟保存較好。 [9-10] 
七里鎮窯各類瓷器的燒造年代大致可分為如下幾個時期:唐末和五代產品有青綠釉和乳白釉瓷。北宋時期青釉瓷停燒,乳白釉瓷繼續沿燒並有新的發展和提高。同時開始燒製青白釉瓷和黑釉瓷。未見白地彩繪瓷、青花瓷和仿龍泉青瓷。 [11] 
從發掘資料來看,砂子嶺窯多燒製青綠釉和乳白釉瓷。周屋嶺窯多燒製青白釉瓷,應是宋代所建。張家嶺窯產品多為黑釉瓷。這表明七里鎮各個窯場產品各有側重和分工,時代亦有早晚之分,窯場大致是由東向西發展出土遺物。 [11] 

七里鎮窯址張家嶺龍窯

張家嶺揭示出兩座平行的龍窯,兩窯相距3.9米,東側窯比西側窯低1.2米。東側窯呈長方形,窯長379米,斜長40米、寬1.87~2.17米窯頭寬02米。各部位保存完好。火膛、窯頭券拱窯壁等砌造精工。其窯身長度超過吉州窯本覺寺窯牀。這種窯頭小窯身長的窯牀,具有節省燃料、充分利用自然風抽力的優點。西側窯牀,平面呈半月形。這是當時設計匠師利用嶺端有限部位,有意識地延長窯爐長度(殘長34.4米),以達到節能、保持高温、增加窯位、多出產品的目的。這種龍窯平行排列的格局,在江西尚屬七里鎮窯產品,造型新穎釉色豐富,紋飾秀麗工整。 [6] 

七里鎮窯址袁屋嶺龍窯

袁屋嶺寬達4.9米的龍窯,是全國已發現的最大的古代龍窯。這麼大跨度的龍窯,需要高超的起拱券頂技術。換言之,七里鎮宋代龍窯是古代龍窯建築難度最大的龍窯,可以代表古代中國龍窯頂峯時期的建造技術。 [12] 

七里鎮窯址賴屋嶺龍窯

 賴屋嶺龍窯遺址  賴屋嶺龍窯遺址
賴屋嶺窯包位於七里鎮的中心,面積有1000平方米,考古人員在賴屋嶺窯包發現2條龍窯,都是坐北朝南,平行分佈,依次是五代、宋代的龍窯,2座龍窯窯尾早年被毀。 [13]  在賴屋嶺宋代龍窯遺址,火膛最高處達到了2.68米,窯門最高處有2.05米,窯前投柴室左壁最高處有2.53米,還在窯頭部分保存了完整的券磚窯頂。 [12] 

七里鎮窯址周屋塢龍窯

周屋塢龍窯遺址 周屋塢龍窯遺址
周屋塢窯龍窯位於周屋塢窯包山的西部,坐北朝南。這條龍窯的時代上限為北宋晚期,下限為南宋中期。這條龍窯保存了多達8層的窯尾擋火牆和煙室,可以清晰地看到其不斷加高、加長、加大的改造痕跡。 [13]  周屋塢宋代龍窯遺留下來的窯壁通高達到3.6米。在周屋塢宋代龍窯遺址,可以清晰地看到窯尾用磚壘成的煙室,其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層煙室上還留有排煙孔。經測算,該窯從南向北共有7個層次的窯尾擋火牆和煙室。 [12] 

七里鎮窯址文物遺存

七里鎮窯址出土大量窯具,其中款銘頗為繁複。款銘以缽、碗、盞、碟坯底去圈足邊牆或坯片刻劃燒成。可分為姓氏、文記、數碼和花押等類別。
①姓氏類有:趙小二、陳立、崔十四、張、劉十、李、好七、封立、木、肖、王、小田、洪立、洪四、本、小本、重、劉立、崔等。
②文記類有:新祐立、十六、記十、記、生、重、子、大、立、立一、具記、大、法等。
七里鎮窯址出土陶器
七里鎮窯址出土陶器(4張)
③數碼類有:壹、三、五、七、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五、十八、十九、廿、廿又、卅、五十、五十八、七十、六二、六五等。
④花押類有:宋、凸等。
部分匣缽邊沿亦刻有張、甲、米、十、二十、三十一、黃等。
生活用具包括有青釉瓷碗、盞、罐、瓶、爐、壺。乳白和青白釉碗、盞、杯、燈盞、碟、盤、枕、水盂、注壺、注碗、罐、鳥食罐、擂缽、缽、瓶、粉盒。黑釉瓷有壺、缽、罐、瓶、碗、碟、杯、盅、硯、器蓋、湯勺等。其中砂子嶺、周屋嶺以乳白釉、青白釉瓷為主,張家嶺以黑釉瓷為主,碗約佔出土總數40%,還出土部分陶罐、杯、瓶、缸和擂缽等。 [11] 

七里鎮窯址科研成果

周屋塢位於七里鎮窯址的東北部,根據以往考古調查的成果,這處窯址盛燒於兩宋時期,可以採集到七里鎮窯質量最高的代表性產品。而賴屋嶺位於七里鎮窯址的中南部,更靠近江邊,這裏能採集到晚唐五代時期七里鎮窯年代最早的產品。 [2] 

七里鎮窯址歷史文化

七里鎮窯址相關人物

趙抃像 趙抃像
趙抃(1008-1084年), 字閲道,號知非子,衢州西安(今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區)人。北宋時期名臣。
景祐元年(1034年),進士及第,出任武安軍(潭州)節度推官,治理崇安、海陵、江原三縣,遷泗州通判。至和元年(1054年),授殿中侍御史。歷任睦州知州、梓州/益州路轉運使。入為右司諫,論事不當,出知虔州。宋英宗即位後,除天章閣待制、河北道都轉運使,以龍圖閣直學士、知成都知府。宋神宗即位後,擔任右諫議大夫、參知政事。元豐二年(1079年),以太子少保致仕。元豐七年(1084年),趙抃逝世,時年七十七,追贈少師,諡號“清獻”。
趙抃在朝彈劾不避權勢,時稱“鐵面御史”。平時以一琴一鶴自隨,為政簡易,長厚清修,日所為事,夜必衣冠露香以告於天。著有《趙清獻公集》。
趙抃為朝廷開闢了一條全新的經濟命脈,北宋的虔州成了“商賈如雲、貨物如雨、萬足踐履、冬無寒土”的商業繁榮城市,南來北往的旅人、商客、船隊,將七里鎮瓷器送往了北邊遙遠的中原,或者是南邊的粵地瓊海,甚至是南海之外諸國。這一時期的七里鎮人口達城市人口的二十分之一,有六千之眾。其中,既有北宋末期逃避戰亂遷徙來的流民性質的普通工匠,也不乏和平時期專門從別處窯場(如南昌洪州窯)輾轉而來的身懷技藝的燒瓷師傅。這種人才輸入之變,其結果是給七里鎮窯帶來了燒瓷技術從粗放水平往較高水平的提升。

七里鎮窯址傳説軼事

民間傳説“先有七里鎮,後有永和鎮,再有景德鎮”。不少專家評説,七里窯器物可與景德鎮窯、吉州窯相媲美,有標新立異,曲盡其妙的盛譽。這些精品經大庾嶺古驛道,運至廣州,遠銷海外。後來,陸續出土的三足爐、醬釉乳釘罐、白釉執壺、鏤空卷草紋香薰等精美瓷器仍為國內罕見。 [14] 

七里鎮窯址文物價值

七里鎮窯址考古發掘工作科學、規範,層位關係清楚,遺蹟、遺物豐富。發現了從五代到元代的清晰地層,對探討七里鎮窯的生產史和青白瓷的始燒年代等學術問題具有重要價值。
周屋塢揭示的一處多次改擴建的宋代龍窯遺蹟,最寬達到4.2米,窯尾遺蹟保存較好,對研究宋代龍窯的體量大小和裝燒量提供了新資料,是古代窯爐考古的重大發現。 [2] 

七里鎮窯址文物保護

七里鎮窯址出土瓷器
七里鎮窯址出土瓷器(3張)
1959年11月,七里鎮窯址被列為第二批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 [2] 
2013年5月3日,七里鎮窯址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3] 
2016年,在江西省考古學會主辦的2016江西“考古新發現”評選中,贛州七里鎮窯入列江西首批六大“考古新發現”。 [12] 
2020年6月11日,贛州市自然資源局發佈《江西省贛州市七里鎮窯址保護規劃(2018-2035)》。 [15] 

七里鎮窯址旅遊信息

七里鎮窯址地理位置

七里鎮窯址位於江西省贛州市章貢區水東鎮七里村。 [2] 
七里鎮窯

七里鎮窯址開放時間

早08:00~晚06:00。

七里鎮窯址交通路線

市內乘坐123、129路公交車七里鎮下車即到。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