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七百弄

鎖定
七百弄位於大化瑤族自治縣西北部的七百弄鄉,距縣城75公里,總面積達251平方公里。由海拔800~1000的5000多座峯叢深窪地的山弄組成。其特徵是峯叢基座相連,山峯密集成四面環圍狀,中間深凹如鍋底,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此種地形真實的記錄了桂西北岩溶山區和紅水河流域的演化歷史和生態環境變遷史,是集美學欣賞價值和科研價值於一身的自然賦予人類的寶貴遺產。七百弄國家地質公園自2009年8月獲得國家地質公園資格。
中文名
七百弄
地理位置
河池市大化瑤族自治縣七百弄鄉七百弄國家地質公園 [1]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開放時間
全年 08:00-18:00
景點級別
AAAA級
佔地面積
251 km²

七百弄名字來歷

弄
“弄”字本是由“山”和“弄”構成上下結構的字(拼音:lòng ,各種字典和詞典的解釋均為:壯族語,石山間的平地),由於電腦普及後,打字印刷均電子化了,山弄的弄字打不出,就用弄(nòng)字代替了。
瑤族第二大支系布努瑤世代居住於此,324個原始古樸的壯村瑤寨分佈點綴于山弄窪地底部。明、清時期,今之七百弄鄉域大部為興隆土巡檢
司“飛地”,隸屬興隆司之城頭管轄,由土官任命“總管”。少部地域為安定土巡檢司地。是時,七百弄地域尚無統一的地名稱謂。
清末民初時期(因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改土歸流), 地方推行團局行政區劃以後,該地劃設為7個“百團”行政單位,按當地俗名分別稱為:百弄昧團、百弄甲團、百弄水團、百甘庖團、百拉雅團、百戈香團、百弄雞團。各團按地域分水劃線,每個團轄區約為100個場,久之,7個“百團”遂總稱為“七百
弄” 。
七百弄 七百弄

七百弄地理環境

七百弄 七百弄
大化紅水河——七百弄風景名勝區,位於珠江流域的紅水河中游在廣西大化瑤族自治縣境內,距離南寧市138公里,構成“南寧—大化—巴馬百色旅遊線的樞紐景區。  該景區享有“桂西風景新珠”美譽,是世界上喀斯特高峯叢深窪地發育最典型的地區,具有世界自然遺產等級,方圓1300多平方公里,是集國內外罕見的喀斯特地貌與現代大型水電工程景觀、民族風情於一體的風景名勝區。專家評論七百弄是大自然賜與人類寶貴遺產,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美學價值,該景區既是科研、科普教育基地,又是科學考察、探險攀崖、採風寫生、民族風情旅遊的好去處。1996年4月被定為省級風景名勝區,同年7月,以山奇、水秀、湖曠、洞秘、峽險、窪幽、壩雄和瑤壯民族風情獨特等八大特色榮獲全國首屆風景名勝區展覽獎,自治區人民政府、國家建設部考察後將該景區向國務院申報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2000年3月參加全國首屆旅遊商品工藝品博覽會展覽,獲得優秀獎。  景區規模宏大,風景旅遊資源類型眾多,根據景觀組合特點和綜合功能分為七百弄景區,大化—古河景區、巖灘湖景區(含紅水河三峽)和紅水河奇灘怪峽景區。加拿大D·福特教授稱七百弄的窪地(弄)是“世界上最陡最深的大窪地”,而甘房峒不愧為七百弄深窪地(弄)之王。該弄深600多米,分出八條槽形窪地山弄,往北面延伸長5公里,稱“十里幽峽”,27户瑤家分佈於窪底,常年不澇不旱。在海拔800米公路上俯視,真如世外桃源。沿着蛇行於亂石灌木叢中的1400多級石階路走到窪底的人無異於“天外來客”。
七百弄 七百弄
七百弄在得到合理利用開發後,主要景點有密洛陀島、古堡瑤寨、千山萬弄觀景亭、石國天都、天下第一弄。

七百弄景色

七百弄 七百弄
千姿百態的石山間的平地1300多個(當地壯族語稱之為“山弄”lòng )。該地區的窪地是世上最陡最深最大的,鬥淋和坡立谷地也是世所罕見的,喀斯特地貌發育壯觀典型震懾人心。放眼望去,重巒迭嶂,氣勢磅礴;山岩嶙峋,崎嶇突兀;千峯競秀,形態各異,擬人狀物,如鬼斧神工。  地質專家們驚歎它“塑造了一個形態優美,類型複雜的熱帶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觀”;“記錄了全球變化以及生物、人類和社會演變的史實,是集自然美學觀賞價值和極高的科學研究價值於一身的大自然賜予人類的一大寶貴遺產。” 因為它天下獨秀的喀斯特地質地貌,國內外著名的地質專家洞穴專家來了一撥又一撥。
七百弄 七百弄
七百弄 七百弄

七百弄農村狀況

七百弄 七百弄
有人調侃説,七百弄“金木水火土”五行具缺,唯獨不缺石頭。喀斯特地貌的特點是石多土少。因為缺土缺水,山上連灌木都難以生長,滿山遍野生長的都是些面黃飢瘦的雜草。居住在這裏的人們,長期在石頭縫隙間“摳”土種莊稼。説是莊稼,未免用詞範圍過大,其實這裏能且僅能種玉米。
嚴格説起來,七百弄並不是沒有水。該地區每年的降雨量都超過1500毫米,降雨要是能存起來,足可以打造第二個桂林。但在這片25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1300多個窪地(弄)也就是1300多個“漏斗”。窪地裏最低的地方有漏斗眼,不管多大的雨水,都可“喝光”。
七百弄沒有一條河,沒有一口井,吃水用水全靠老天爺。長時間不下雨,玉米會幹旱失收;雨水一來,陡坡上的玉米被沖刷,經常成片倒伏,連下一個月雨,很多弄裏就顆粒無收。因此,無論瑤民如何的艱苦勞作省吃儉用,一年裏仍然常常有4個月以上的缺糧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