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七洞溝東漢崖墓羣

鎖定
七洞溝東漢崖墓羣又名七個洞崖墓羣,位於四川七洞溝旅遊景區,始建於東漢,分佈於綿溪河沿岸幾公里的山崖上。
七個洞崖墓羣豐富的石刻畫像對研究東漢時期經濟、文化、風俗、喪葬等提供了重要資料,具有重要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2013年被國務院公佈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文名
七洞溝東漢崖墓羣
地理位置
四川省長寧縣古河鎮 [1]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七個洞崖墓羣
時光索橋
飛泉寺
千年楠木林
崖墓
崖墓(5張)
七洞溝東漢崖墓羣有大小崖洞墓共28座,錯落分佈在綿溪河沿岸幾公里的山崖上,其中7墓較集中,其餘21墓分散錯落分佈。
集中的7個墓按北斗七星的形狀排列,墓室、石棺和峭壁上有各種浮雕共189幅,如伏羲女媧、夫妻宴飲、飛龍、舞女、花卉、雜技等,工藝精美,同時還有珍稀的文字題記7處,均為漢字,分二類:一為紀年,有“熹平元年” “延光元年”等;二為姓氏,有“黃是(氏)作此冢一門,?(該字不可辨認)究苦知者謂我直,不知者奴”等涉及墓主身份的多則題記,涉及“李” “黃” “趙”等姓氏,漢字題記以及漢族姓氏的出現,表明這些崖洞墓的主人為古代漢族人。
沿着七個洞遊步道往山上,還有二十餘個離地面較近的崖墓,通過台階可以進入墓室內部。
此外,附近崖壁上還有數個未完工的古崖墓,將兩千年前的崖墓開鑿過程完好地保留下來。
崖墓周邊環境
崖墓周邊環境(18張)
七洞溝東漢崖墓羣所在的長寧縣古河鎮古時位於古巴國和古蜀國邊界。公元前316年春秦惠文王派著名謀臣張儀、大夫司馬錯等領三十萬大軍入川滅掉巴、蜀兩國,統一了四川盆地。為加強對四川盆地的控制,秦國移關中“秦民萬家”約數萬人至巴蜀,稀釋川中原有民族,這過程中,關中的土洞墓習俗也被帶到了盆地,由於四川盆地的紫土無法像關中黃土那樣便於挖掘土洞墓,於是移民們因地制宜地利用四川當地常見的丹霞崖壁開鑿崖洞墓,到了兩漢時期,四川盆地的崖洞墓發展到了鼎峯,七個洞崖墓羣也產生於這一時期。
東漢末年的三國時期,蜀國後主劉禪投降司馬氏後,為了防止蜀人反叛,司馬氏不僅把蜀漢的皇室、王公貴族、文武官員遷出,甚至還把一些豪強地主、普通百姓三萬餘家約15萬人強行遷往異地。
隨着豪強大户的外遷,崖洞墓這一 奢侈的墓葬形式在四川地區迅速減少。
東漢過後的兩晉時期,四川內戰連連,成漢政權建立後,引僚人入蜀以充實因戰爭而荒蕪的城鎮,據統計,成漢時入蜀的僚人就有約十餘萬户約五十八萬人。
其時蜀地已經十室九空,蜀人傷亡殆盡,僚人生性兇悍,客強主弱,蜀人紛紛逃離故土,盆地成為了僚人的天下,僚人有穴居的習慣,再加上崖洞墓向來有事死如生的傳統,墓內仿照墓主生前居室設置有石灶和石牀,因此崖洞墓就成為了僚人現成的住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