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七惡

(醫學名詞)

鎖定
①基礎理論名詞。一指瘡瘍的七種險惡證候。是外科辨證預後的主要內容之一。②外科證名。
中文名
七惡
類    別
中醫基礎術語

目錄

七惡概念

指瘡瘍的七種險惡證候,同時亦作為外科證名。

七惡解讀

1、一指瘡瘍的七種險惡證候。有二説:
(1)《太平聖惠方》:“煩躁時嗽,腹痛渴甚,或泄利無度,或小便如淋,一惡也;膿血大泄,腫焮尤甚,膿血敗臭,痛不可近,二惡也;喘粗短氣,恍惚嗜睡,三惡也;目視不正,黑睛緊小,白睛青赤,瞳子上視者,四惡也;肩項不便,四肢沉重,五惡也;不能下食,服藥而嘔,食不知味,六惡也;聲嘶色脱,唇鼻青赤,面目四肢浮腫,七惡也”。臨證若出現其中四項則危重難治。二是陳實功説:一惡,神志昏憒,心煩舌幹,瘡形紫黑,言語呢喃;二惡,身體強直,目睛斜視,瘡流血水,驚悸不寧;三惡,形容消瘦,膿清臭穢,瘡處軟陷,不知疼痛;四惡,皮膚枯槁,鼻動聲嘶,痰多喘急;五惡,形容慘黑,口渴囊縮;六惡,周身浮腫,腸鳴嘔呃,大便滑泄;七惡,惡瘡倒陷,形如剝鱔,四肢冷逆,污水自流。
(2)指痘皰(天花)的七種險惡證候。一惡:煩躁悶亂,譫語恍惚;二惡:嘔吐泄瀉,不能飲食;三惡:乾枯黑陷,癢塌破爛;四惡:寒戰咬牙,聲啞色喑;五惡:頭面頂腫,鼻塞目閉;六惡:喉舌潰爛,食入則嘔,飲水則嗆;七惡:腹滿喘道,四肢逆冷。
2、外科證名。指患瘡瘍時出現的險惡證候。是判斷瘡瘍預後的方法之一,往往與五善並稱。《太平聖惠方》卷61:“煩躁時嗽、腹痛渴甚,或泄利無度,或小便如淋,一惡也;膿血大泄,腫焮尤甚,膿色販臭,痛不可近,二惡也;喘粗短氣,恍惚嗜睡,三惡也;目視不正,黑睛緊小,白睛青赤,瞳子上視者,四惡也;肩項不便,四肢沉重,五惡也;不能下食,服藥而嘔,食不知味,六惡也;聲嘶色脱,唇鼻青赤,面目四肢浮腫,七惡也。”
3、有人提出,外科惡證有七,分別是心惡、肝惡、脾惡、肺惡、腎惡、以及臟腑敗壞、氣血衰竭。七惡有二即兇。

七惡中醫應用

薛己對七惡的證治:
若大渴發熱,或泄瀉淋閉者;邪火內淫,一惡也,竹葉黃芪湯。氣血俱虛,八珍湯加黃芪、麥冬、五味、山茱萸。如不應,佐以加減八味丸煎服。膿血既泄,腫毒尤甚,膿色敗臭者,胃氣虛而火盛,二惡也,人蔘黃芪湯。如不應,用十全大補湯加麥冬、五味。目視不正,黑睛緊小,白睛青赤,瞳子上視者,肝腎陰虛而目系急,三惡也,六味丸料加炒山梔、麥冬、五味。如不應,用八珍湯加炒山梔、麥冬、五味。喘粗氣短,恍惚嗜卧者,脾肺虛火,四惡也,六君加大棗、生薑。如不應,用補中益氣湯加麥門冬、五味。心火刑金,人蔘平肺散;陰火傷肺,六味丸加五味子煎服,肩背不便,四肢沉重者,脾胃虧損,五惡也,補中益氣湯加山茱萸、山藥、五味。如不應,用十全大補湯加山茱萸、山藥、五味。不能下食,服藥而嘔,食不知味者,胃氣虛弱,六惡也,六君子湯加木香、砂仁。如不應,急加附子。聲嘶色敗,唇鼻青赤,面目四肢浮腫者,脾肺俱虛,七惡也,補中益氣湯加大棗、生薑。如不應,用六君子湯加炮姜;更不應,急加附子,或用十全大補湯加附子、炮姜。腹痛泄瀉,咳逆昏憒者,陽氣虛,寒氣內淫之惡證,急用托里温中湯,複用六君子湯加附子,或加姜、桂温補。此七惡之治法也。
[1-3] 
參考資料
  • 1.    袁鍾、圖婭等主編.《中醫辭海》: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9年
  • 2.    劉晨編著.《中醫實用名詞術語詞典》:化學工業出版社,2013年
  • 3.    ,北京中醫學院(北京中醫藥大學)主編.《中醫各家學説》: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