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丁易

(現代著名作家)

鎖定
丁易(1913-1954年),原名葉鼎彝,筆名孫怡、訪竹、光隼之等,桐城人,當代文論家、作家 [1]  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他以軍代表身份參與北師大的接管工作,後任該校校務委員、中文系教授,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並參加九三學社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召開時,他以全國政協候補委員的身份出席了會議。1951年,參加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去朝鮮,繼而參加中國文化代表團訪問印度、緬甸。1952年後,任中蘇友好協會理事、中緬友好協會理事、民盟中央文教委員會委員、九三學社中央常務理事兼副秘書長等職。1953年10月,應前蘇聯政府邀請赴莫斯科大學講學,翌年6月,因突發腦溢血在莫斯科逝世。後被授予“革命烈士”稱號,骨灰葬於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 [1] 
(概述圖來源 [1] 
中文名
丁易
外文名
Ding Yi
別    名
孫怡、訪竹、光隼之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13年
逝世日期
1954年
畢業院校
北京師範大學
職    業
作家
出生地
安徽桐城
代表作品
《過渡》《雛鶯》《丁易雜文》

丁易人物生平

丁易出身於知識分子家庭 [1]  ,青少年時代在家攻讀古文。20世紀30年代就讀於桐城中學。 [1]  進中學後,酷愛文學,博覽中外文學名著。在北京師範大學讀書時,受進步同學和進步書刊影響於1935年參加“一二·九”運動。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外圍組織民族解放先鋒隊。 [2] 
抗戰期間,先後在四川成都省成聯中、省成女職、省立戲劇晉樂專科學校,蘭州國立西北師範學院、四川江安國立劇專等院校任教員、講師教務主任等職。1944年在成都一度從事專業文藝工作積極參加民主運動和抗戰文化工作。後加入中國民主同盟,作文化界的統戰工作,1945年被選為民盟四川省委委員,兼任中華全國又藝界抗敵協會成都分會常務理事。不久到四川三台縣東北大學中文采任刷教授,抗戰期間,在成都《華西日報》副刊上發表過不少雜文,後結集為《了易雜文》(1948年,上海華夏書店),升出版了反映青年學生思想狀無及其生活道路的長篇小説《過渡》(1947年,上海知識出版社)和中篇小説《雛鶯》(1947 年,上海羣益出版社)。1946年因支持進步學生運動,被東北大學當局解聘。後應民盟左派之約,任重慶《民主報》總編輯,與鄧初民等人共同主持重慶盟務,兼任社會大學新聞系主任,同年冬到北平,回母校北平師範大學中文系任副教授,1947年任北平文協理事,民盟中央宣傳委員,《民主週報》主編,因他長期在蔣管區工作,對國民黨特務的暴行滿懷憤怒,故撰寫了《明代特務政治》(1950年,北京中外出版社)一書,借古喻今,抨擊黑暗統治。1947年冬到晉冀魯豫解放區的北方大學歷史研究室工作,1948年北方大學與華北聯合大學合升為華北大學任該校中國語文研究室副主任。同年曾參加華北人民代表大會。 [2] 
1949年北平解放後,任軍代表,參加接管北京師範大學的工作,隨後被任命為北師大校務委員會委員,兼中文系教授,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被選為政協候補委員,在大學任教期間結合教學,著有《中國現代文學史略》(1955 年,作家出版社)、《中國文字與中國社會》(1950年,北京中外出版社)和《中國文字的變遷》(未出版)等。1951年參加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回國後寫了散文集《戰鬥的朝鮮後方》(1951年,北京師範大學出版部)。同年又參加中國文化代表團訪問印度、緬甸。1952年後,任中蘇友協總會理事,中緬友協理事,民盟中央文教委員會委員,九三學社中央常務理事,九三學社中常委學委會主任委員兼副秘書長。1953年10月到蘇聯莫斯科大學講學,1954年因病在莫斯科逝世。 [2] 
後被授予“革命烈士”稱號,骨灰葬於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 [1] 

丁易主要作品

其主要著作有《明代特務政治》、《中國現代文學史略》、《中國文學與中國社會》、《雛鶯》、《過渡》、《戰鬥的朝鮮後方》、《丁易雜文》等。 [1] 
參考資料
  • 1.    丁 易  .桐城中學.2023-01-03[引用日期2023-12-16]
  • 2.    《中國文學家辭典》編委會編.中國文學家辭典 現代第2分冊:文化資料供應社,198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