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七曲山大廟

鎖定
七曲山大廟位於四川省綿陽市梓潼縣翠雲廊路2號,是道教主流全真派聖地,國家AAAA級景區。是祿神文昌帝君祖庭,文昌帝君及文昌文化的發祥地,故又稱“帝鄉”。 [4] 
七曲山風景區大廟古建築佔地13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6000平方米,為文昌塞和關帝座的總稱,由23座不同時期的建築組成,七曲山大廟較完整地展現了從元代到民國各時期的建築風格,是研究中國古建築史的珍貴實物資料。 [6] 
1996年11月20日,七曲山大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中文名
七曲山大廟
外文名
Qiqu Mountain Temple
地理位置
四川省綿陽市梓潼縣翠雲廊路2號
氣候條件
北亞熱帶季風氣候濕潤氣候
開放時間
早7:00——晚6:30
景點級別
AAAA級
門票價格
40.00元人民幣,兒童半票
佔地面積
13000 m²
著名景點
瘟祖殿
文昌正殿
著名景點
桂香殿
魁星樓
翠雲廊 展開
著名景點
桂香殿
魁星樓
翠雲廊
家慶堂
天尊殿
關帝廟
應夢仙台 收起
宗    教
道教
所屬國家
中國
所屬城市
四川省綿陽市梓潼縣
適宜遊玩季節
四季
官方電話
0816-8229209 [2] 
文物編號
4-3-0125-47
所處年代
東晉

七曲山大廟歷史沿革

七曲山大廟是中國本土宗教道教之中的文神文昌帝君的祖廟,始建於晉,為蜀地百姓祭祀張亞子而建。七曲山大廟始建於東晉末年(約390年) 。
北宋鹹平四年(1001年)陰曆七月,趙恆封張亞子為“英顯王”。
南宋紹興十六年(1146年)擴建大廟,其後,從南宋末至清初的600年間,屢毀屢建。
七曲山大廟
七曲山大廟(5張)
明末,百尺樓毀於火。清雍正十年(1732年),重修。
文昌正殿殿中文昌帝君駕白騾坐像鑄於明崇禎元年(1628年)。
文昌殿南側為“白特殿”,建於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 。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修建川陝公路時,將七曲山大廟分為兩半。

七曲山大廟建築格局

七曲山大廟古建羣保留較為完整,大廟仿王府格局營造,外有宮牆拱衞,內有殿堂和宮苑。全部建築由23處殿宇樓閣組成,佔地13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5611平方米,七曲山大廟古建築羣,集元、明、清三代古建築於一體,公路對面的盤陀殿,為元代建築。桂香殿、風洞樓、白特殿、家慶堂、啓聖宮、關帝廟、望水亭、觀象台、晉柏石欄等10處皆為明代建築。百尺樓、文昌正殿亦為明代建築,清代毀於野火後又重建。其餘皆為清代和民國建築。 [5] 
七曲山大廟古建築以百尺樓、正殿、桂香殿為中軸線,其餘建築由此向左右延伸。由於受地形的限制,故不十分對稱。 [7]  大廟正門內是明代被譽為“西蜀名樓”的百尺樓,又名忠孝樓,清代重修後,樓共三層,高一百尺, 由46根擎天大柱凌空支撐。樓後為全廟的核心部位——文昌正殿, 殿前左右為鐘樓、鼓樓。文昌殿後為桂香殿,系元代建築。天尊殿,為全廟最高處。中國古建築學家梁思成,抗日戰爭時期曾來此地考察。他在其大作《中國建築史》中論述天尊殿,説它“結構較為宏麗,其斗拱如鷲峯寺兜率殿之制。梁袱上施蜀柱及十字斗拱,與元代宣平延福寺大殿頗有相同之處。該殿營造年代當為明初或明中葉所構也。” [7] 
七曲山大廟古建築羣在建築手法上保留了一些宋式做法。大廟較完整地展現了由元到清各個時期的建築風格,是研究古代建築史的重要實例。

七曲山大廟主要建築

七曲山大廟百尺樓

百尺樓為七曲山大廟的正山門,又名忠孝樓、星主樓、魁星樓,始建於明代。清雍正四年(1726年)被燒,清雍正十年(1732年)重建,重檐歇山式,三重,通高145米,面五間21米,進深五間12米,台基用條石砌成,樓兩側有迴廊直正前院,迴廊面闊各三間長10米,進深一間寬4米。百尺樓採用通柱手法,用46根大柱承託,每根圓柱周長1.42米。樑架穿逗榫鉚,結構牢固,雖經數百年風雨地震及川陝公路來往汽車震動,仍然保存完好。百尺樓屋面蓋灰色簡瓦,脊飾以萬火爐及蝙蝠、山鳥、水獸,形態生動。
百尺樓二樓正中塑有一魁星像,高4米餘,面目猙獰,赤身臨空,手持硃筆,獨佔鰲頭,舊時文人赴考路經過此地必拜此神。 [7] 

七曲山大廟文昌宮正殿

文昌宮正殿 文昌宮正殿
文昌宮正殿位於七曲山大廟古建羣的中心部位,是供奉文昌帝君的主殿,據《咸豐梓潼縣誌》載,此殿“清雍正四年冬與百尺樓被野火焚燒,雍正十年重建。”正殿平面呈正方形,單檐歇山造,穿逗抬梁木結構,十一架樑前後乳栿搭牽用五柱,通高12.3米,面闊22.5米,進深四間21.5米,明間及次間為殿堂,兩稍間系走廊。明間是次間的二倍,次間是稍間的二倍,其斗拱之分配均為四鋪作,泥道拱雕飾菊花圖案,施以五彩編裝,成為裝飾斗拱,唯屋前後乳前端延伸出柱頭,其上置以大斗,並雕螭飾首,後檐乳栿前端穿過檐柱承託檐楞。正八邊形抱鼓石柱礎,其上雕刻帶狀花紋圖案。殿宇明間前後置以六合格子穿心門,次間安有四合格子門,殿堂兩側與次間均用規格條石和青磚壘砌牆壁後壁,左右兩廊安置古樸欞欄,顯得格外利落空敞。 [7] 

七曲山大廟桂香殿

                           桂香殿 桂香殿
文昌宮正殿之後面是桂香殿。此殿為明代所建,單檐歇山式,蓋綠色琉璃瓦,因殿前有四株古老的丹桂而得名。殿基呈長方形,殿堂通高11.2米,面闊三間,長19.94米,進深三間,寬15.67米。平面柱子排列整齊,減柱造法,當心間略寬於次間,與廟內其它明代建築當心間倍於次間,然不同,角梁製作別具一格,母角梁後尾插於內柱,而子角梁交於距內柱米許的蜀柱之上,翼角平出,內而交錯,柱角側角明顯。闌額上不施普柏枋,前檐施四鋪作斗拱,櫨頭直接置於闌額之上。其餘三面的檐額上直接放置墊木和檐楞。脊飾頗為精細,特別是正脊兩端鴟吻,體態粗巨,張口卷尾。殿內陳設有鐵鑄文昌坐像一軀,高4米,侍從神兩軀,高2.5米,四足日月鼎一隻,“明弘治十五年鑄造”。特別是兩侍像造形極有個性,一個捧印,一人持卷。殿堂兩側有文昌傳説故事的壁畫,為清代所繪,還有乾隆年間刊刻的《文昌帝君陰騭文》。殿外門柱上有聯日“小住為佳有數畝綠雲一庭丹桂;大觀在上看千門紫氣萬笏青山。”“翼宿聚精莫七曲山千秋聖境;撥經傳孝友普天下第一斯人。” [7] 

七曲山大廟盤陀殿

                           盤陀殿 盤陀殿
盤陀殿因殿內有一大頑石而得名,相傳為文昌帝君張亞子修身得道之地。此殿通高7.7米,面闊進深各三間,單檐歇山造。蓋黃色琉璃瓦,抬木結構,四架椽屋三椽栿用三柱,建面70平方米,台基繫條石碩成,正面置垂帶踏道五級,殿內柱兩根,直徑32釐米,高4.7米,副階柱10根,直徑5釐米,高3.25米,前檐兩角度施有側角,柱子排列縱橫成行,唯兩根後金柱與前檐明間兩柱減去。前檐斗拱為五鋪作雙下昂,單抄計心造,昂為真下昂,第一層昂下出華頭子,刻單葉菊花瓣,櫨頭直旋于闐額之上,成“月梁栿”。闌額不施普柏枋。殿總體造形均稱,樑架結構簡練,斗拱古樸。
盤院殿內大石上塑有張亞子手持書卷坐像一軀。門聯一副,即“在天垂像光照日月;過化存神澤庇人民。”殿前有拜廳,長7.2米,寬2.8米,清代建,捲棚頂木結構。左右牆壁上嵌有嘉慶、道光年問植柏碑記二通。 [7] 

七曲山大廟翠雲廊

                           關帝廟 關帝廟
七曲山大廟外古柏森森,翠浪如雲。該處是古蜀道翠雲廊。它始於秦漢,完備於明清。雖歷盡千古滄桑,仍枝繁葉茂。它們的姿態奇異:有的主幹挺拔,鐵骨嶙峋,其剛直不阿的品格儼若泰山,所以人們叫它“泰山柏”;有的盤根錯節,同根並幹,形同連理,於是人們叫它“夫妻柏”;有一棵巨柏,膊幹傾斜,形成既可躲雨,又可遮風的樹腔。傳説劉禪亡國後,被俘去洛陽途中曾在樹身下躲過雨,故人們稱此樹為太子柏,又稱阿斗柏。最為珍奇的是應夢仙台側那株晉柏,周身無皮、無枝、無葉,卻老當益壯,相傳為張亞子所植。
傳説三國時,張飛率兵過此,因天熱酷暑難當,遂下令兵士植樹遮蔭。據説奇蹟出現了,居然“上午植樹,下午成蔭”。當地百姓稱為“張飛柏”。到了明代,劍州知州發動百姓在古驛道上遍植柏樹數十萬株,給後人造就了這條翠雲廊,翠雲廊上的古柏,是活着的歷史文物,是稀世的自然奇觀。 [1] 

七曲山大廟文物遺存

供奉文昌帝君的正殿內現陳列鐵鑄造像9軀。文昌像居正中高台,高47米,莊嚴肅穆。兩旁侍從按官位排列成人字形,其中兩側童子造像十分生動,瞪眼突眉鎖、張口結舌的表惰,被稱為“天聾”“地啞”之神,據説這種神像為文昌帝君所獨有。上述9軀鐵像,後背均有銘文,系“崇禎元年西金火匠人薛姓”所鑄。文昌像前,設有宋代淳年鑄造的五角鼎一座。鼎座90釐米,鼎足造以獸形,為殿內文物之珍品。殿堂左右壁上還嵌有文昌乘白特怪獸行雲石刻圖。正殿前拜廳,屋基置須彌座,束腰為浮雕帶狀龍鳳圖案,正中及兩側有三道垂帶踏道七級,拜雕樑畫棟,異彩紛呈,明間懸有“紫極敷文”,為乾隆四川總督提軍所書。後懸“列物成務”廈,為國防部長張愛萍書。後懸“列物成務”,為國防部長張愛萍所補書。還有對聯日:“列天上星斑西字傳心惟孝友;掌人間祿笈千秋大業在文章。”“七曲山九曲水古柏森森是勝地;十年木百年人眾生芸芸仰文昌。” [7] 

七曲山大廟歷史文化

七曲山大廟文化價值

七曲山大廟是全國文昌帝君的發祥地,故又稱帝鄉。
七曲山大廟景點
七曲山大廟景點(20張)
大廟最初叫“亞子祠”,是為紀念晉代張亞子的。張亞子究竟是什麼人,説法不一。有的説他侍母致孝,仕晉戰死;有的説他為民行醫,深受愛戴;也有的則把他説成是神仙一類人物。建祠以後,自唐至元,累封至“梓潼宏仁開化文昌帝君”。小小的祠宇也擴建成了一座大廟,有宮殿樓閣23處。這些建築或建於元朝,或為明清遺物。

七曲山大廟史料記載

清咸豐年間的《梓潼縣誌》説,“文昌靈應祠在七曲山頂,即梓潼廟,俗稱大廟。”,“神姓張,諱亞子。其先越西人,因報母仇徙居是山,自秦伐蜀後,世著靈異。宋、元歷封輔元開化司祿宏仁帝君。”
七曲山大廟廟會
七曲山大廟廟會(15張)
《辭海》梓潼帝君的條辭則這樣説:“梓潼帝君,道教所奉的主宰功名、祿位之神。傳説姓張名亞子,居蜀七曲山,仕晉戰死,後人立廟紀念。唐、宋屢封至英顯王。據道教傳説,玉帝命梓潼掌管文昌府和人間祿籍,故元仁宗延佑三年(公元1316年)加封為輔元開化司祿宏仁帝君。按傳説梓潼原是人,死後被封為神,同天上文昌星無關,但後來經乩壇一番製作,並在元代加封,與文昌星合而為一,即成文昌帝君。”
七曲山大廟魁星樓 七曲山大廟魁星樓
於是,中國尚文的歷史便開始有了“北有孔子,南有文昌”的説法。按照唐朝武則天以來,歷代科舉制度以其強大無比的統攝威力,使得中國知識分子在科考晉階的前夜,一定會想到去文昌宮拜祭文昌帝君。這也是中國各地文昌宮和觀音殿、關帝廟一類,看似宗教,實際卻更能迎合民俗而廣佈,且存量最多的根本原因之一。梓潼七曲山大廟便是這一文化的祖庭。

七曲山大廟文物價值

七曲山大廟古建築羣在建築手法上保留了一些宋式做法。大廟較完整地展現了由元到清各個時期的建築風格,是研究古代建築史的重要實例。 [7] 

七曲山大廟保護措施

1996年11月20日,七曲山大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七曲山大廟旅遊信息

七曲山大廟地理位置

七曲山大廟位於四川省梓潼縣城景觀大道,距離綿陽市49公里。

七曲山大廟門票信息

成人門票:42元/位
免票政策:兒童身高1.3米以下免費;70歲以上老人持身份證或老年證免費;殘疾人持殘疾證免費。
優惠政策:身高1.3—1.4米之間的兒童購景區優惠票;60—69歲之間老人持身份證或老年證購景區優惠票;學生持學生證享受五折優惠。

七曲山大廟開放時間

旅遊時間8:00-18:00,景區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濕潤區,氣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冬暖春早,夏熱秋涼,日照充足。四季皆宜旅遊,尤以春秋為最佳。

七曲山大廟交通信息

城區內乘坐1路公交在終點站南山門站下車直達景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