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七古

鎖定
七古是古代中國詩歌體裁的一種。每篇句數不拘,每句七字。七言古體詩的簡稱。從文學風貌論,七古的典型風格是端正渾厚、莊重典雅,《文章辨體序説》認為“七言古詩貴乎句語渾雄,格調蒼古”。
中文名
七古
全    稱
七言古體詩
地    區
中國
出    處
《花月痕》

七古出處

《花月痕》第三七回:“ 荷生 轎中,口占七古。” 林紓 《書黃生札記後》:“至於 昌黎 作銘時,胸中不作七古之想,此語實深知 昌黎 者。唯其不作七古之想,故力求其蹇澀,正以斂避七古。”

七古古風

七古 七古
但並非説七古就是純七言的古詩,事實上,雜古也歸為七古,如陳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全篇無一句七言,但卻歸入七古。
古風分為五古、七古,這只是大致的分法。其實除了五言、七言之處,還有所謂雜言。雜言指的是長短句雜在一起,主要是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其中偶然也有四字句、六字句、以及七字以上的句子。雜言詩一般不另立一類,而只歸入七古。甚至篇中完全沒有七字句,只要是長短句,也就歸入七古。這是習慣上的分類法,是沒有什麼理論根據的。簡單的説,七、五是以詩每句的字數而言的。律詩的限制比較嚴格,而古體詩的限制比較松。

七古古體詩

古體詩類分五言古詩、七言古詩雜言古詩三個欄目。專門列出古體詩組,意與律詩近體詩)進行區分。古體詩不依律詩的平仄、粘、對、韻式等規定,句數也無定數。
五言就是五個字一句,七言就是七個字一句。五言古詩簡稱五古,七言古詩簡稱七古;五言律詩簡稱五律,七言律詩簡稱七律;五言絕句簡稱五絕,七言絕句簡稱七絕。
雜言古詩指每句字數不為五、七言(如四言、六言等)的古體詩。雜言古詩除包括每句字數一致的古體詩外,還包含句中字數不一致的古體詩。
古體詩與“近體”相對而言的詩體。近體詩形成以前,除楚辭體外的各種詩歌體裁,也稱古詩、古風。古體詩格律比較自由,不拘對仗、平仄。押韻寬,除七言的柏梁體句句押韻外,一般都是隔句押韻,韻腳可平可仄,亦可換韻。篇幅長短不限。
句子可以整齊劃一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體,也可雜用長短句,隨意變化,為雜言體。五言和七言古體詩作較多,簡稱“五古”、“七古”。雜言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為三、四、五、七言相雜,而以七言為主,故習慣上歸入七古一類。漢魏以來樂府詩原是配合音樂的,有歌、行、曲、辭等。
唐人摹仿前代樂府而作,有沿用樂府古題的如李白《蜀道難》,有即事名篇另立新題的如杜甫“三吏”、“三別”、白居易新樂府》都已不合樂,實屬古體詩範圍。另外,唐以前即有以四句為單位的絕句,或稱“古絕句”,唐時也有作者,與講究平仄的近體絕句不同,也屬古體詩一種。

七古與近體詩關係

古體詩在發展過程中與近體詩有交互關係。南北朝後期有一部分詩作開始講求聲律、對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是古體到近體間的過渡形式,或稱“新體詩”。
唐代一部分古詩有律化傾向,如王勃《滕王閣》為古體詩,但它平仄合律,全篇八句,在聲律上近似分押仄、平兩韻的兩首七言絕句。唐代律詩格律定型之後,詩人們的古體作品中更常溶入近體句式。如王維李頎王昌齡孟浩然等人的五古頗有律句、律聯。歌行體白居易《長恨歌》、《琵琶行》等名篇中,也有不少句子是入律的。
而有的詩作者則有意識與近體相區別,多用拗句,間或散文化,李白、杜甫、韓愈等均有所創造。後來明、清學者自覺注意到古詩溶入律句和用拗句避律的現象。
清代王士禛更認為古詩有平仄,於是趙執信翁方綱等人專門研究古詩聲調。他們的研究,對於詩歌創作時自覺區別古體、近體聲律不無貢獻,但由於忽視古詩實以自然音節為主,因此頗有牽強,以至被譏為“不見以為秘訣,見之則無用”。

七古詩作選登

七古燕歌行

三國-魏:曹丕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羣燕辭歸雁南翔,念君客遊多思腸。
慊慊思歸戀故鄉,君何淹留寄他方?
賤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 不覺淚下沾衣裳。
援琴鳴弦發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長。
明月皎皎照我牀,星漢西流夜未央。
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 [1] 

七古搗衣篇

唐·劉希夷
秋天瑟瑟夜漫漫,夜白風清玉露漙。燕山遊子衣裳薄,
秦地佳人閨閣寒。欲向樓中縈楚練,還來機上裂齊紈。
攬紅袖兮愁徙倚,盼青砧兮悵盤桓。盤桓徙倚夜已久,
螢火雙飛入簾牖。西北風來吹細腰,東南月上浮纖手。
此時秋月可憐明,此時秋風別有情。君看月下參差影,
為聽莎間斷續聲。絳河轉兮青雲曉,飛鳥鳴兮行人少。
攢眉緝縷思紛紛,對影穿針魂悄悄。聞道還家未有期,
誰憐登隴不勝悲。夢見形容亦舊日,為許裁縫改昔時。
緘書遠寄交河曲,須及明年春草綠。莫言衣上有斑斑,
只為思君淚相續。

七古長安古意

唐·盧照鄰
長安大道連狹斜,青牛白馬七香車。玉輦縱橫過主第,金鞭絡繹向侯家。
龍銜寶蓋承朝日,鳳吐流蘇帶晚霞。百丈遊絲爭繞樹,一羣嬌鳥共啼花。
啼花戲蝶千門側,碧樹銀台萬種色。複道交窗作合歡,雙闕連甍垂鳳翼。
梁家畫閣中天起,漢帝金莖雲外直。樓前相望不相知,陌上相逢詎相識。
借問吹簫向紫煙,曾經學舞度芳年。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
比目鴛鴦真可羨,雙去雙來君不見。生憎帳額繡孤鸞,好取門簾帖雙燕。
雙燕雙飛繞畫梁,羅緯翠被鬱金香。片片行雲著蟬鬢,纖纖初月上鴉黃
鴉黃粉白車中出,含嬌含態情非一。妖童寶馬鐵連錢,娼婦盤龍金屈膝。
御史府中烏夜啼,廷尉門前雀欲棲。隱隱朱城臨玉道,遙遙翠幰沒金堤。
挾彈飛鷹杜陵北,探丸借客渭橋西。俱邀俠客芙蓉劍,共宿娼家桃李蹊
娼家日暮紫羅裙,清歌一囀口氛氲。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騎似雲。
南陌北堂連北里,五劇三條控三市。弱柳青槐拂地垂,佳氣紅塵暗天起。
漢代金吾千騎來,翡翠屠蘇鸚鵡杯。羅襦寶帶為君解,燕歌趙舞為君開。
別有豪華稱將相,轉日回天不相讓。意氣由來排灌夫,專權判不容蕭相。
專權意氣本豪雄,青虯紫燕坐春風。自言歌舞長千載,自謂驕奢凌五公。
節物風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須臾改。昔時金階白玉堂,即今唯見青松在。
寂寂寥寥揚子居,年年歲歲一牀書。獨有南山桂花發,飛來飛去襲人裾。

七古將進酒

唐·李白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君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側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願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
與爾同銷萬古愁。

七古韓碑

唐·李商隱
元和天子神武姿,彼何人哉軒與羲。誓將上雪列聖恥,坐法宮中朝四夷。
淮西有賊五十載,封狼生貙貙生羆。不據山河據平地,長戈利矛日可麾。
帝得聖相相曰度,賊斫不死神扶持。腰懸相印作都統,陰風慘澹天王旗。
愬武古通作牙爪,儀曹外郎載筆隨。行軍司馬智且勇,十四萬眾猶虎貔
入蔡縛賊獻太廟,功無與讓恩不訾。帝曰汝度功第一,汝從事愈宜為辭。
拜稽首蹈且舞,金石刻畫臣能為。古者世稱大手筆,此事不繫於職司
當仁自古有不讓,言訖屢頷天子頤。公退齋戒坐小閣,濡染大筆何淋漓。
點竄《堯典》《舜典》字,塗改《清廟》《生民》詩。文成破體書在紙,清晨再拜鋪丹墀。
表曰臣愈昧死上,詠神聖功書之碑。碑高三丈字如鬥,負以靈鰲蟠以螭。
句奇語重喻者少,讒之天子言其私。長繩百尺拽碑倒,粗砂大石相磨治。
公之斯文若元氣,先時已入人肝脾。湯盤孔鼎有述作,今無其器存其辭。
嗚呼聖王及聖相,相與烜赫流淳熙。公之斯文不示後,曷與三五相攀追
願書萬本誦萬遍,口角流沫右手胝。傳之七十有二代,以為封禪玉檢明堂基。

七古白鷺鷥

唐·盧仝
刻成片玉白鷺鷥,欲捉纖鱗心自急。
翹足沙頭不得時,傍人不知謂閒立。

七古七古·送縱宇

毛澤東(1918年4月)
雲開衡嶽積陰止,天馬鳳凰春樹裏
年少崢嶸屈賈才,山川奇氣曾鍾此。
君行吾為發浩歌,鯤鵬擊浪從茲始。
洞庭湘水漲連天,艟艨鉅艦直東指。
無端散出一天愁,幸被東風吹萬里。
丈夫何事足縈懷,要將宇宙看稊米。
滄海橫流安足慮,世事紛紜從君理。
管卻自家身與心,胸中日月常新美。
名世於今五百年,諸公碌碌皆餘子
平浪宮前友誼多,崇明對馬衣帶水。
東瀛濯劍有書還,我返自崖君去矣。
這首詩最早非正式地發表在一九七九年《黨史研究資料》。 [2] 
〔七古〕七言古詩。每句七個字,句數不限,偶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不像七律那樣講究平仄對仗。
〔縱宇一郎東行〕縱宇一郎,羅章龍在一九一五年同毛澤東初次通信時,就已用過的化名。一九一八年四月,羅去日本臨行前,新民學會在長沙北門外的平浪宮聚餐,為他餞行。毛澤東用“二十八畫生”的筆名寫了這首詩送行。羅到上海恰好碰上五月七日(一九一五年日本政府向袁世凱政府提出最後通牒的日子,限期要袁答覆承認日本旨在獨佔中國的“二十一條”),當時日本政府警察侮辱、毆打中國的愛國留學生,迫使他們回國。羅因此沒有去日本。羅章龍(一八九六——一九九五),湖南瀏陽人。一九二一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一九三一年被開除出黨。後歷任河南大學、西北聯合大學、湖南大學等校教授。曾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
〔天馬鳳凰〕指嶽麓山東南、湘江之西的兩座毗鄰的小山。
屈賈〕戰國時楚國屈原,漢代賈誼,皆極有才華。
〔鍾〕聚集。古人稱山川靈秀之氣所聚集,便產生人才。
艟艨(chōngméng充萌)〕通作“艨艟”,戰艦。此指輪船。
〔宇宙看稊米〕把世事看作平常。稊(tí題),草名,結實如小米。稊米,形容小。
〔世事紛紜從君理〕據羅章龍説,作者原詩如此。一九七九年羅在《回憶新民學會(由湖南到北京)》一文中第一次提供本詩時,覺得有負故人厚望,改作“世事紛紜何足理”。後來他曾表示恢復原詩句。
〔名世於今五百年〕名世,著名於世。《孟子·公孫丑下》:“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
〔諸公碌碌皆餘子〕諸公,指當時的當權人物。碌碌,平庸。《後漢書·禰衡傳》:“常稱曰:‘大兒孔文舉,小兒楊德祖餘子碌碌,莫足數也。’”餘子,其餘的人。
〔崇明對馬衣帶水〕長江口的崇明島和日本的對馬島,相隔只一衣帶寬的水。據《南史·陳後主紀》記載,隋文帝説隋和陳只隔“一衣帶水”,把長江比做一條衣帶。
東瀛(yíng營)〕東海,後也指日本。
〔我返自崖君去矣〕《莊子·山木》:“送君者皆自崖而反,君自此遠矣!”反通返。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