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七星底燈魚

鎖定
七星底燈魚(學名:Benthosema pterotum)是燈籠魚科、底燈魚屬魚類。體稍延長,側扁,稍高。背、腹緣圓鈍。頭較大。吻短鈍。眼大。眼間隔較狹,小於眼徑。鼻孔每側2個,緊位於眼前方。口大,前位,稍斜。上下頜等長。犁骨、齶骨和舌上皆具絨毛狀齒。鰓蓋骨薄,前鰓蓋骨邊緣平滑。鰓蓋膜分離,不與峽部相連。具假鰓。鰓耙細密,鰓耙上具許多細刺。體和頭部均被薄圓鱗,易脱落。側線完全,位於體側中央,伸達尾鰭基部中央。背鰭中大,位於體中部稍前,起點距吻端較距尾鰭基為近。背鰭後方具一小脂鰭。臂鰭大,基部長於背鰭基部,起點位於背鰭基部末端稍前下方。胸鰭狹長,下側位,鰭端伸達背鰭基部中央下方。腹鰭較小。尾鰭分叉。全體銀灰色。頭部、體側和腹部有許多圓形發光器,尾部前發光器位置較高,臨近側線。各鰭無斑點。
七星底燈魚為東海沿岸常見中上層小型魚類。棲息水深15-150米。秋末、冬初盛產於東海,魚羣習慣在黎明前密集海洋表面。主要以浮游硅藻和甲殼類為主。分佈於大兩洋、印度洋、太平洋熱帶和亞熱帶沿岸海區。在中國分佈於南海和東海沿岸;為長江口海域常見種類。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外文名
Skinnycheek Lanternfish
別    名
七星魚
中文學名
七星底燈魚
拉丁學名
Benthosema pterotum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硬骨魚綱
亞    綱
輻鰭亞綱
燈籠魚目
亞    目
燈籠魚亞目
燈籠魚科
底燈魚屬
七星底燈魚
亞    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Alcock,1890
保護級別
(IUCN 2009年 ver 3.1)——無危(LC) [3] 

七星底燈魚形態特徵

七星底燈魚成魚

背鰭12;臀鰭17;胸鰭12;腹鰭8;尾鰭19。鰓耙8+(14-15)。體長為體高4.0-4.1倍,為頭長3.1-3.4倍。頭長為吻長5.5-5.7倍,為眼徑2.8-3.0倍。 [4] 
七星底燈魚
七星底燈魚(5張)
體稍延長,側扁,稍高。背、腹緣圓鈍。頭較大。吻短鈍。眼大。眼間隔較狹,小於眼徑。鼻孔每側2個,緊位於眼前方。口大,前位,稍斜。上下頜等長,上頜骨後端伸達前鰓蓋骨邊緣,後下部甚為擴大。上下頜齒細小,1列。犁骨、齶骨和舌上皆具絨毛狀齒。鰓蓋骨薄,前鰓蓋骨邊緣平滑。鰓蓋膜分離,不與峽部相連。具假鰓。鰓耙細密,鰓耙上具許多細刺。 [4] 
體和頭部均被薄圓鱗,易脱落。側線完全,位於體側中央,伸達尾鰭基部中央。背鰭中大,位於體中部稍前,起點距吻端較距尾鰭基為近。 [4] 
背鰭後方具一小脂鰭。臂鰭大,基部長於背鰭基部,起點位於背鰭基部末端稍前下方。胸鰭狹長,下側位,鰭端伸達背鰭基部中央下方。腹鰭較小。尾鰭分叉。 [4] 
全體銀灰色。頭部、體側和腹部有許多圓形發光器,尾部前發光器位置較高,臨近側線。各鰭無斑點。 [4] 

七星底燈魚幼魚

體長4.6毫米仔魚吻圓鈍上下頜已形成,眼大,鰭膜從顱頂開始繞過尾部和肛門後緣的腹鰭膜相連,尾鰭膜已出現放射狀絲,胸鰭圓而小,肌節“〈”形,眼具黑色素,腹囊前方、消化道中部的背側各出現1大黑色素,肌節11+17對。體長5.7毫米仔魚,背鰭膜起自胸鰭後上方,背鰭、臀鰭和尾鰭膜上都出現放射狀絲,眼後下方出現1個發光器,腹囊中部腹面及腸管末端各有1呈菊花狀黑色素,肌節為11+18對。體長10.3毫米稚魚,口裂大,各鰭條均已形成,背鰭後端鰭膜增厚,尾鰭呈淺叉形,鰓蓋上每側有2發光器,胸鰭上方和臀鰭前端體側上各有1發光器。體長12.10毫米稚魚外形已和成魚相似,脂鰭已形成,尾鰭深叉形,體上各部的發光器已全部出現。 [5] 

七星底燈魚生活習性

七星底燈魚為東海沿岸常見中上層小型魚類。棲息水深15-150米。秋末、冬初盛產於東海,魚羣習慣在黎明前密集海洋表面。七星底燈魚季節移動明顯,既有南北向,也有東西向移動趨勢,春夏季主要分佈在東海北部外海、北部近海和南部近海有少量分佈,南部外海和台灣海峽沒有漁獲,秋冬季分佈範圍較廣,但以北部近海為主,外海次之,其中秋季在南部近海和台灣海峽也有一定數量。水深分佈,春季和夏季最高漁獲量、平均資源和尾數密度出現在水深60-100米海區,其中春季在水深大於150米海域無漁獲,夏季則在水深大於100米海域無漁獲;秋季主要分佈水深小於60米;冬季則主要在水深60-150米。主要以浮游硅藻和甲殼類為主。 [5] 

七星底燈魚分佈範圍

七星底燈魚海域範圍

分佈於大兩洋、印度洋、太平洋熱帶和亞熱帶沿岸海區。在中國分佈於南海和東海沿岸;為長江口海域常見種類。 [5] 

七星底燈魚國家地區

存在:澳大利亞、孟加拉國、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日本、肯尼亞、莫桑比克、緬甸、阿曼、巴基斯坦、巴布亞新幾內亞、菲律賓、索馬里、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泰國、越南、也門。 [3] 
存在不確定:柬埔寨、馬來西亞。 [3] 
七星底燈魚分佈圖 七星底燈魚分佈圖

七星底燈魚繁殖方式

七星底燈魚魚卵、仔魚在中國東海分佈水深為20-200米,其中以40-80米較多,水温為14-24℃,鹽度為31-34‰,仔魚幾乎全年都有出現,但以7-8月數量最多,出現在北緯27°-32°、東經121°-127°。卵呈圓球形,彼此分離,浮性,卵膜有六角形龜裂紋,每個角上都有樹狀突起,卵徑1.33毫米,油球1個。 [5] 

七星底燈魚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09年 ver 3.1)——無危(LC)。 [3] 

七星底燈魚主要價值

七星底燈魚是沿海定置網捕撈的主要對象,有一些產量,但多作魚粉,經濟價值不高。 [4]  漁獲量相對較少,但其系多種魚類的餌料,在魚類食物鏈中頗為關鍵, 構成東海海洋生態系統的重要基礎環節,而過去對其研究很少,為保持海區生態平衡,應開展生物學、生態和資源數量變動等研究,為漁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提供翔實的科學基礎資料。除少量鮮銷外,多加工成魚粉、魚露和魚油等。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