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七大洲

鎖定
七大洲(seven continents)指地球陸地分成的七大陸地部分,即亞洲(全稱亞細亞洲)(Asia)、歐洲(全稱歐羅巴洲)(Europe)、北美洲(全稱北亞美利加洲)(North America)、南美洲(全稱南亞美利加洲) (South America)、非洲(全稱阿非利加洲)(Africa)、大洋洲(Oceania)與南極洲(Antarctica)。
中文名
七大洲
外文名
seven continents
別    名
七大洋洲
拼    音
qī dà zhōu
數    量
7個
成    員
亞洲歐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南極洲大洋洲

七大洲名稱由來

七大洲亞洲

在世界七大洲中亞洲面積最大、人口最多,它的名字也最為古老。亞洲是“亞細亞洲”的簡稱,意思是“東方日出之地”。相傳亞細亞的名字是由古代腓尼基人所起。公元前2000年中期,腓尼基人在地中海東岸(今敍利亞一帶)興起,建立起強大的腓尼基王國。他們具有精湛的航海技術,活躍於整個地中海,甚至能穿越直布羅陀海峽駛入茫茫的大洋中。他們發展了自己的文化,創造了腓尼基字母,為世界許多民族的文字發展做出了貢獻。頻繁的海上活動 ,要求腓尼基人必須確定方位。所以,他們把地中海以東的陸地一律稱之為“Asu”,英語“Asia”是由腓尼基語“Asu”演化而來,音譯為“亞細亞洲”。 到了公元4世紀初,人們便把烏拉爾山脈等作為兩洲的界限,分界線以東南的地區稱為亞細亞洲,簡稱亞洲;以西北的地區則稱為歐羅巴洲,簡稱歐洲。

七大洲歐洲

歐洲的全稱是“歐羅巴洲”,意譯則為“西方日落之地”。關於其名的由來,有一些傳説。在希臘神話中,德米特(Demeter)是專管農事活動的女神,她保佑人間五穀豐登、人畜兩旺。在有關這位女神的畫像中,人們總是把她畫成坐在公牛背上。這位女神的另一個名字叫歐羅巴,人們出於對女神的敬意,就把歐羅巴作為大洲的名字。此外,還有一個廣泛流傳的傳説:“萬神之王”宙斯看中了腓尼基國王的漂亮女兒歐羅巴,想娶她作為妻子,但又怕她不同意。一天,歐羅巴在一羣姑娘的陪伴下在大海邊遊玩。宙斯認為機會難得,連忙變成一匹雄健、温順的公牛,混入腓尼基國王的牛羣中。變成公牛的宙斯來到歐羅巴的身邊蹲下來, 脈脈含情地望着她。歐羅巴看到這匹可愛的公牛伏在自己身邊,便身不由主地跨上牛背。宙 斯一看歐羅巴中計,馬上起立前行,躲開了人羣,然後騰空而起,接着又跳入海中破浪前進,帶歐羅巴來到遠方的一塊陸地共同生活。這塊陸地以後也就以這位美麗的公主的名字命名,叫做歐羅巴了。

七大洲美洲

北美洲南美洲合稱美洲,美洲是“亞美利加洲”的簡稱。 美洲的得名,普遍的説法是為紀念意大利佛羅倫薩的一位名叫亞美利哥·維斯普奇的著名航海家。儘管哥倫布早在1492年就已發現了美洲,然而他卻始終認為這塊大陸是亞洲的一部分。7年之後的1499年,亞美利哥隨同葡萄牙人奧赫達率領的船從海上駛往印度,他們沿着哥倫布所走過的航路向前航行,克服重重困難終於到達美洲大陸。亞美利哥經過對南美洲東北部沿岸詳細考察,確信這塊大陸是世界上另一個大洲,並編制了最新地圖。1507年,他的《海上旅行故事集》一書問世,引起了全世界的轟動。在這本書中,引人入勝的敍述了發現新大陸的經過,並對大陸進行了繪聲繪色的描述和渲染。亞美利哥向世界宣佈了新大陸的概念,一下子沖垮了中世紀西方地理學的絕對權威普多列米制定的地球結構體系。於是,法國幾個學者便修改和補充了普多列米的名著《宇宙學》,並以亞美利哥的名字為新大陸命名,以紀念他對人類認識世界所作的傑出貢獻。新《宇宙學》一書出版後,根據書中的材料,在地圖上也加上了新大陸——亞美利哥洲。後來,仿照其他大洲的名稱詞尾形式,“亞美利哥” 又改成“亞美利加”。起初,這一名字僅指南美洲,到1541年麥卡托的地圖上,北美洲也算美洲的一部分了。
[拉丁美洲名稱的由來:拉丁美洲是美國以南,包括墨西哥中美洲西印度羣島和南美洲地區的通稱。從15世紀末,這個地區的絕大部分國家先後淪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大批移民蜂擁而入。19世紀以後,這些國家才陸續獲得獨立。由於殖民統治長達300年之久,因此它們深受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社會制度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化傳統的影響,而且當地的印第安語逐漸被屬於拉丁語系的西班牙語葡萄牙語所取代,這兩種語言成為該地區許多國家的國語,所以人們便把這個地區稱為“拉丁美洲”。](注:美洲約有三種分類方法:①北美洲-南美洲②北美地區-拉丁美洲③北美地區-中美洲-南美洲)

七大洲非洲

非洲是“阿非利加洲”的簡稱。 對於阿非利加一詞的由來。流傳着不少有趣的傳説,一種傳説是,古時也門有位名叫Africus的酋長,於公元前2000年侵入北非,在那裏建立了一座名叫Afrikyah的城市,後來人們便 把這大片地方叫做阿非利加。另一種傳説是,“阿非利加”是居住在北非的柏柏爾人崇信的一位女神的名字。這位女神是位守護神,據説早在公元前1世紀,柏柏爾人曾在一座廟裏發現了這位女神的塑像,她是個身披象皮的年輕女子。此後,人們便以女神的名字“阿非利加”作為非洲大陸的名稱。還有一種傳説,侵入迦太基地區(今突尼斯)的羅馬征服者西皮翁的別名叫“西皮翁·阿非利幹”,為了紀念這位征服者,羅馬統治者就把這片地區叫做“阿非利幹”。以後,羅馬人又不斷擴張,建立了新阿非利加省。當時,這個名稱只限於非洲大陸的北部地區。到了公元2世紀,羅馬帝國的疆域擴大到從直布羅陀海峽到埃及的整個東北部的廣大地區,人們把居住在這裏的羅馬人或是本地人統統叫做阿非利幹(Africain),意即阿非利加人,這片地方也被叫做阿非利加。之後,該名稱又泛指非洲大陸。

七大洲大洋洲

大洋洲,意即“大洋中的陸地”。一般指太平洋的多數島嶼,狹義上指澳大利亞新西蘭、太平洋東部的波利尼西亞羣島、中部的密克羅尼西亞羣島和西部的美拉尼西亞羣島。 過去 ,大洋洲也曾被稱為“澳大利亞洲”,簡稱澳洲,因為澳大利亞的面積佔了大洋洲陸地面積的85% 。而大洋洲的名稱最早出現於1812年前後,由丹麥地理學家馬爾特布龍命名。

七大洲南極洲

七大洲地圖
七大洲地圖(6張)
南極洲,因該大陸處在地球的最南端南極點的周圍,由此而得名。其英文名為Antarctica,源出希臘文anti(相反)加上Arctic(北極),意為北極的對面,即南極。 南極洲在1738~1739年由法國人布維發現,他航海時發現了南極大陸附近的一個島(今布維島)。英國人庫克曾於1772~1775年到達過南極大陸周圍許多島嶼。但是,一般認為南極大陸是19世紀被發現的。據説,美國人於1820年首次看見南極大陸。
按照面積巧記:“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
(即: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

七大洲各洲人口土地面積

七大洲各洲人口土地面積
七大洲
土地面積
人口
亞洲
面積4400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9.4%,是世界第一大洲。共有48個國家和地區
人口41.643億,約佔世界總人口的60%,居世界第一位。
非洲
面積約3000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0.2%,是世界第二大洲。共有56個國家和地區。
人口10.325億,佔世界總人口的12.3%,居世界第二位。
北美洲
面積約2400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16.2%,是世界第三大洲。共有37個國家和地區。
人口5.287億,約佔世界總人口的8.1%,居世界第四位。
南美洲
面積約1800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12%,是世界第四大洲。共有13個國家和地區。
人口3.02億,約佔世界總人口的5.6%,居世界第五位。
南極洲
面積1400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9.4%,是世界第五大洲。
南極洲僅有一些來自其它大陸的科學考察人員和捕鯨隊,無定居居民。
歐洲
面積約1000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6.8%,僅大於大洋洲,是世界第六大洲。共有37個國家和地區。
人口7.4億,約佔世界總人口的10.4%,居世界第三位。
大洋洲
面積約900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6%,是世界上面積最小的一個洲。共有24個國家和地區。
人口2900萬,約佔世界總人口的0.5%,是除南極洲外,人口最少的大洲
七大洲

七大洲亞洲情況

七大洲
七大洲(3張)
亞洲的全名為亞細亞洲(Asia),佔全球陸地面積的三分之一。

七大洲地理分區

地理分區
地區
包含國家及範圍
南亞
西伯利亞地區(即俄羅斯的亞洲部分)

七大洲西方的理解

歐美國家通常將小亞細亞地中海東岸及外高加索等地稱為近東(Near East);將西亞東南部等地稱為中東(Middle East);將東亞東南亞及北亞等地稱為遠東(Far East)。

七大洲大洋洲情況

七大洲定義

大洋洲的範圍有狹義和廣義兩種説法,狹義僅指太平洋三大島羣,即波利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美拉尼西亞三大島羣。廣義的除三大島羣外,還包括澳大利亞、新西蘭和新幾內亞島,共約1萬多個島嶼。陸地總面積約897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6%,是世界上面積最小的一個洲。大洋洲又稱為澳洲。澳洲是澳大利亞洲的簡稱。“澳大利亞”一詞來源於西班牙文,意思是“南方的陸地”。人們在南半球發現這塊大陸時,以為這是一塊一直通到南極洲的陸地,便取名“澳大利亞”。後來才知道,澳大利亞和南極洲之間還隔着遼闊的海洋。

七大洲人口

七大洲 七大洲
居民:居民約佔世界總人口的0. 5%。除南極洲外,是世界上人口最少的一個洲。城市人口佔總人口的60%以上,是各洲中城市人口比重最大的一洲。70%以上的居民是歐洲移民的後裔;當地居民約佔總人口的20%,主要是美拉尼西亞人密克羅尼西亞人巴布亞人波利尼西亞人印度人約佔總人口的1%;此外還有混血種人華裔華僑以及日本人等。絕大部分居民信基督教,少數信天主教,印度人多信印度教。絕大部分居民通用英語,太平洋三大島羣上的當地居民,分別用美拉尼西亞語、密克羅尼西亞語和波利尼西亞語。

七大洲環境

自然環境:大陸海岸線長約19000千米。島嶼面積約為133萬平方千米,其中新幾內亞島為最大,是世界第二大島。地形分為大陸和島嶼兩部分:澳大利亞大陸西部為高原,海拔200-500米,也有一些海拔1000-1200米的橫斷山脈,大部分為沙漠和半沙漠;大陸中部為平原,海拔在200米以下,北艾爾湖湖面在海平面以下16米,為大洋洲的最低點;大陸東部為山地,一般海拔800-1000米,東坡較陡,西坡緩斜。新幾內亞島、新西蘭的北島南島大陸島,島上多高山,平原狹小,山脈多在海拔2000米以上。新幾內亞島最高點查亞峯,海拔5030米,是大洋洲的最高點。澳大利亞東部和北部沿海島嶼是太平洋西岸火山帶的組成部分。大洋洲有活火山60多座(不包括海底火山)。夏威夷島上有幾座獨特而世界聞名的火山,其中冒納羅亞火山海拔4170米,是大洋洲中最高的活火山。多火山的這一地帶也是世界上地震頻繁和多強烈地震的地帶。外流區域約佔大洋洲總面積的48%。墨累河是外流區域中最長和流域面積最大的河流。內流區域(包括無流區)約佔大洋洲總面積的52%,均分佈在澳大利亞中部及西部地區,主要的內流河都注入北艾爾湖。大洋洲的瀑布和湖泊均較少,最大的湖泊北艾爾湖,面積約8200平方千米;最深的湖泊是新西蘭南島西南端的蒂阿瑙湖,深達276米。
大洋洲大部分處在南、北迴歸線之間,絕大部分地區屬熱帶和亞熱帶,除澳大利亞的內陸地區屬大陸性氣候外,其餘地區屬海洋性氣候。澳大利亞昆士蘭州克朗克里極端最高氣温攝氏53度,為大洋洲最熱的地點。澳大利亞中部和西部沙漠地區氣候乾旱,年平均降水量不足250毫米,是大洋洲降水最少的地區。夏威夷的考愛島東北部年平均降水量高達12000多毫米,是世界上降水量最多的地區之一。新幾內亞島北部及美拉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波利尼西亞三大島羣屬全年多雨的熱帶降水區,迎風坡平均降水量多在2000毫米以上,美拉尼西亞北部、新幾內亞島北部及馬紹爾羣島南部年平均降水量可達3000-5000毫米,背風坡僅1000毫米左右;澳大利亞北部和新幾內亞島東南沿海屬暖季降水區,年平均降水量750-2000毫米,暖季降水量約佔全年降水量的50-80%;澳大利亞東南部及新西蘭屬各月降水較均勻但以冬季稍多的温帶降水區,年平均降水量大多在500-1000毫米;澳大利亞南部和西南沿海屬地中海式冬季降水區,冬季降水量約佔全年降水量的40-60%。澳大利亞東部和新西蘭1-4月受颱風影響,波利尼西亞的中部和密克羅尼西亞的加羅林羣島附近是颱風的源地,在澳大利亞東南部,冬季受極地吹來的“南寒風”的影響,氣温降低至攝氏10度以下。

七大洲資源與經濟

自然資源除澳大利亞外,主要礦物是鎳、鋁土礦、金、鉻、磷酸鹽、鐵、銀、鉛、鋅、煤、石油、天然氣、鈾、鈦等,鎳儲量約4600萬噸,居各洲首位。各島上的鳥糞也很豐富。大洋洲的森林面積約7600萬公頃,佔其總面積的9%。佔世界森林面積的2%。
經濟:經濟以農礦業為主,盛產供出口的椰子、甘蔗、菠蘿天然橡膠等。主要糧食作物有小麥、薯類、玉米、稻子等,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糧食生產,不能自給。畜牧業發達,以養羊為主。綿羊頭數佔世界綿羊總頭數的20%左右,羊毛產量佔世界羊毛總產量的40%左右。工業以採礦、農畜產品加工為主。重工業較發達的有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新喀里多尼亞鎳產量居世界第二位,斐濟的金和瑙魯的磷酸鹽開採較發達。

七大洲地理區域

地理區域:分為澳大利亞、新西蘭、新幾內亞、美拉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波利尼西亞
澳大利亞:以動植物的珍異聞名,是藍桉、大葉檸檬桉檀香南洋杉木麻黃蠟菊等載培植物的原產地。
新西蘭:是新西蘭麻及考力代綿羊的原產地。
新幾內亞:面積約81萬多平方千米,其中新幾內亞(亦稱伊裏安島或巴布亞島)的面積為78. 5萬平方千米。居民多美拉尼西亞人和巴布亞人。東部居民講美拉尼西亞語和皮欽語,西部居民通用馬來語。約一半居民信基督教。毛克山脈馬勒山脈橫貫全島,海拔達4000米以上。南部的裏古-弗萊平原為該島最大的平原,沿海多沼澤和紅樹林。東南部沿海地區屬熱帶草原氣候,海拔1 000米以上地區屬山地氣候,其餘地區屬熱帶雨林氣候。高山地區終年積雪。北半部年平均降水量在3000毫米以上,南部1000-2000多毫米。1-4月受熱帶颶風影響。礦物以金、石油較重要。主要產椰子、可可、咖啡、天然橡膠等。
美拉尼西亞:意為“黑人羣島”。位於西太平洋,赤道同南迴歸線之間。陸地總面積約155000平方千米。居民主要是美拉尼西亞人。當地居民通用美拉尼西亞語,英語為官方語言。主要有俾斯麥羣島所羅門羣島聖克魯斯羣島、新赫布里底羣島、新喀里多尼亞島斐濟羣島
密克羅尼西亞:意為“小島羣島”。位於中太平洋,絕大部分位於赤道以北。陸地總面積2584平方千米。居民主要是密克羅尼西亞人。主要有馬里亞納羣島、加羅林羣島、馬紹爾羣島、瑙魯島、吉爾伯特羣島等。羣島分列為兩弧,中隔馬裏亞納海溝。羣島以珊瑚礁為主,有許多大環礁和礁湖,也有火山島。屬熱帶雨林氣候,高温多雨。加羅林羣島附近是颱風源地之一。主產香蕉、甘蔗、椰子和磷酸鹽等。
(1)瑙魯共和國位於太平洋中西部。面積22平方千米。居民多瑙魯人。瑙魯為一珊瑚島,屬熱帶雨林氣候。瑙魯行政管理中心為亞倫
(2)基裏巴斯共和國位於瑙魯東部,面積684平方千米。產椰幹、磷酸鹽、水果、魚翅等。首都塔拉瓦。1980年6月25日同我國建交。
(3)密克羅尼西亞聯邦由600多個島嶼組成,面積722平方千米。首都科洛尼亞。1989年9月11日同我國建交。
(4)馬紹爾羣島共和國面積181平方千米。首都馬朱羅。1990年11月16日與我國建交。
(5)帕勞共和國面積488平方千米。首都科羅爾
波利尼西亞:意為“多島羣島”。位於太平洋中部。陸地總面積約20000平方千米。居民主要是波利尼西亞人,主要有夏威夷羣島中途島威克島圖瓦盧羣島、湯加羣島社會羣島土布艾羣島土阿莫土羣島馬克薩斯羣島紐埃島、薩摩亞羣島托克勞羣島庫克羣島萊恩羣島菲尼克斯羣島約翰斯頓島瓦利斯羣島、富圖納羣島、皮特凱恩羣島等。由火山島和珊瑚礁組成。赤道附近各島屬熱帶草原氣候,其它各島屬熱帶雨林氣候。波利尼西亞中部是颱風源地之一。礦物有磷酸鹽、鎳、鉻等。沿海產珍珠。盛產並出口椰幹,還產可可、甘蔗、天然橡膠等。
(1)湯加王國位於波利尼西亞的西南部。由約170個島嶼組成。面積697平方千米。1970年6月4日宣佈獨立。經濟以農業為主,主產並出口椰乾和香蕉。首都努庫阿洛法
(2)法屬波利尼西亞,位於太平洋中南部,主要包括社會羣島、土布艾羣島、土阿莫土羣島、馬克薩斯羣島、甘比爾羣島、刀羅蒂裏羣島(巴斯羣島)和拉帕島等。陸地面積4000平方千米。首府帕皮提
(3)紐埃(新),位於南太平洋中部。陸地面積2 58平方千米。首府阿洛菲
(4)薩摩亞羣島,位於斐濟東北,為南太平洋海、空交通的樞紐。主要由烏波盧島薩瓦伊島土土伊拉島等13 個島嶼和珊瑚礁組成,陸地總面積3144平方千米。羣島分東、西兩部分,西薩摩亞已經獨立,東薩摩亞仍為美國佔領。東薩摩亞陸地面積197平方千米,產並出口椰幹、香蕉、水果、魚罐頭,首府帕果帕果
(5)托克勞羣島(新),又稱尤寧羣島,位於薩摩亞羣島以北。陸地面積12平方千米,人口2000。主產椰子、可可、香蕉。
(6)圖瓦盧,位於薩摩亞羣島西北。陸地總面積為26平方千米,主要為波利尼西亞人,1978年10月1日獨立。居民多從事椰子種植和捕魚。首都富納富提
(7)庫克羣島(新),位於薩摩亞羣島東面,分南、北兩部分。陸地總面積240平方千米。盛產並出口柑橘、椰幹、蕃茄及珍珠貝,還產香蕉、咖啡、木薯、菠蘿等。首府阿瓦魯阿
(8)瓦利斯羣島和富圖納羣島(法),位斐濟薩摩亞羣島間。陸地總面積153 平方千米 。產椰子、薯類、芋頭、香蕉。首府馬塔烏圖
(9)皮特凱恩羣島(英),位於土阿莫土羣島東南面。面積5. 2平方千米 。主產水果、魚類,首府亞當斯敦。

七大洲非洲情況

非洲全稱阿非利加洲 Africa,赤道橫穿大陸。面積約3020萬平方公里,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0%,是世界第二大洲。總人口約為十億(2009年)。
非洲現有54個獨立國西撒哈拉地位未定。留尼汪為法國的“海外省”。聖海倫娜為英國的“直屬殖民地”。
①北非:埃及、利比亞突尼斯阿爾及利亞摩洛哥
非洲被稱為熱帶大陸,大部分地區氣候高温、少雨、乾燥。少數地區,如地中海沿岸、高原地區等,氣候涼爽,四季如春。

七大洲環境與地理資源

非洲海岸線平直(其海岸線不及歐洲的海岸線長),半島及海灣極少。
地勢較為平坦,為高原大陸。埃塞俄比亞高原被稱為“非洲屋脊”,海拔在1000米以上。乞力馬扎羅山是非洲最高峯,海拔5895米,被稱為“赤道雪山”。
非洲有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橫盤整個非洲大陸北部,面積920萬平方公里,佔非洲總面積的三分之一。西南部還有納米比亞沙漠和卡拉哈力沙漠。
東非大裂谷是世界最長的裂谷,東支南起希雷河河口,向北越過紅海至死海北部,全長約6400公里。河流多峽谷、急流和瀑布,水力資源豐富,但不利於航行。
主要河流:注入大西洋的有尼羅河剛果河尼日爾河塞內加爾河沃爾特河等;注入印度洋的有贊比西河、林波波河朱巴河等。非洲的湖泊多集中於東非高原,大湖又是大裂谷的一部分:馬拉維湖坦噶尼喀湖基伍湖愛德華湖、區伯特湖、維多利亞湖圖爾卡納湖等。維多利亞湖是非洲最大的湖泊,也是世界第二大淡水湖。坦噶尼喀湖是世界第二深湖。此外,位於埃塞俄比亞高原上的塔納湖海拔1830米,是非洲海拔最高的湖。乍得湖則是內陸盆地的最大湖泊。
非洲的自然資源十分豐富,石油、天然氣、鐵、錳、鉻、鈷、鎳、釩、銅、鋁、鋅、錫、鈾和磷酸鹽都有可觀的儲量,黃金和鑽石更是久負盛名。
非洲的植物達40000種以上,有不少是稀有或特有的。非洲的森林面積佔總面積的21%,紅木黑檀木花梨木、柯巴木、烏木、樟木、栲木、胡桃木黃漆木、栓枝櫟等貴重木材應有盡有,而且儲量豐富。非洲草原遼闊,佔總面積的27%,畜牧潛力巨大。非洲的漁業資源也是十分豐富的。有許多地區已被開闢為動物保衞區。

七大洲經濟與文明

非洲經濟還相對落後,是世界經濟發展水平最低的大洲。農業是非洲經濟的支柱,工業基礎薄弱,管理和技術落後。交通運輸也處於落後狀態。
非洲是人類發源地之一,曾有不少輝煌的古代文明。近代開始,非洲國家一個個被歐洲殖民者征服;大多數國家都是1960年之後獨立的。
非洲大部分民族處於部族狀態,部族數量極多,部分相互間矛盾根源很深,時常引起流血衝突爆發戰爭。

七大洲歐洲情況

歐洲是歐羅巴洲(Europe)的簡稱,位於東半球亞歐大陸的西面。面積1016萬平方公里,是世界第六大洲。人口超過7億,是人口最密集的大洲。

七大洲國家

歐洲有44個獨立國家,另有多處屬地。
②歐洲東部:白俄羅斯、保加利亞、捷克、匈牙利、波蘭、摩爾多瓦、羅馬尼亞、俄羅斯、斯洛伐克、烏克蘭

七大洲地理與環境

歐洲多半島、多島嶼和多海灣,海岸線長達3.8萬公里,是世界海岸線最曲折的一個洲。
歐洲地形以平原為主,次為海拔200米以上的高原、丘陵和山地。歐洲平原西起大西洋,東至烏拉爾山脈(Ural Mountains,歐亞分界之一),北臨北冰洋,南至地中海,橫貫歐洲大陸,綿延數千裏。
阿爾卑斯山脈(Alps)橫亙南部,是歐洲最大的山脈。東南部有高加索山脈(Caucasus),其主峯厄爾布魯士山海拔5642米,是歐洲最高峯。
歐洲河流網稠密。主要河流有伏爾加河(世界上最大的內流河)、多瑙河(世界上流經國家最多的河流)、烏拉爾河(Ural River,亞歐分界之一)、第聶伯河頓河萊茵河羅納河泰晤士河等。湖泊眾多,多小湖羣。
歐洲大部分地區的氣候濕潤,自然資源豐富。
歐洲氣候特徵形成的元素是,緯度位置:大部分地區位於北緯35度至60度之間,為北温帶,常年盛行西風,深受大西洋影響。
海陸分佈:西臨大西洋,大陸輪廓支離破碎,各地距海較近,使暖濕氣流影響深入內陸。
地形狀況: 中部為平原,北部和南部為山地,阿爾卑斯山呈東西走向,利於來自大西洋的暖濕氣流深入內陸。
洋流影響: 北大西洋暖流經過,在西風的吹拂下,對沿岸地區起到增温增濕的作用。

七大洲美洲情況

七大洲北美-南美

美洲包括國家:
以意大利探險家亞馬利哥·維斯普奇的名字而得名。亦稱新大陸。在西半球。位於大西洋與太平洋之間,北瀕北冰洋,南與南極洲隔德雷克海峽相望。由北美和南美兩個大陸及其附近許多島嶼組成。巴拿馬運河一般作為南北美洲的分界線;在政治地理上則把墨西哥、中美洲、西印度羣島和南美洲統稱為拉丁美洲,北美洲僅指加拿大、美國、格陵蘭島聖皮埃爾和密克隆島、百慕大羣島。面積4,200餘萬平方公里。人口6.47億(1983)。歐洲移民後代、印歐混血種人、黑白混血種人佔多數,還有黑人、日本人、華人和原居民印第安人、因紐特(愛斯基摩)人等。大陸從東向西分為三個南北縱列帶:東部是久經侵蝕的山地和高原,巴西高原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高原;西部為年輕的高峻山地,屬美洲科迪勒拉山系漢科烏馬山海拔7,010米,是全洲最高點。山脈逼近海岸,沿海平原狹窄;東西部之間是廣闊的大平原,北美中部大平原和亞馬孫平原都是世界上著名的平原。主要河流有亞馬孫河密西西比河等;北美洲還有世界最大淡水湖羣——五大湖。跨有不同的氣候帶:北美大部分屬亞寒帶温帶大陸性氣候,有面積遼闊的針葉林和大草原;中美和南美北部主要屬熱帶氣候,有廣大的熱帶雨林熱帶稀樹幹草原。南美南部則屬温帶氣候地下資源十分豐富,煤、鐵、石油,銅、鎳等有色金屬均佔世界重要地位。十五世紀末以來,西、葡、英、法等國進行探測和殖民。1776年美國宣佈獨立。十九世紀初拉丁美洲各國也相繼獨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又有許多國家獲得獨立。參見“北美洲”、“南美洲”、“拉丁美洲”。

七大洲自然資源

北美洲大部分地區已經過勘查。主要礦物是石油、天然氣、煤炭、鐵、銅、鎳、鈾、鉛、鋅等。北美洲的森林面積約佔全洲面積的30%,約佔世界森林總面積的18%。主要分佈在西部山地,盛產達格拉斯黃杉、巨型金針柏、奴特卡花柏糖槭、松、紅杉鐵杉等林木。草原面積佔全洲面積14.5%,約佔世界草原面積的11%。北美洲可開發的水力資源藴藏量約為24 800萬千瓦,佔世界水利資源藴藏量的8.9%,已開發的水利資源為5 360萬千瓦,佔世界的34.7%。
北美洲沿海漁場的面積約佔世界沿海漁場總面積的20%,西部和加拿大東部的邊緣海區為主要漁場,盛產鮭、鰈、鱈、鯖、鰻、鯡、沙丁、比目、薩門等魚類及類,在加拿大東部邊緣海區還產鯨。北部沿海有海象海豹以及北極熊等。
南美洲礦物資源尚未很好勘探,已知現代化工業中所需要的20多種最重要的礦物原料大部分都有,且儲量豐富。委內瑞拉石油儲量、巴西的鐵礦儲量居世界前列;天然氣主要分佈在委內瑞拉和阿根廷;煤主要分佈在哥倫比亞和巴西;鋁土礦主要分佈在蘇里南;銅礦的金屬儲量在1億噸以上,居各洲首位,智利銅的儲量居世界第二位,秘魯居第四位;鉍、銻、銀、硝石、鈹和硫磺儲量均居各洲前列;錫、錳、汞、鉑、鋰、鈾、釩、鋯、釷、金剛石等礦物也很豐富。
森林:森林面積約92 000萬公頃,佔全洲總面積的50%以上,約佔世界森林總面積的23%,盛產紅木、檀香木鐵樹木棉樹、巴西木、香膏木、花梨木等貴重林木。草原面積約44 000萬公頃,約佔全洲總面積的25%,佔世界草原總面積的14%多。水力資源:水力藴藏量估計為46 700萬千瓦,約佔世界水力藴藏量的16.9%;已開發的水力資源為560萬千瓦,約佔世界水力資源總開發量的3.6%。
漁業:智利北部沿海和巴西東南部沿海盛產金槍魚,秘魯沿海盛產魚,智利沿海盛產沙丁魚,鱈和鯨。此外,巴西、阿根廷沿海還盛產鱸、鯔、鯷、鯖、鱈等魚類。秘魯沿海、巴西沿海為南美洲兩大漁場。

七大洲經濟簡況

美洲的經濟發展很不平衡,除美國和加拿大是經濟發達的國家以外,其他都是發展中國家。
工業:美國和加拿大是經濟發達的國家,工業基礎雄厚、生產能力巨大、科學技術先進。農、林、牧、漁業也極為發達。北美洲其他國家除墨西哥有一些工業基礎外,多為單一經濟國家。北美洲採礦業規模較大,主要開採煤、原油、天然氣、鐵、銅、鉛、鋅、鎳、硫磺等,而錫、錳、鉻、鈷、鋁土礦、金剛石、硝石、銻、鉭、鈮以及天然橡膠等重要的戰略原料幾乎全部或大部靠進口。主要工業品產量在世界總產量中的比重為:生鐵、鋼、銅、鋅等均佔20%左右,鋁佔40%以上,汽車約佔37%。
農業:北美洲農業生產專門化、商品化和機械化程度都很高。中部平原是世界著名的農業區之一,農作物以玉米、小麥、水稻、棉花、大豆、煙草為主,其大豆、玉米和小麥產量在世界農業中佔重要地位。中美洲、西印度羣島諸國和地區主要生產甘蔗、香蕉、咖啡、可可等熱帶作物
交通:北美洲鐵路總長420 000多千米。內河通航里程約55 000多千米。公路四通八達。美國東北部是交通最發達的地區,其次是美國中部、東南部、西部沿海地區;加拿大東南部;墨西哥東部,以公路和鐵路運輸為主。古巴的糖廠鐵路專用線較發達。加拿大中部地區的夏季河運、冬季雪橇運輸也很重要。北部沿海地區以雪橇運輸為主。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南美洲經濟發展很快,經濟結構發生顯著變化。但各國經濟水平和經濟實力相距甚遠。巴西、阿根廷已建立了比較完備的國民經濟體系,兩國國內生產總值約佔全洲2/3。委內瑞拉、哥倫比亞、智利、秘魯經濟也較發達。
工礦業:工業以採礦業和製造業最為重要。採礦業是南美各國的基礎部門,大部分礦產供出口,委內瑞拉、阿根廷、厄瓜多爾、秘魯等國的石油;巴西、委內瑞拉、智利的鐵;玻利維亞的錫、銻;智利、秘魯的銅;圭亞那、蘇里南的鋁土;秘魯的鉛、鋅、銀、鉍;智利的硝石、鉬;巴西的鈮的產量或出口量在世界佔據重要地位。輕工業為南美多數國家制造業的主體,肉類加工、製糖、飲料、皮革、紡織、服裝等部門較發達。鋼鐵、汽車、化工、橡膠、電器、機械等重工業集中在巴西、阿根廷、委內瑞拉、智利、秘魯、哥倫比亞等國家。
農業:農業在南美各國經濟中具有重要意義。種植業中經濟作物佔據絕對優勢。南美洲是可可、向日葵菠蘿、馬鈴薯、木薯巴西橡膠樹、煙草、金雞納樹、玉米、番茄巴拉圭茶辣椒栽培植物的原產地。甘蔗、香蕉、咖啡分別佔世界總產量的2005%,其中巴西的咖啡和香蕉產量均居世界第一位;可可、柑橘均佔世界總產量的25%左右,其中巴西的可可產量居世界第三位;劍麻產量居各洲第二位,主要產在巴西;巴西木薯產量居世界第一位。南美洲向世界提供所需咖啡、香蕉、蔗糖的絕大部分及大量的棉花、可可、劍麻等。東南部阿根廷等國則大量出口肉類和糧食。牛、羊的總頭數在世界上佔重要地位。沿海盛產鯷魚、沙丁魚、鰻魚鱸魚金槍魚等,秘魯和智利為世界著名漁業國。南美洲大部分國家中多數人從事農業生產,但糧食生產仍不足自給,大多數國家需進口糧食。

七大洲由來

美洲包括北美洲和南美洲。美洲這個詞是亞美利加洲的簡稱。 美洲的命名,普遍的説法是為紀念意大利的一位名叫亞美利哥·維斯普奇的著名航海家。1499年。亞美利哥隨同葡萄牙人奧赫達率領的船隊從海上駛往印度,他們沿着哥倫布所走過的航路向前航行,克服重重困難終於到達美洲大陸。亞美利哥對南美洲東北部沿岸作了詳細考察,並編制了最新地圖。1507年,他的《海上旅行故事集》一書問世,引起了全世界的轟動。在這本書中,引人入勝地敍述了“發現”新大陸的經過,一下子衝跨了中世紀西方地理學的絕對權威普多列米制定的地球結構體系。於是,法國幾個學者便修改和補充了普多列米的名著《宇宙學》,並以亞美利哥的名字為新大陸命名,以表彰他對人類認識世界所做的傑出貢獻。新《宇宙學》一書出版後,根據書中的材料,在地圖上也加上了新大陸——亞美利哥洲。後來,依照其他大洲的名稱構詞形式,“亞美利哥”又改成“亞美利加”。起初,這一名字僅指南美洲,到1541年麥卡托的地圖上,北美洲也算美洲的一部分了。

七大洲南極洲情況

南極洲是我們共同保護的土地。地理座標∶90’00”S 0’00”E
面積約 1400萬平方公里。基本上沒有常住居民

七大洲地理位置

位於地球最南端,土地幾乎都在南極圈內,四周瀕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是世界上地理緯度最高的一個洲。

七大洲地貌

橫貫南極的山脈將南極大陸分為東南極洲西南極洲兩部分。東南極洲,面積較大,為一古老的地盾準平原橫貫南極山脈綿延於地盾的邊緣;西南極洲面積較小,為一褶皺帶,由山地、高原和盆地組成。東西兩部分之間有一沉陷地帶,從羅斯海一直延伸到威德爾海

七大洲居民

南極洲僅有一些來自其它大陸的科學考查人員和捕鯨隊,無定居居民。

七大洲氣候與天氣

南極洲的氣候特點是酷寒、風大和乾燥。全洲年平均氣温為-25℃,內陸高原平均氣温為-56℃左右,極端最低氣温曾達-89.2℃,為世界最冷的陸地。全洲平均風速17.8米/秒,沿岸地面風速常達45米/秒,最大風速可達75米/秒以上,是世界上風力最強和最多風的地區。絕大部分地區降水量不足250毫米,僅大陸邊緣地區可達500毫米左右。全洲年平均降水量為55毫米,大陸內部年降水量僅30毫米左右,極點附近幾乎無降水,空氣非常乾燥,有“白色荒漠”之稱. 季節與晝夜 南極洲每年分寒、暖兩季,4-10月是寒季,11-3月是暖季。在極點附近寒季為連續黑夜,這時在南極圈附近常出現光彩奪目的極光;暖季則相反,為連續白晝,太陽總是傾斜照射。

七大洲地形特徵

七大洲亞洲地形特徵

第一,高原、山地面積廣大,約佔全洲面積的3/4;
第二,地勢中部高、四周低,高原、山地集中在中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邊緣地區海拔多在200米以下;
第三,地形複雜多樣,起伏很大,既有世界最高的喜馬拉雅山脈(最高峯珠穆朗瑪峯海拔8848米),又有世界最低的窪地死海(海拔—400米)和遼闊的平原。

七大洲非洲地形特徵

非洲地形以高原為主,地面起伏不大,被稱為“高原大陸”。平均海拔600米以上,地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西北部分佈有阿特拉斯山脈,東南部有德拉肯斯山脈
非洲地形可分成三部分:
第一,高原。自北向南有埃塞俄比亞高原、東非高原、南非高原。乞力馬扎羅山(海拔5895米)位於東非高原,是非洲最高峯。非洲東部有一條縱貫南北的斷層陷落帶——東非大裂谷帶,長6000多千米,谷底有一連串狹長水深的湖泊;
第二,盆地。中部是廣大的剛果盆地,原為廣闊的內陸湖,後因地殼上升,河流下切,湖水外泄而成;
第三,沙漠。北部是撒哈拉沙漠,面積770多萬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

七大洲歐洲地形特徵

第一,歐洲地形以平原為主,平原面積約佔全洲總面積的2/3,主要平原有東歐平原中歐平原(波德平原)、西歐平原
第二,地勢起伏不大,平均海拔在300米左右,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低的洲;
第三,冰川地形廣佈,第四紀冰川對歐洲廣大地區影響顯著,東歐平原和中歐平原部分地區呈波狀起伏的地形;北歐地區的峽灣海岸和眾多的湖泊;南部阿爾卑斯山區的寬谷和尖峯等,都是冰川作用的結果;
第四,山脈主要分佈在北部和南部:北部有斯堪的納維亞山脈,南部是阿爾卑斯山脈。

七大洲北美洲地形特徵

北美洲地形明顯地分為三個南北縱列帶,即西部是高大的山系,中部為廣闊的平原,東部是低緩的高地。
西部高大的山系屬科迪勒拉山系,由海岸山脈內華達山脈落基山脈等幾列平行山脈組成,山間分佈着高原和盆地。
中部廣闊的平原分佈在西部山地和東部高地之間,北起北冰洋,南抵墨西哥灣,是一片縱貫北美大陸中部的廣闊平原,平原上有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羣——五大湖(蘇必利爾湖密歇根湖休倫湖伊利湖安大略湖)。
東部低緩的高地由阿巴拉契亞山脈拉布拉多高原構成,因久經侵蝕成為低緩的山地和高地。

七大洲南美洲地形特徵

南美洲地勢西高東低,也可分為三大地形區:西部為高大山系,東部是廣闊的沖積平原和波狀起伏的高原(呈相間交錯分佈)。
西部高大山系是科迪勒拉山系在南美的延伸部分,叫安第斯山脈。它是世界上最長的山脈,全長9000多千米,是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的一部分。
東部有三大高原:圭亞那高原巴西高原巴塔哥尼亞高原。巴西高原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高原(約500萬平方千米)。這些高原由於久經侵蝕,起伏和緩。
東部有三大平原:自北向南有奧裏諾科平原、亞馬孫平原、拉普拉塔平原。亞馬孫平原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沖積平原,面積約560萬平方千米,地勢低平,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熱帶雨林區。

七大洲大洋洲地形特徵

澳大利亞大陸也可分為三個地形區:
第一,東部山地。大分水嶺縱貫南北,海拔約800~1000米,東坡較陡,西坡平緩;
第二,西部高原。是一片低矮廣闊的高原。面積約佔全國面積1/2以上,沙漠和半沙漠面積很大;
第三,中部平原。海拔在200米以下,最低處是埃爾湖(-12米)。地面河流很少,但地下水豐富,形成世界著名的大自流井盆地。

七大洲南極洲地形特徵

第一,南極洲是世界上最高的洲,平均海拔2350米;
第二,地表大部分覆蓋着很厚的冰層,冰層平均厚度有2000多米;
第三,冰層下面有各種不同地形,在羅斯海與威德爾海之間有一條低地,把大陸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是高原,西部分佈着一系列褶皺山脈。

七大洲總結

1. 地勢和地形特徵 [1] 
地勢:地面高低起伏的總趨勢。例如,中國的地勢是西高東低。
地形特徵:地形特徵是指一個地方的地形特點,一般從海拔、
地面起伏、地形的種類和分佈等方面來説明。
2. 七大洲的地形特徵
歐洲:地勢低平,地形以平原為主,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一洲。
非洲:地形以高原為主,起伏較小。稱為“高原大陸”。
南極洲:覆蓋着很厚的冰雪,平均海拔超過了200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一洲。
南北美洲:地形由山地,高原和平原三大地形區組成。西部是高大的山地,中部有廣闊的平原,東部是高原。
大洋洲:大洋洲的地形也是由三大地形區組成,西部是廣闊的高原,中部是平原,東部是山地
亞洲:亞洲的地形比較複雜,主要特點是中部高,四周低。中部高原、山地面積廣大,約佔全洲面積的四分之三。平原分佈在大陸的周圍地區。
1. 大陸架:大陸架是大陸向海洋延伸的部分,大陸架上的海區靠近大陸,深度一般不超過200米。
大陸坡:大陸架外緣有一個巨大的陡坡,叫大陸坡,水深從幾百米陡增到幾千米。
2. 大陸坡以外是大洋底部,靠近大陸坡的海底往往分佈着很深的海溝,洋底大部分區域是廣闊的洋盆,大洋中央有綿延很長的海嶺

七大洲各洲劃分

各洲劃分
洲與洲
分界線
亞洲與歐洲的分界
亞洲與非洲的分界
蘇伊士運河(溝通紅海和地中海)-紅海-曼德海峽
亞洲與北美洲的分界
白令海峽
亞洲與大洋洲的分界
帝汶海-阿拉弗拉海
歐洲與非洲的分界
歐洲與北美洲的分界
北美洲與南美洲的分界
巴拿馬運河
南美洲與南極洲的分界
德雷克海峽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