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丁香油

(中藥)

鎖定
丁香油,中藥名。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Syzygium aromaticum(L.) Merr.et Perry的乾燥花蕾經蒸餾所得的揮發油。我國廣東、海南、廣西、雲南等地有栽培。具有暖胃,降逆,温腎,止痛之功效。常用於胃寒脹痛,呃逆,吐血,痹痛,疝痛,口臭,牙痛。
中文學名
丁香油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桃金娘目
桃金娘科
蒲桃屬
丁香
分佈區域
我國廣東、海南、廣西、雲南等地有栽培
用    量
內服:少許。外用:適量
毒    性
無毒

丁香油入藥部位

乾燥花蕾經蒸餾所得的揮發油。

丁香油性味

味辛、甘,性熱。

丁香油歸經

歸脾、胃、腎經。

丁香油功效

暖胃,降逆,温腎,止痛。

丁香油主治

胃寒脹痛,呃逆,吐血,痹痛,疝痛,口臭,牙痛。

丁香油相關配伍

1、治胃寒呃逆嘔吐甚者:用丁香油擦透中脘。(《綱目拾遺》引金御乘方)
2、治胃寒痛:滴少許丁香油入煎藥,或和好酒服,或以丁香油塗臍上痛處。(《綱目拾遺》)
3、暖丹田,除水瀉:丁香油塗暖臍膏貼。(《綱目拾遺》)
4、散臌痞:丁香油塗臍。(《綱目拾遺》)
5、治痛痹:丁香油擦痛處。(《綱目拾遺》引金御乘方)
6、治口臭:丁香油揩牙。(《綱目拾遺》)
7、解蟹毒:丁香油一滴,同薑湯服。(《綱目拾遺》)
8、治蟲蛀牙痛(非炎症性牙痛):丁香油少許,蘸以小棉球,嵌入蛀孔內。(《中藥大辭典》)

丁香油用法用量

內服:以少許滴入湯劑中或和酒飲。外用:適量,塗擦。

丁香油使用注意

實火、陰虛火旺者禁服。

丁香油形態特徵

常綠喬木,高達10m。葉對生,葉柄明顯;葉片長方卵形或長方倒卵形,長5-10cm,寬2.5-5cm,先端漸尖或急尖,基部狹窄常下展成柄,全緣。花芳香,組成頂生聚傘圓錐花序;花萼肥厚,綠色後變紫色,長管狀,先端4裂,裂片三角形;花冠白色,稍帶淡紫,短管伏狀,4裂;雄蕊多數,花葯縱裂;子房下位,與萼管合生,花柱粗厚,柱頭不明顯。漿果紅棕色,長方橢圓形,長1-1.5cm,直徑5-8mm,先端宿存萼片,種子長方形。

丁香油生長環境

我國廣東、海南、廣西、雲南等地有栽培。原產馬來羣島及非洲。

丁香油性狀鑑別

本品為淡黃或無色的澄明油狀體,有丁香的特殊芳香氣。露置空氣中或貯存日久,則漸濃厚而色變棕黃。不溶於水,易溶於醇、醚或冰醋酸中。相對密度為1.038-1.060。

丁香油相關論述

論丁香油香烈,温散力強:①祝穆:“丁香油治瘰癧,化核膏用之,取其香烈直透經絡,辛以散結滯耳。”(《綱目拾遺》引《祝穆試效方》)②趙學敏:“丁香油,透關竅,祛寒,力速於丁香。”(《綱目拾遺》)

丁香油藥理作用

1、促進消化
2、止痛
3、抑菌
4、靜注丁香油酚有麻醉、血壓下降、呼吸抑制、抗驚厥作用
5、對蛔蟲有麻痹或殺死作用
[1-2] 
參考資料
  •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
  • 2.    中科院“中國植物誌”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誌》:科學出版社,2013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