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七賢

鎖定
七賢1.指小乘的七賢,又名七方便位,或七加行位,都是聲聞乘人在見道以前的修行位,其位是五停心觀別相念住總相念住、暖法、頂法、忍法世第一法,前三是三賢位,後四是四善根。2.指大乘的七賢。仁王經天台疏上日:‘一初發心人,二有相行人,三無相行人,四方便行人,五習種性人,六性種性人,七道種性人,俱在地前調心順道,名為七賢。’
中文名
七賢
別    名
七方便位
類    型
詞語
釋    義
指小乘的七賢、指大乘的七賢

七賢詞義解釋

小乘見道以前的七種修行位。又名七方便,或七加行。指五停心別相念住、總相念住、暖法、頂法、忍法世第一法。《大乘義章》卷十七(本)謂(大正44·789b):“聲聞乘或分為二,謂賢與聖。見諦道前調心離過名之為賢;見道已上證理成德説以為聖。(中略)見道以前修七方便名方便道。五停心觀、總別唸處、暖等四心是七方便。”

七賢修行階位內容

此七種修行階位之內容,略如下列:
(1)五停心位:這是修五停心觀的階位。五停心觀是:不淨觀、慈悲觀、因緣觀、界差別觀和數息觀的五種觀。停為止、住義,修此五種觀法,能止住五過。不淨觀,是從觀身不淨而停止貪慾;慈悲觀,是從觀一切眾生為父母而停止嗔恚;因緣觀,是從觀因緣性理而停止愚痴;界差別觀,是從觀五藴、十八界等而停止我見;數息觀,是從觀出入息而停止散亂。但此五種觀法中,不淨觀與數息觀最為重要。由於修五停心觀,心得到靜止,進而要鍛鍊觀慧,故須修四念住。
(2)別相念住:是對身、受、心、法的四法,別觀為不淨、苦、無常、無我,以之對治常、樂、我、淨的四顛倒。
(3)總相念住:是總觀身、受、心、法,而其所以稱為念住,乃使心念止住於對境之位。觀慧漸次成熟,開始修四諦觀,名四善根。
(4)暖:為接近無漏聖火的前兆,故從喻立名。
(5)頂:為位在暖位之退與忍位之進的兩際,恰在山頂,故名。
(6)忍:為認知四諦最為殊勝之謂,以忍以上為不退位。
(7)世第一法:為有漏法中最勝的善根之謂,此位只有一剎那的時間,隨即進入見道,生無漏智。
此中,前三者又名三賢或外凡,後四者又名四善根或內凡,三賢為順解脱分,即順益解脱(涅盤)的資糧;四善根為順決擇分,即順益決擇(無漏勝慧)的善根。

七賢竹林七賢

“竹林七賢”圖。 “竹林七賢”圖。
魏正始年間(240-249),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阮咸七人,常在當時的山陽縣(今河南輝縣修武一帶)竹林之下,喝酒、縱歌,肆意酣暢,世謂竹林七賢。據陳寅恪先生考,西晉末年,比附內典,外書的“格義”風氣盛行,東晉初年,乃取天竺“竹林”之名,加於“七賢”之上,成為“竹林七賢”。“竹林”既非地名,也非真有什麼“竹林”。竹林七賢的作品基本上繼承了建安文學的精神,但由於當時的血腥統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採用比興、象徵、神話等手法,隱晦曲折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