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七賢街道

鎖定
七賢街道,隸屬山東省濟南市市中區,地處市中區西南部,東與六里山街道相鄰,南與黨家街道、十六里河街道為鄰,西接陡溝街道和白馬山街道,北至青龍山與王官莊街道相接。行政區域總面積19.13平方千米。2011年末,七賢街道轄區總人口35013人。 [1] 
1983年6月,由歷城縣西郊公社管區建七賢鎮。1985年9月,撤西郊辦事處,紅廟鄉、八里窪組併入七賢鎮。2011年11月15日,撤七賢鎮,由所轄的七賢莊、雙龍莊、後龍窩莊、九曲莊、井家溝、楊家莊、文莊、前龍窩8村(居)民委員會組建七賢街道。 [1]  截至2020年6月,七賢街道轄13個社區。 [2]  街道辦事處駐二環南路8356號。 [1] 
2011年,七賢街道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1.48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9億元,完成年計劃的103.59%;招商引資完成9481萬元,完成年計劃的492.05%。 [1] 
中文名
七賢街道
行政區劃代碼
370103
行政區類別
街道
所屬地區
山東省濟南市市中區
地理位置
市中區西南部
面    積
19.13 km²
下轄地區
13個社區
政府駐地
二環南路8356號
電話區號
0531
郵政區碼
250022
氣候條件
温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七賢廣場
郎茂山
齊魯七賢文化城
車牌代碼
魯A
人    口
35013人(2011年末轄區總人口)

七賢街道歷史沿革

1983年6月,由歷城縣西郊公社管區建七賢鎮。
1985年9月,撤西郊辦事處,紅廟鄉、八里窪組併入七賢鎮。
1987年4月,濟南市撤銷郊區,七賢鎮歸市中區領導。
1990年7月,七賢鎮所轄的東八里窪、張安、西八里窪3自然村分別劃歸市中區舜玉路、玉函路、六里山3街道。
1994年12月,七賢鎮所轄的王冠集團劃為王官莊街道。
2011年,七賢鎮所轄的朱莊、紅廟、袁柳等16村(居)民委員會劃為市中區白馬山街道。
2011年11月15日,撤七賢鎮,由所轄的七賢莊、雙龍莊、後龍窩莊、九曲莊、井家溝、楊家莊、文莊、前龍窩8村(居)民委員會組建七賢街道。 [1] 

七賢街道行政區劃

2011年末,七賢街道轄七賢莊社區、雙龍莊社區、後龍窩社區、九曲莊社區、井家溝社區、楊家莊社區、文莊社區、前龍窩社區8個居民委員會。 [1] 
截至2020年6月,七賢街道轄13個社區。 [2]  街道辦事處駐二環南路8356號。 [1] 
七賢街道區劃詳情
前龍窩社區
楊莊社區
雙龍莊社區
魯賢社區
禮賢社區
後龍窩社區
文莊社區
九曲莊社區
仁賢社區
/
井家溝社區
七賢莊社區
德賢社區
文賢社區
/

七賢街道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七賢街道地處市中區西南部,東與六里山街道相鄰,南與黨家街道、十六里河街道為鄰,西接陡溝街道和白馬山街道,北至青龍山與王官莊街道相接。行政區域總面積19.13平方千米。 [1] 

七賢街道人口

2011年末,七賢街道轄區總人口35013人。另有流動人口28228人。 [1] 
七賢街道地形圖

七賢街道經濟

2011年,七賢街道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1.48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9億元,完成年計劃的103.59%;招商引資完成9481萬元,完成年計劃的492.05%。 [1] 

七賢街道交通運輸

2011年,七賢街道轄區內處處通公路。 [1] 

七賢街道社會事業

七賢街道文化事業

2011年末,七賢街道有業餘文藝團體7支,200餘人。 [1] 

七賢街道教育事業

2011年末,七賢街道有幼兒園1所,在園幼兒126人,專任教師15人;小學6所,在校生1820人,專任教師113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中學1所,在校生650人,專任教師60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 [1] 

七賢街道醫療衞生

2011年末,七賢街道有衞生院1所,病牀4張,醫生17人。 [1] 

七賢街道體育事業

2011年末,七賢街道有九曲村、井家溝村自主投資興建健身廣場,安裝了健身路徑、籃球架,設置中老年人健身場地,羽毛球、網球等多個場地。 [1] 

七賢街道社會保障

2011年,七賢街道最低生活保障户數167户,人數173人,支出低保金及各類補貼85.88萬元,比上年增長77%,大病救助2人,支出7904元,臨時救濟18人,支出29070元。為9名學生申報教育救助共計13000元。國家撫卹、補助各類優撫對象24人,發放撫卹金16.81萬元。 [1] 

七賢街道風景名勝

七賢村與馬武寨
七賢村位於市中區七賢街道轄區中部。清乾隆《歷城縣志》載為“七仙莊”。傳武德年間,7位農民從河北棗強遷來定居,一天正在地裏幹活,突然飛昇成仙,後稱村為“七仙莊”。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據諧音改名“七賢莊”。
馬武寨位於七賢莊東南兩千米處,海拔248米,山頭平整。傳西漢末年(26年)王莽篡權時光武帝劉秀、大將馬武曾在此屯紮,佔山為王。據崇禎《歷乘》記載:馬武寨,昔武未遇光武時,綠林聚寇流劫至此。現除斷壁城垣外,遺蹟全無。馬武寨北峯平整開闊,可容萬人,上有石房30餘間,並有高大圍牆和拱形大門,院牆高達丈餘,易守難攻。據清同治六年(1867年)七月石碑記載:咸豐辛酉之歲,南匪入寇,附近鄉民為避禍亂,在山頂建石房以居住和存糧,鑿水坑以蓄水飲用,壘院牆以御賊。當今除少數坍塌外,大部分保留完好。石房峪位於七賢莊東南兩千米奎山之下,佔地4平方千米,峪內一古廟,內有十八羅漢塑像,正南石壁上有南海觀音像和真武大帝像。1950年前後,石房峪廟會還一年一度在此舉行。神像和廟宇在“文革”期間均遭不同程度破壞。
七賢街道 Qixian
後魏華莊村與魏華墓
朝初年(618年),有位叫魏華正的官員(管轄72個半莊),死後埋在臘山腳下,墓稱“魏華墳”。朝初年(1368年)趙氏從河北棗強遷此落居,因莊在此墳後面,而取名“後魏華莊”,沿用到今。據明崇禎《歷乘.人物名臣》載:“宋魏華,歷城人,短小精悍,輕捷如貓,善騎工射,間諜為狄武所知,隨徵西夏廣南,多建奇功,官至都指揮”。卷五又載“魏華墓,城西魏華,宋指揮。”此墳位於原七賢鎮鎮政府西約2千米。為紀念魏華,以此墳為界,墳前取名為前魏華村,墳後取名後魏華村。
東紅廟村與張翰林故宅
東紅廟村位於二環西路東側。清乾隆《歷城縣志.里社》載為“東紅廟”。傳洪武年間有徐姓氏人從河北棗強遷此定居。因此地有座紅磚廟,取名紅廟。此廟以東的聚落取名“東紅廟”。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東紅廟村出了一位舉人張英麟,曾任翰林院學士,俗稱為“張翰林”。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張翰林目睹時局不穩,離開京城遷歸故土。在濟南按察司街 購買宅院一處;在原籍東紅廟村修建翰林院一處,佔地面積4畝左右,房屋數百間(今濟南十中校址),在東紅廟村及周圍村莊購買土地260餘畝,租賃給農户耕種,收取地租。張翰林院中藏書數萬冊。1951年土地改革時,張翰林莊院收歸濟南市教育局所有。
參考資料
  •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編;李立國總主編;陳先運本卷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區大典山東省卷[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5年11月:0060.
  • 2.    七賢街道2020年區劃詳情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引用日期2021-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