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丁蘿蔔

鎖定
丁蘿蔔,中藥名。為菊科植物台灣萵苣Lactuca formosana Maxim.的全草。分佈於河北、河南、山西、陝西、甘肅、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北、四川、貴州等省。具有清熱解毒,祛風濕,活血之功效。常用於疔瘡癰腫,咽喉腫痛,乳癰,疥癬,痔瘡,蛇咬傷,風濕痹痛,跌打損傷。
別    名
小山蘿蔔
苦丁
灰地菜
野萵苣
叉頭草 展開
別名
小山蘿蔔
苦丁
灰地菜
野萵苣
叉頭草
龍喳口 收起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桔梗目
菊科
萵苣屬
台灣萵苣
分佈區域
河北、河南、山西、陝西、甘肅、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等省
中文學名
丁蘿蔔
採收時間
春、夏間
用    量
15-30g。外用:適量
毒    性
小毒

丁蘿蔔入藥部位

全草。

丁蘿蔔性味

味苦,性寒。

丁蘿蔔歸經

歸肺、胃經。

丁蘿蔔功效

清熱解毒,祛風濕,活血。

丁蘿蔔主治

疔瘡癰腫,咽喉腫痛,乳癰,疥癬,痔瘡,蛇咬傷,風濕痹痛,跌打損傷。

丁蘿蔔相關配伍

1、治扁桃體炎:丁蘿蔔鮮根15-25g(幹根5-10g),水煎,日服3次,若製成丸散,則每服2.5-5g,温開水送服,效果良好。(《全國中草藥彙編》)
2、治慢性闌尾炎及闌尾周圍炎:丁蘿蔔鮮全草50g,紅花5g,桃仁15g,大血藤50g,與黃酒、水合煎服,一日2次。(《全國中草藥彙編》)

丁蘿蔔用法用量

15-30g,或泡酒。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洗患處。

丁蘿蔔採集加工

春、夏間採收,洗淨,鮮用或曬乾。

丁蘿蔔形態特徵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80-120cm,體內含有乳白色醬汁。主根圓錐形,1至數條。莖直立,單一,上部多分枝。葉通常無柄;葉片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6-14cm,基部下延呈耳廓狀抱莖,耳緣具鋸齒,有毛,尤其是嫩葉背面的主脈上具有長毛,少有無毛的,邊緣羽狀分裂,裂片邊緣復作齒牙狀,頂端裂片較大,兩側裂片略下傾,先端尖鋭、短漸尖或鈍。夏、秋季開淡黃色花,頭狀花序排列成圓錐狀,總苞長12-15mm,內層苞片披針形,長約10mm,全部為舌狀花;雄蕊5,着生於花冠上;子房下位。瘦果先端的嘴長1-4mm。

丁蘿蔔生長環境

生於山坡、路邊、草地等處。分佈於河北、河南、山西、陝西、甘肅、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北、四川、貴州等省。

丁蘿蔔藥理作用

降低血膽固醇。
[1-3] 
參考資料
  • 1.    王國強 .《全國中草藥彙編》 :人民衞生出版社,2014年2月
  • 2.    《全國中草藥彙編》編寫組編 .《全國中草藥彙編(第二版)》:人民衞生出版社,1978
  • 3.    中科院“中國植物誌”編輯委員會 .《中國植物誌》 :科學出版社,2013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