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七橋甕

鎖定
七橋甕,位於江蘇省南京市秦淮區光華門外紅花街道七橋村, [4]  修建於明正統五年(1440年),是中國唯一一個用“甕”而不是“橋”來命名的古橋。 [1-2] 
七橋甕經過多次修整基本保持原貌,橋墩、橋甕、獸頭等均為明代原物。 [4]  七橋甕為七孔不等跨聯拱磚石橋,橋體總長105.7米,寬13米,高25米,橋身呈彎弓形。橋墩、橋拱均用條石砌成。中間橋拱為最大,其餘兩兩相對。拱券形狀採用常見的半圓形坦拱,券臉石隨拱券弧度砌出兩道裝飾性線條。建橋以花崗岩為主要材料,用糯米汁、石灰漿摻以桐油黏合。 [3-6]  七橋甕的拱圈均為半圓形條石橫向並列砌築構造。拱券石縱向對齊,但橫向間略有錯縫。橋體砌築使用古代造橋的傳統素平技法。 [4]  七橋甕石拱如環,造型優美,曲線圓潤,是一種將力學與美學、建築與藝術、實用與文化融為一體的建築形式。 [4]  七橋甕雖屢經戰火摧殘和洪水衝擊,卻仍端立無恙。七橋甕深沉寬闊,不霽而虹,修長的橋身,堅固的結構,是中國古代拱橋傑作之一。 [3] 
2013年3月5日,七橋甕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7] 
中文名
七橋甕
地理位置
江蘇省南京市秦淮區光華門外紅花街道七橋村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始建時間
1440年(明正統五年)
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文物編號
7-0956-3-254

七橋甕歷史沿革

明正統五年(1440年),七橋甕始建。明代,因靠近南京外城的上坊門,稱上坊橋。
清代,因橋拱俗稱為“橋甕”,橋有七孔,後改稱七橋甕。 [4]  “清順治六年(1649年),重修”。 [4] 
截至南京市解放時,七橋甕已經多處損壞。
1955年,七橋甕進行維修及橋面改造。
1956年,對七橋甕橋身主拱圈、側牆和甕壁進行維修,同時修補殘損分水獸頭。
1964年,七橋甕增建水泥橋欄。
1974年,七橋甕鋪設瀝青橋面。
2008年,七橋甕整座橋樑進行綜合修繕。 [4]  [6] 
七橋甕

七橋甕建築特色

七橋甕結構

七橋甕
七橋甕(4張)
七橋甕經過多次修整基本保持原貌,橋墩、橋甕、獸頭等均為明代原物。 [4]  七橋甕為七孔不等跨聯拱磚石橋,橋體總長105.7米,寬13米,高25米,橋身呈彎弓形。橋墩、橋拱均用條石砌成。有6個寬2.5米的分水橋墩,因減少水流阻力而呈梭船形。橋墩的建構均是由高0.30米,寬0.45米的長短不一的塊石砌成。橋墩兩側的分水尖石向外凸出約3米,尖石上各有雕塑分水獸頭6只,並且在橋拱上方兩翼各精工雕刻16只螭首,猶如古代殿宇飛檐上的獸吻,以起裝飾和排水保護作用。中間橋拱為最大,其餘兩兩相對。橋身中間最大的石拱上方,還刻有“上坊橋”三字。拱券形狀採用常見的半圓形坦拱,券臉石隨拱券弧度砌出兩道裝飾性線條。跨徑由邊孔至中孔為:4.35米+4.65米+5.0米+5.6米,橋身弧度平緩。建橋以花崗岩為主要材料,用糯米汁、石灰漿摻以桐油黏合。 [3]  [4]  [5]  [6] 
七橋甕欄杆由護欄石、望柱、抱鼓石、地口等部分組成。七橋甕上所呈現的這些石作形態均是在不同的時代根據歷史的痕跡與記載修復出來的。七橋甕欄杆以及橋面的石作裝飾,採用了淺浮雕的手法。在橋樑的欄板上雕刻有花草、捲雲紋等,內容豐富,形象生動。橋欄兩端冒柱頭頂為平面,望柱的柱頭採用了方形平頂蓮花瓣柱頭。建造者採用線刻的手法在其上雕刻精緻的蓮瓣圖案。 [4] 
七橋甕

七橋甕建造工藝

七橋甕為多孔石拱橋,其主要承受荷載的部分是拱圈和橋墩。這裏的橋墩與拱圈在形態上互為表裏,相得益彰。由於當時橋樑功能的需要,七橋甕拱圈的厚度和橋墩的厚度均較大。七橋甕的拱圈均為半圓形條石橫向並列砌築構造。拱券石縱向對齊,但橫向間略有錯縫。橫向並列的砌築方法始於宋以前,在科技不發達的古時民間,由於圓曲線放樣方便,易被工匠所傳授,因此大多的石橋均砌築成圓曲線狀。古代建橋匠人採用此種砌築構造,一方面,在造型上以及審美感知上希望形成靈秀細膩的風格;另一方面,採用長條石的橫向並列砌築,增加橋樑的承載力,使得拱橋結構堅固、受力均勻、以及提升橋樑抗急流的沖刷的能力。為了減少橋墩的洪水衝力,其分水石一般都修成梭船形,尖尖的船頭與分水獸結合。 [4] 
七橋甕橋體以砌築構造表現了古代造橋的傳統素平技法。建橋者利用石材的不同模數錯位密集拼砌,形成了石材自有線條和秩序紋理。 [4] 

七橋甕特色

七橋甕石拱如環,造型優美,曲線圓潤,是一種將力學與美學、建築與藝術、實用與文化融為一體的建築形式。 [4]  七橋甕雖屢經戰火摧殘和洪水衝擊,卻仍端立無恙。整座橋樑彷彿坐落在六條人面龍舟上。七橋甕深沉寬闊,不霽而虹,修長的橋身,堅固的結構,是中國古代拱橋傑作之一。 [3] 

七橋甕文物遺存

七橋甕的祥瑞之獸是“螭首”與“蚣蝮”,它們是依附於七橋甕分水石上以及橋甕上方兩翼的“鎮水獸”。橋墩兩側的分水尖石上俯卧着6只雕塑分水獸頭(蚣蝮),尖石向外凸出約3米,獸頭昂起,神態各異。獸頭高於洪水位以上,以警來舟。“螭首”形態呈人面獸頭像,頭上無角,兩耳長在眉毛上,從正面看像是貓耳朵,粗眉瞪眼.鼻孔外張,左右兩側分別有口顆犬齒咬合,神情威猛;除了在分水石上“螭首”,在橋甕上方兩翼還鑲嵌了16只“趴蝮”。“趴蝮”形態呈龍獅像,面目猙獰。 [4] 
七橋甕石作的裝飾載體除了“鎮水獸”之外,其欄杆、護欄石、望柱、抱鼓石等也是裝飾最多的部位。望柱是石橋雕刻的主要部位,主要有牡丹、蓮花、卷草、葫蘆等紋樣。 [4] 

七橋甕歷史文化

  • 秦淮古橋文化
秦淮河是一條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的河流。一水秦淮,蜿蜒曲折,橫貫南京腹地,對古城南京的形成與發展起到重要作用,被稱為南京的母親河。秦淮河上坐落着一座座形式各樣的古橋,七橋甕位列其中。 [4] 
秦淮古橋發展的與秦淮河歷史淵源密不可分。秦淮河由外秦淮與內秦淮組成,“外秦淮水自西北村流至上坊門,穿上坊門橋,經七橋甕、中和橋,過九龍橋、雨花橋、長幹橋,再過三山橋、石城橋後入江。而內秦淮水從通濟門入城,流至利涉橋、淮清橋,北會‘青溪'‘運瀆',南流白鷺橋、文德橋、武定橋,到中華門裏的鎮淮橋後,即折向西北經新橋、上浮橋和下浮橋,最後流至水西門。由西水關入‘外濠',號稱‘十里秦淮'”。秦淮古橋保留了許多秦淮古都的印記,從一個側面再現了南京古都的歷史風貌和文明進程。在這眾多的秦淮古橋中,七橋甕是中國唯一不是用“橋”,而是用“甕”來命名的古橋,該橋以其獨特的建構、優美的形態,為中國古代拱橋中的傑作之一。 [4] 
  • 軍事重地
七橋甕是南京最大的石拱橋,明清時期,所在的地域位於秦淮河與運糧河的交匯處,屬於交通樞紐地帶。因其所處於的重要地理位置,成為了古代兵家必爭之地。明代這裏是“飲萬馬於秦淮”的糧運古道,也是明代拱衞京城的門户與防務要衝。太平天國時期,清軍兩度在該區附近設立江南大營,為此太平軍也在七橋甕附近構築軍事堡壘,並兩次破清軍於此。清軍“江南大營”的統帥就曾稱:“金陵城外險要,首在鐘山,其次則七橋甕”。清同治二年(1863年),七橋甕的失守是天京城失陷的一個重要原因。 [3]  清宣統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時江浙聯軍又在此大敗守軍。 [3]  [4] 
  • 名字由來
七橋甕始建於明正統五年(1440年),當時稱上坊橋,清代曾大修,並改稱七橋甕,因橋有七孔半圓形石拱,造型如甕而得名。 [6] 

七橋甕文物價值

七橋甕是南京規模較大的古代磚石拱橋。早在明代,七橋甕是明朝護衞都城南面的門户,歷來是軍事要地,有重兵防守。 [6] 
七橋甕保留了許多秦淮文化的印記,從一個側面再現了南京地域的歷史風貌和文明進程。七橋甕其造型特點,體現了秦淮的文化背景和審美觀念。其建構技術同樣反映了江南地區石拱橋的建橋特色。 [4] 

七橋甕文物保護

七橋甕
七橋甕(2張)
1982年,七橋甕被江蘇省人民政府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2008年10月26日,七橋甕加固修復工程開工。對7個拱圈進行鋼結構支撐,為不損傷圈石,鋼架與圈石支撐點用木塊墊設。橋樑主體加固修復主要是橋墩台注漿、主拱圈加固。古橋上原石質獸頭、分水獸進行化學清洗、修復加固和化學保護;缺失獸頭和分水獸用青石進行仿製,再進行化學做舊及化學保護。拱券頂部裂縫注漿灌實。有文字和圖案的雕刻部位進行化學清洗、修復加固、做舊、化學保護和圖文拓印。 [5] 
2009年4月20日,七橋甕加固修復工程竣工;同年5月5日通過南京市園林工程質檢站驗收;同年8月7日通過江蘇省文物局驗收。 [5] 
2013年3月5日,七橋甕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7] 

七橋甕旅遊信息

  • 地址
七橋甕,位於江蘇省南京市秦淮區光華門外紅花街道七橋村。
  • 交通
乘坐南京公交59路、93路在苜蓿園大街站下車;82路到石楊路·江南明珠站下車;89路、99路到石門坎站下車步行即到。
參考資料
  • 1.    不出江蘇,穿越大明  .揚子晚報網.2014-06-27[引用日期2014-06-30]
  • 2.    七橋甕  .江蘇省不可移動文物[引用日期2021-11-23]
  • 3.    孫峯.秦淮古橋的文化魅力[J].江蘇水利,2006(05):42+44.
  • 4.    韓巍.秦淮古橋探析——“七橋甕”的造型特色研究[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3,2(10):93-95.
  • 5.    羅桂軍, 文物保護 七橋甕加固修復工程. 李蘭 主編,南京年鑑,南京年鑑編輯部,2010;324.
  • 6.    俞君.以南京市秦淮區七橋甕為例看古代橋樑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J].滁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14(03):78-80.
  • 7.    國務院核定公佈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文物局[引用日期2023-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