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七里店村

(山西省長治市黎城縣停河鋪鄉下轄村)

鎖定
停河鋪鄉七里店村隸山西省長治市黎城縣停河鋪鄉,屬於位於山西省長治市黎城縣縣城東北一公里處,緊鄰長邯高速和309國道。全村共有105户,380多口人,耕地面積310多畝,人均用地不足一畝,土地資源比較緊張,屬於城郊型農村。
中文名
七里店村
隸    屬
山西長治市黎城縣停河鋪鄉下轄村
人口數量
380多口人
耕地面積
310多畝

七里店村村情概況

該村在支村兩委班子的帶領下,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促進農民增收、農村和諧為目標,
因地制宜,大膽創新,提出了“以經濟強實力,以文化帶繁榮,以發展促和諧”的發展思路,使全村呈現出經濟快速發展,農民生活幸福,社會事業穩步推進的良好局面。
七里店村
一、抓調產,促進農民收入穩步提高。
由於村裏土地資源比較緊張,走傳統規模化農業種植的路子已經很難實現農民持續增收。因此,村裏提出對一些產量不高,不易於搞現代農業但具有地理優勢的土地進行綜合開發。通過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實施項目建設,引入外來資金,從而搞活農村經濟。已有中科聚合鋁、華通運輸、三聯燃氣等公司建成投產,既實現了土地資源的再利用,又為農民增收致富提供了多種途徑。
據清康熙《黎城縣誌》載:“戚里店”,因系漢關內侯馮奉世故里,其長女名媛,為中山皇太后,鄉里皆以皇親國戚為榮,稱戚里。至宋天聖間,將沿河路西移,遂有民户營生旅店,仍延稱戚里店。今人為書寫求簡,易“戚”為“七”。因此專家考證,這裏是天下馮氏的發源地。村委根據這一獨特的歷史資源,提出發展“尋根祭祖旅遊”的規劃。通過宣傳西漢鎮邊名將馮奉世的豐功偉績,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展現新時期人文精神,發展旅遊產業,以文化建設推動新農村建設,從而實現經濟和文化的雙豐收。
通過實施調產項目,極大地促進了村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全村人均收入達3600餘元,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小康生活。
二、夯基礎,營造農村靚麗新貌。
按照縣裏環境衞生整治活動的要求,村裏結合實際情況,提出以整治“髒亂差”為突破口,以營造整潔環境為目標的建設工程。全縣創建國家衞生縣城,由於我村的特殊地理位置,屬於城鄉結合部,環境衞生整治工作任務非常重。在鄉黨委的領導下,協助支村兩委對全村環境衞生進行了徹底的清理。在保潔員每天的日常保潔基礎上,又投資動工對全村的沿線環境衞生進行了徹底清理,對村內所有門市商鋪進行了版匾整治、內外衞生清潔;村沿線的雜草、亂搭亂建等進行了徹底清除,特別是水泥廠路兩旁10多户各自房前屋後的柴草、雜物等的亂推亂放,整個環境得到了很大改觀。
三、強黨建,增強農村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鬥力。
農村黨支部,作為黨在農村的核心領導組織,對於新農村建設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為此,村裏提出“抓培訓、強素質、重實踐”。通過按時參加農村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學習、深入開展創先爭優活動、組織民主生活會、對村裏無職黨員進行設崗定責等形式,全面提高支村兩委成員和全村黨員的思想政治水平和實際工作能力,以更加飽滿的熱情和為人民服務的理念服務於中心工作。
認真貫徹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充分發揮紀檢監督小組、民主理財小組職能,狠抓廉政制度建設。通過實行黨務、村務、財務三公開和“一事一議”制度,動員全村羣眾參與組織建設,為村裏發展建言獻策,有效地杜絕了村委成員的違法行為和不作為行為的發生,進一步密切了幹羣關係,增強了黨組織的戰鬥力和凝聚力。
三、發展農村社區服務,探索便民服務新途徑。
把城鄉社區建設成為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文明祥和的社會生活共同體,是黨的十七大提出的一項重要任務。為此,村裏根據地處縣城邊緣的實際情況,積極探索服務社區化建設新途徑,為方便農村羣眾,促進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了大量工作。
村裏以便民、服務為宗旨,每月定時為村民集中辦理繳費、維修、計生等各項工作,使羣眾免受來回奔波之苦。針對村裏60歲以上的孤寡老人和生活困難户,村委制訂了黨員幫扶制度。要求每一位共產黨員和村委幹部,每天都要到家中進行走訪,瞭解實際困難,予以幫助解決。以農村合作醫療為依託,建立村民健康檔案,普及醫療保健知識,保障農民羣眾的身體健康。通過實施農村社區服務,既方便了羣眾生活,解決了羣眾困難,又提高了村委工作效率,得到了農民羣眾的一致好評。 [1] 

七里店村歷史記載

戚里一詞源自漢初。漢高祖劉邦定都長安,為了便於管理皇親國戚,下旨將他們集中居住在長安城中的一條街道上,這個街道叫戚里。漢武帝時把外戚故里統統稱之為戚里。漢代古籍中山西的晉中、河南、河北都有叫戚里的村莊。
黎城戚里位於黎城盆地中央,東陽大道穿街而過,東控雄關隘口——壺口故關,南扼濁漳古渡,是河內三川諸郡通往上黨的必經之地,於是有人在此開設店鋪。
店,最早出現在《南史.劉休傳》中,與“站”通用,常作為集鎮的名稱。在戚里的後面加一店字,應該不遲於南北朝時期。
戚里店村有三千年民間傳説,兩千年文字記載,是古老的文化古村。

七里店村馮奉世小傳

馮奉世,字子明,約當西漢武帝元狩末年(前117年)生,卒於漢元帝永光三年(前41年),上黨(今山西長冶市黎城縣)人。他是西漢時期繼趙充國之後,又一位功著西陲,為西域的穩定,為西漢與西域友好關係發展而做出貢獻的將領。
奉世少居潞城,後隨祖父徙居杜陵(今陝西西安市南)。他很早從軍,漢武帝來年以良家子被選調入京,當一名小郎官。所謂良家子者,即出身非商賈罪謫而從軍伍之人。漢昭帝時,因其有功,補授長安縣縣長,旋而失官。此時,他已年過3O歲,自感才學不足,開始學習《春秋》、兵法諸書。由於他深涪兵法要義,不久即被舉薦為軍事參謀,在大將韓增幕中用事。宣帝即位後,他曾隨韓增北征,軍罷,復為郎官。
漢宣帝元康元年(前65年),經韓增的舉薦,馮奉世被封為衞侯,護送人宛等國的客人出使西域。當他們西行至伊修城(今新疆若羌東)時,得到當地漢朝都尉的報告,説前方的莎車國聯合周圍小國殺死了國王和漢朝使者,而匈奴又發兵攻打車師國,莎車國派遣使者到西域各國,揚言天山北道諸國已歸附匈奴,號召各國聯合反對漢朝在西域的統治,致使西域諸國動盪不安,鄯善(今新疆鄯善)以西通往西域的道路皆被阻絕。時西域都護府都護鄭吉、校尉司馬意又遠在天山北道,長安漢朝政府又不瞭解這種情況,如果等待西域都護府去平息這場動亂,必然造成嚴重的損失。馮奉世當機立斷,以所持之節鉞傳檄各國,揭露莎車國的謊言,號召各國聯合起來反對莎車背叛漢朝的行動。由於西域其他國家對漢朝的信賴,一見到漢使節鉞,便迅速脱離了莎車。於是,馮奉世調集各國軍隊,組成1萬5千人的聯軍,進擊莎車,攻拔其城,平息了西域的混亂局面。而後,順利地通過西域,完成了護送人宛客人歸國的任務。當漢宣帝得到馮奉世此舉成功的消息後,特意數次召見舉薦馮奉世的將軍韓增,興奮地對韓增説:“祝賀將軍所舉得其人。”並升馮奉世為光祿大夫、水衡都尉,主管京師用水及上林苑諸事務。
漢元帝即位後,馮奉世被任為執金吾,不久即升光祿勳,主管京師羽林軍。元帝永光二年(前42年)秋,居於今甘肅隴山以西的羌入部族起兵,反對漢族在這裏的統治,漢朝通往西域及西南夷的道路又一次面臨被阻隔的危險,而且,隴西諸郡搖盪,勢必影響西域諸國的穩定。當時中原數年欠收,谷價飛漲,朝廷財力睏乏,對於大規模的用兵已感力不可支。漢元帝及權臣都主張以防禦為主,不宜興師動眾。馮奉世力排眾議,堅決主張興兵擊之。
經過反覆討淪,漢元帝終於同意他率軍平息羌人的反叛,並由原來的3萬兵力增加到6萬人。這年十一月,馮奉世所統諸軍同時出擊,打敗了羌人,安定了西部邊境。次年,馮奉世還京,更為左將軍,依舊兼任光祿勳,不久又受封為關內侯。就在他封侯後一年,因病卒於任上。
馮奉世一生多半從戎,為爪牙官前後凡10年,宿衞於漢室,折衝於邊疆,是一位有勇有謀、敢作敢為的將帥。他為了邊地的安定,國家的鞏固,不顧及自己的安危,能夠果敢地處理邊疆問題。他在西域面臨莎車國的動盪,既沒有考慮可能遭致的失敗,也不顧矯詔發令會給自身帶來禍害,在身無一兵一卒的情況下,傳檄曉喻西域諸國,集合諸小國之兵平定了這場動亂,表現了他以國之安危為重的精神和非凡的膽識。直到他死後,還有人讚頌他“圖難忘死,伸命殊俗,成功白著,為世使表”。
在戰爭中,他對於防禦與進攻的關係也有較深刻的認識,主張主動進攻,積極防禦。羌人反於隴西,朝廷因財力閒乏,計劃以萬人之兵屯守,苟延時日。馮奉世認為,這種防禦的戰略,只能導致“戰則挫兵病師,守則百姓不救”的結果,如此下去,“羌人乘利,諸種並和,相扇而起,臣恐中國之役不得止於4萬,非財幣所能解也。”因此,他積極主張進攻,以進攻求得主動防禦。事實説明,馮奉世的主張是正確的。如果不是馮奉世等將領對映羌人的主動出擊,漢朝的西部地區就會陷入長期的動盪,生產的發展也會受到極大影響。
在祖國民族大家庭的形成過程中,既有兵刃相逢的角鬥,也是親密往還的和親;既有漢族對少數民族的戰爭,也有少數民族對漢族的戰爭,但無論哪種形式,客觀上都促進了民族的融合。因此,無論在哪種形式中出現的歷史人物,客觀上對民族的融合都有一定貢獻。馮奉世是西漢與西域各族關係史上的一位人物,他的貢獻自然應得到公允的評價。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