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丁鱥

鎖定
丁鱥屬於鯉形目鯉科雅羅魚亞科丁鱥屬, [12]  又名丁桂、須桂。 [13]  體較高,側扁,腹部圓,尾柄的高度比尾柄的長度略小;頭較短,口小,端位,口角有一對很短的須;眼中等大,位於頭側正中軸之稍上方,眼間稍隆起,頰部窄;下嚥齒1行,側扁,齒冠比較膨大,稍傾斜,中央有一溝紋,頂端略呈鈎狀;鱗細小,排列非常緊密,側線直,側線鱗;尾鰭後緣幾乎平切,或微凹;體色在水中時大多呈麥黃色,捕起後很快變灰黑色,腹部灰白,各鰭呈灰黑色。 [14] 
丁鱥原分佈於歐洲大陸各水體中,然後擴展到中亞,在西伯利亞則多分佈於鄂畢河和葉尼塞河中游,在中國僅分佈於新疆額爾齊斯河和烏倫古河流域。 [15]  丁鱥多棲息於多水草的靜水或泥底的緩流水體中,是一種底棲魚類,冬季時棲息於江河、湖泊的深水層,將身埋於泥中。幼魚在春季解凍之後,即能主動攝食,此時多以浮游動物為食,但不久即改為雜食性,既食底棲無脊椎動物,如搖蚊和其它昆蟲的幼體、軟體動物、甲殼類,而且也食水底腐敗的有機物質。腸短,其長度與體長約相等。夏季攝食強度大,冬季很少攝食,而成休眠狀態。丁鱥性成熟年齡為3-4齡,通常雄體較雌體成熟為早。產卵期為5月下旬至7月,分批產卵,懷卵量約為36-40萬粒,卵小,產出後附於水草上。 [14] 
丁鱥在2019年被列為新疆自治區二級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名錄。丁鱥具有肉味鮮美、無肌間刺、蛋白質和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生長速度快、適應範圍廣、抗病力強等優點,是一種廣温性經濟魚類,適合於中國絕大部分地區飼養。 [12] 
中文名
丁鱥
拉丁學名
Tinca tinca [11] 
別    名
金鮭魚、丁鮭魚、丁魚歲、須魚歲、金歲魚、須桂魚、丁穗魚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魚綱
鯉形目
鯉科
丁鱥屬
丁鱥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目
雅羅魚亞目
亞    科
雅羅魚亞科
亞    種
0 [3]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 1758)
保護級別
無危(IUCN標準) [4] 

丁鱥形態特徵

丁鱥-頭骨
丁鱥-頭骨(3張)
背鰭iii–8,臀鰭iii–7,胸鰭i–15-18,腹鰭i–8-9。側線鱗背鰭前鱗53-58,圍尾柄鱗52-62。下嚥齒1行,5(4)-4(5)。第一鰓弓外側鰓耙12-14。脊椎骨4-35。體長為體高的3.0-3.3倍,為頭長的3.2-4.0倍,為尾柄長的5.倍,為尾柄高的5.8-6,6倍。頭長為吻長的3.0-3.6倍,為眼徑的6.5-8.1倍,為眼間距的2.1-2.7倍,為尾柄長的1.倍,為尾柄高的1.5-2.0倍。尾柄長為尾柄高的1.0-1.2倍。 [2] 
體高而稍側扁,腹部無腹稜,尾柄寬短。頭短,稍側扁,頭長小於體高。吻鈍,吻長為眼徑2倍餘。口中大,端位,口裂稍斜,上下頜約等長,上頜骨末端伸達鼻孔前緣的下方。口角具1對短鬚,須長短於眼徑。眼較小,側上位,眼後緣至吻端的距離大於眼後頭長或相等。眼間寬而稍突,眼間距為眼徑的2.9-3.2倍。鰓蓋膜聯於峽部峽部較寬。鱗細小,排列緊密。側線較平直,約位於體側中央,向後伸達尾鰭基。 [2] 
背鰭位於腹鰭基之後的上方,無硬刺,外緣圓突,起點約與腹鰭基末端相對,至尾鰭基的距離較至吻端為近。臀鰭位於背鰭的後下方,外緣圓突,起點至腹鰭起點的距離較至尾鰭基為近。胸鰭短,末端圓,可伸達或不達腹鰭起點。腹鰭位於背鰭之前,末端圓鈍,成熟雄魚第二根鰭條粗大。尾鰭後緣微凹。 [2] 
鰓耙粗短,排列稀。下嚥骨寬短,略呈弓形,後臂粗短,前臂較長。咽齒側扁,較寬大,齒冠稍斜,中間有1凹溝。鰾2室,後室長於前室,末端鈍。腸短,呈前後彎曲,腸長約等於或短於體長。腹膜灰黑色。體背側青黑色,腹側黃褐色,鰭均呈灰黑色。 [2] 
丁鱥的性別可以通過腹鰭束鑑別,一般雌魚的腹鰭為軟鰭,末端稍尖,長度未到肛門,在生殖季節,雌魚的腹部明顯膨大,光滑而富有彈性。而正常雄魚的腹鰭比雌魚的要長,呈半圓形,達到甚至覆蓋住了肛門。 [1] 
丁鱥 丁鱥

丁鱥物種區別


丁鱥
特徵
體較高,側扁,腹部圓,尾柄的高度比尾柄的長度略小;頭較短,口小,端位,口角有一對很短的須;眼中等大,位於頭側正中軸之稍上方,眼間稍隆起,頰部窄
體細長,略側扁,腹部較圓;頭長,略錐形;眼較大,側位;下頜正中無一顯著突起,下嚥齒兩行,齒面不成梳形,末端彎曲略成鈎狀
圖片
丁鱥 丁鱥
拉氏鱥 拉氏鱥

丁鱥棲息環境

丁鱥為廣温性的淡水、底棲魚類,常見於以黏土和泥為基底、植物豐富的平靜水域,少見於多石清澈的水域,而在快速流動的溪流里根本就不能發現其蹤跡。耐低溶解氧,能容忍含氧量低的水甚至是鯉魚不能生存的水域。在0℃~40℃水中均可存活,生長適温20℃~28℃最佳。pH值為7~10。通常棲息在水流緩慢的淡水中,特別是湖泊和河流下游。 [1] 

丁鱥生活習性

丁鱥-生活習性 丁鱥-生活習性
丁鱥不作遠距離徊遊。冬季會鑽入淤泥內越冬,因此即使在冬季水位較低的環境中,也能順利越冬。其它季節裏喜歡生活在水草及水生植物茂盛的水層。屬於夜行性魚類,多半於晚間攝食,白天棲息在池底或隱藏在水生植物下面的陰涼處,通常情況下觀察不到其遊動及食。主要攝食枝角類、橈足類等浮游動物以及搖蚊類幼蟲、軟體動物、甲殼類等底棲動物,偶爾也食水底腐敗的有機物質。夏季,丁鱥攝食強度增大,冬季進入休眠狀態,極少攝食。 [5]  [6] 

丁鱥分佈範圍

丁鱥在歐洲廣泛分佈。據推測,丁鱥不是歐洲大部分地區的原生物種,原本只有愛爾蘭及北緯61°30′以北的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亞得里亞海盆地東部和希臘西部和南部才有分佈。亞洲也有分佈,東至葉尼塞以西,北緯60°以南。被引進到南非、塔斯馬尼亞、澳大利亞、新西蘭、印度、北美、智利和其他地方。在中國只見於新疆額爾齊斯河烏倫古河流域。 [2]  [4] 
丁鱥分佈圖 丁鱥分佈圖

丁鱥繁殖方式

丁鱥為多次性產卵魚類,產卵於淺水中的水生植物蕞中,綠色帶黏性的卵依附在底部。多於夏季產卵,最多可達三十萬顆。在一個生殖季節通常每條雌魚可產卵3-4次,在水温適宜的條件下,甚至可以達到5-8次,兩批產卵之間的間隔為15-22天。丁鱥產卵要求水温在18-29℃之間,在中國華中地區,產卵活動從每年的4月底開始可一直持續到9月份。大於1千克體重的雌魚的相對懷卵量通常為200×103-400×103粒/千克,而體重低於0.5千克的雌丁鱥的相對懷卵量不會超過200×103粒/千克。 [1] 
在野生狀態下生長較慢,2齡魚體重187克,3齡體重296克,在天然水域中,最大個體約7.5千克。人工養殖生長速度較快,當年可達50-80克,次年可達300-500克左右。在中國華中地區,丁鱥雄魚1-2年性成熟,而雌魚性成熟年齡為2-3年,依水温及養殖情況而異。繁殖期為5~7月份,產卵水温為20℃-26℃,分批產卵。懷卵量為30萬粒以上,卵小,附於水草上,為沉性卵,有一定粘性。 [1] 

丁鱥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ver 3.1 2008年——無危(LC)。 [4] 
種羣現狀:由於過度捕撈和原始棲息地水利建設的影響,野生丁鱥資源量鋭減。 [4] 
致危因素:使得野生丁鱥數量下降的原因是水庫中的渦輪機未建立保護措施,導致丁鱥進入機器,引起受傷、死亡;水庫富營養導致大型水生植物減少,丁鱥食物缺乏;水資源的污染和水位的下降,使得水土流失和植物缺乏,丁鱥攝食、生長及繁殖受到威脅。 [4] 

丁鱥主要價值

丁鱥
丁鱥(6張)
丁鱥肉質鮮嫩,含蛋白量高,營養價值豐富,魚皮還有着“食皮時已過,齒含殘留香”的美譽,被視作淡水魚中的珍品。還具有生長快,對環境適應範圍廣,對疾病的抵抗力強,易於馴養,養殖技術簡單等優良特點,是一種具有經濟價值的淡水養殖品種。
丁鱥富含具有軟化血管、健腦益智、改善視力功效的DHA(二十二碳六烯酸),每100克總脂中約含有為6.11克;蛋白質含量高達80%,且含脂肪量低,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同時富含人體必需氨基酸,約佔其氨基酸總量一半以上,能夠大量補充人體所需的必需氨基酸;決定魚肉鮮美程度的鮮味氨基酸也含量豐富,可見丁桂魚具有較高的營養利用價值和可食性。
此外,丁鱥共有綠、黃、藍、白等多種表現色,色調由淺金色至紅色不等,有些鰭上和脅腹部有紅黑斑點,也具有較高的觀賞、垂釣價值。 [7-10] 

丁鱥養殖技術

丁鱥池塘養殖

主養丁鱥的池塘以水面3-5畝、水深1.5-1.8米為宜。池塘的水過深,不利於其生長;水源方便,要求無工農業、生活廢水的污染;水質要清新,溶氧含量高。另外,最好配備一台自動投餌機和一台功率3千瓦的增氧機;淤泥深最好不要超過20釐米。丁鱥喜在泥層中掘食,過深的淤泥容易造成水質渾濁和丁鱥發病。
池塘條件:凡可養青、草、鰱、鱅、鯪、鯉的標準化魚塘均可利用。
  • 魚苗魚種培育
  1. 仔魚生產:可採用水泥池培育及池塘養殖法。水泥池每立方米可放水花2000-3000尾,池塘每畝可放3-5萬尾水花。要注意餌料的供應補充,開口能吃到極細小的浮游動物及植物很重要,每天可撥撒豆漿,有條件的可投餵豐年蟲。水泥池上要加設遮蔭布,防止水温上升過快;池塘養殖時可採用傳統的肥水下塘法,但應注意浮游生物密度及大小,適時調節水質。魚苗經30天培育,規格可達3-5釐米。
  2. 魚種培育:魚種可用水泥池、池塘培育。水泥池培育每立方米可放2-3釐米苗1000-2000尾,每天要撈入幼蟲,商品飼料以顆粒料最好,要定期充水,改善水質;池塘養殖每畝可放5000-8000尾2-3釐米魚苗,可採用大草培育法,無機肥料培育法。培育後期可投餵餅類及配合飼料進行補充。魚種經2個月培育,規格可達8-15釐米,產量可達300-600千克/畝。
  • 成魚養殖
池塘面積3-5畝,也可有水草。每畝放養1000-1500尾丁鱥種(規格8-15釐米)。投餵含粗蛋白32-34%的配合飼料;施肥主養時,有機肥與無機肥可結合使用,無機肥可解決快速育蟲的問題,而有機肥,能豐富浮游生物種類,提供穩定營養源,但要注意水質調節,適當加註新水。經8-10個月養殖,畝淨產丁鱥可達500-1000千克。
在歐洲,丁鱥經常與鯉魚套養。湖北省國外名優魚類基地進行了丁鱥與太陽魚混養試驗,效果還比較理想。養殖過程中如發現小瓜蟲病寄生蟲感染等可用1%NaCl溶液淋浴控制。

丁鱥網箱養殖

  • 網箱尺寸
養殖丁鱥的網箱選用尺寸建議為:小者:2米×2米×1.5米,中者:4米×4米×4米,大者:8米×8米×5米。低產設計者(10-40千克/立方米)每立方米放養10-50尾,中產設計者(60-160千克/立方米)每立方米放養50-150尾,高產設計者(180-350千克/立方米)每立方米放養150-250尾。
  • 投飼
養殖丁鱥飼料粗蛋白質含量,魚種階段建議選用含粗蛋白38-44%的飼料,成魚階段選用含粗蛋白34-36%的飼料。日投餌次數主要隨着水温的變化而增減。水温低時,丁鱥吃食量少,消化吸收也慢,每天的投餵次數要少;反之,丁鱥的吃食量大,投餵次數也應多。冬季視天氣情況可少量不定期投餵。13℃左右時根據魚活動情況開始投食,一至二天投餵一次。水温15℃時,日投餌2次;20左右日投餌4次;25以上日投餌6次。日常投餵,每次都要一把一把地小量投餵,一把吃完再撒第二把。開始投餵時,要少投、慢投,當網箱中大部分丁鱥都上浮爭食時,可大把多投些。當絕大部分魚不再上浮搶食時,又應小把少投、慢投,使魚吃到八成飽即可。
  • 日常管理
定期清除網箱上的清泥苔等附着物。檢查網箱有無破損,防止跑魚。高温季節箱內掛漂白粉消毒。丁鱥在網箱中經10-13個月養殖,規格可達0.5-0.7千克。每立方米產魚低產設計者約為5-35千克,中產設計者50-105千克,高產設計者120-175千克。

丁鱥疾病防治

丁鱥魚體表粘液豐富,為其抵抗疾病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由於其鱗片細小,也會發生一些常見的寄生蟲感染。在淺的水體中和高pH值條件下,容易導致丁桂魚鰓和皮膚的損傷,增加寄生蟲的易感性。丁桂魚病重在預防,合理的水質調控,定期的藥物預防都是必需的,另外在長途運輸過程中,要避免外源病蟲害的引入。 [5] 
參考資料
  • 1.    韓育章. 丁魚歲的生物學及養殖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 漁業致富指南, 2004(11):2.
  • 2.    丁鱥  .國家動物標本資源庫[引用日期2022-12-09]
  • 3.    Tinca tinca (Linnaeus, 1758)  .ITIS Standard Report[引用日期2022-12-09]
  • 4.    Tench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引用日期2022-12-09]
  • 5.    魯家勇,王佳喜. 丁桂魚(丁鱥)的生物學與繁養技術講座 第二講 丁桂魚的食性與生長研究[J]. 漁業致富指南, 2006, (18): 58-60.
  • 6.    關秀芝. 丁鱥(Tinca tinca)腐皮病病原菌鑑定及其血液生理指標的研究[D]. 新疆農業大學, 2012.
  • 7.    王佳喜. 丁桂魚(丁鱥)的生物學與繁養技術講座 第五講 歐洲丁桂魚的生態學研究[J]. 漁業致富指南, 2006, (21): 56-57+16.
  • 8.    馮新忠,苟萍,蘇俊,範鎮明,王詠星. 額爾齊斯河野生丁鱥營養成分分析[J]. 食品工業科技, 2008, (06): 276-279.
  • 9.    陳淑萍,康萌. 水產養殖新品種——丁鱥[J]. 黑龍江水產, 2002, (06): 1-2.
  • 10.    祖岫傑,劉豔輝,李改娟,劉鐵鋼,李秀穎. 歐洲丁鱥規模化人工繁殖技術研究[J]. 吉林水利, 2012, (04): 42-45.
  • 11.    Tinca tinca (Linnaeus, 1758)  .BioLib.cz[引用日期2022-12-09]
  • 12.    新疆農墾科技 2020年 第9期 第25頁
  • 13.    朱思華,周裕和,張光華編著,養魚必讀,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12,第57頁
  • 14.    中國動物主題數據庫  .中國動物主題數據庫[引用日期2023-07-02]
  • 15.    吉林水利 2012年 第7期 第25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