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丁惟汾

(中國同盟會創始人之一)

鎖定
丁惟汾(1874年-1954年),字鼎丞,山東日照人,1874年生。留學日本明治大學。留學期間加入同盟會,任山東主盟人,在東京創辦《晨鐘》週刊,並聯絡會員在山東辦學,鼓吹革命。1911年奉派參加濟南秘密組織,偕同胡瑛在煙台起義,響應武昌起義。隨後任國民黨山東省黨部理事、省臨時參議會議員、法政專門學校校長、眾議院議員。1915年與17省國會議員通電討袁。1917年任非常國會議員。1919年在上海發行《北方》週刊。1920年任國民黨山東支部長。1923年冬在北京設立國民黨北方執行部。1924年1月當選為國民黨第一屆中央執行委員,仍主持北方執行部。1926年北伐開始後南下廣州,任中央常務委員、青年部長、中央政治委員會委員。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後,任中央常委、青年部部長、宣傳部部長、訓練部部長、中央政治學校教育長等職。1931年代理中央黨部秘書長。1932年任監察院副院長。抗戰期間,任國防最高委員會委員、中央撫卹委員會主任委員。1948年“行憲”後,任監察院監察委員。1949年去台灣,任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等職。1954年5月12日在台北病逝。著有 《毛詩解故》《爾雅識名》《俚語證古》 等。 [2] 
本    名
丁惟汾
別    名
丁鼎丞
鼎丞
所處時代
中國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山東省沂州府日照縣(今山東省日照市
出生日期
1874年
逝世日期
1954年
主要成就
中國同盟會創始人之一,中國國民黨元老
政    黨
中國國民黨
畢業院校
明治大學

丁惟汾人物生平

丁惟汾,字鼎丞,晚號詁雅堂主人。祖籍江蘇省海州(今屬連雲港市),1874年11月6日(清同治十三年九月二十八日)生於山東省日照縣濤雒鎮。丁家遷至日照已有很久的歷史,且為當地望族。其父丁以此,字竹筠,為清末名儒,有《毛詩正韻》、《爾雅聲類》等書行世。
丁惟汾幼年在家課讀丁惟汾幼年在家課讀,聽父講論,專心音韻,而厭棄帖括。後入保定師範學堂學習。1904年赴日本留學,入明治大學法學系。因受進步思想影響,經張繼介紹,於1905年10月加入中國同盟會。留日期間,曾與蔣衍升等在東京創辦《晨鐘》週刊,宣傳反滿復漢等革命主張。丁不善言詞,但肯實幹,為孫中山、黃興所器重。1907年春,同盟會山東分會會長徐鏡心離日,分會長一職即由丁繼任。
1908年丁惟汾曾回山東年丁惟汾曾回山東,聯絡本省同人先後在濟南、煙台、青島等地設山左、東華、震旦各公學,以學校為掩護進行革命活動,所招學員均入同盟會,引起當局的注意,學校相繼遭破壞。1911年春留日學生髮起軍國民會,準備大舉,總會設上海,丁亦返魯組織分會,同年10月武昌首義後,山東立即響應。丁惟汾與謝鴻燾等密商,迅速在省垣濟南改組各界聯合保安會,同時發動當地駐軍第五鎮官兵參加,推舉山東巡撫孫寶琦為都督,於11月13日宣佈獨立。 [3]  但袁世凱得訊即派其爪牙張廣建、吳炳湘至濟南,串通孫寶琦及第五鎮協統張樹元取消獨立,並對革命進行鎮壓,黨人逃往各地繼續活動,丁則南下請援。同年12月12日煙台起義,舉舞鳳兵艦艦長王傳炯為司令,而王暗結袁世凱,妄想把黨人一網打盡。丁在上海與黃興、陳其美晤商,陳急派滬軍三千,以劉基炎統帥北上;南京政府並委胡瑛為山東都督,因胡一時不能成行,乃由杜潛代理都督領兵先行,迫使王傳炯慌忙逃竄。
1912年丁惟汾任山東省議會議員兼法政專門學校校長年丁惟汾任山東省議會議員兼法政專門學校校長,同年8月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後,他被選為山東省黨部理事。1913年4月,第一屆國會在北京開幕,他作為山東省籍議員,出席會議。時袁世凱實行獨裁統治,唆使心腹暗殺宋教仁,不經國會同意擅籤善後大借款合同,無理罷免江西省都督李烈鈞等,引起國會議員的不滿,丁等曾在議會提出質問書。“二次革命”失敗,袁於同年11月4日下令解散國民黨,追繳國民黨籍議員證書,並有加害丁之意。丁早有警覺,事前已出京,再度赴日,旋返回山東,在家鄉以農耕為韜晦之計。1915年袁世凱帝制活動日熾,8月籌安會起,不久丁潛赴上海,翌年春與十七省議員通電討袁。旋返山東,助居正在濰縣、周村分途發難,積極參加護國運動。
1916年年6月袁世凱死後,國會恢復,丁惟汾抵北京出席會議。1917年7月,孫中山在南方高舉護法旗幟,9月1日丁南下廣州參加非常國會會議,選舉孫中山為軍政府大元帥。次年孫受西南軍閥排擠辭職赴滬,丁奉命留粵。1919年春應孫中山之召至上海。丁在滬發行《北方週刊》,聯絡各地青年。餘暇從事聲韻及經學研究,同年草成《毛詩韻例》、《箕裘錄》各若干卷。1920年秋,孫中山回粵重整軍政府,丁隨孫至廣州,出席國會非常會議,於1921年選舉孫中山為非常大總統。時孫決心出師北伐,派丁赴上海聯絡北方黨員,併兼國民黨山東支部長,以備接應北伐軍。
1922年年6月陳炯明叛變後,丁惟汾竭力贊助孫中山討陳,曾列名旅滬各省同志討陳宣言。孫接受失敗教訓,重新整頓國民黨,同年9月指定丁等九人為規劃改進方略起草委員,但因舊國會再次復會,他前往北京出席會議,未能始終其起草工作。1923年1月,孫中山任命丁為國民黨本部參議。同年夏,為反對直係軍閥逼迫黎元洪離職和醖釀賄選總統,丁與王樂平、覃振等21人在天津發表離京宣言,聲討曹錕違法醜行,旋赴上海,百多名議員先後抵滬。在滬丁曾出席中央幹部會議,商討國民黨改組問題。同年冬,他奉孫中山命在北京設國民黨北方執行部(後改為北京執行部,仍由丁負責主持),秘密開展工作,並於青島創辦膠澳中學,以培養青年。
1924年年1月,國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丁惟汾被推為黨章審查委員會委員,並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2月又被任命為大本營參議,9月曾出席中央政治委員會會議,參與討論北伐大計。同年10月下旬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時,丁正在北方,不久鑑於馮已擁段祺瑞為大元帥,曾電勸孫中山緩來北京,因段派毫無誠意,想用釜底抽薪之計使西南各省脱離孫。迨孫抱病北來抵天津後,丁與隨侍孫留津的汪精衞、邵元衝等舉行會議,討論並決定北方局勢及應付對策。12月底孫中山入北京,病勢加劇,遂成立國民黨臨時政治委員會處理有關問題,丁亦為參與者之一。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不幸逝世,丁即在政治會議上提議:每屆集會必須宣讀孫之遺囑,以示不忘與警惕,被採納。此後他仍留北京,對西山會議派頗有同情,但並未參加活動。
1926年年1月,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丁惟汾出席會議併為主席團成員之一,會上再次當選中央執行委員。會後復返北京。自北伐開始參加國民黨中央工作,同年7月丁被補選為候補中央常委,並任青年部部長兼政治會議委員。10月廣州中山大學實行委員制,他是委員之一。稍後國民黨內發生遷都之爭,1927年1月國民政府明令以武漢為首都,而蔣介石操縱滯留南昌的張靜江、丁惟汾等舉行中央政治會議,決定中央黨部、國民政府暫駐南昌。3月他雖赴武漢出席國民黨二屆三中全會,改選結果失去中央常委、青年部長等職。旋離武漢去九江,並追隨蔣介石到南京,暗中策劃“清黨”反共活動。“四一二”政變寧漢分裂,丁復任寧方中央常委、青年部長,一度改任宣傳部長,同時兼任中央政治會議委員、法制委員會委員、中央黨務學校校務委員及訓育主任。同年9月寧、漢、滬(西山會議派)三方合流組成中央特別委員會,他被推為國民政府委員。不久特委會解體,於1928年2月召開國民黨二屆四中全會,丁再次當選為中央常委和國民政府委員,後又被任命為中央訓練部部長、山東省政府委員。
1929年年3月國民黨第三次代表大會仍選丁惟汾任中央執行委員,但他已萌退意,同年中央黨務學校改名中央政治學校,丁繼續任校務委員,併兼教育長,曾主持校政。1931年短時代理國民黨中央黨部秘書長,有《齊東語》一文發表。同年12月被任命為國民政府監察院副院長,至1935年末去職。此後專心從事著述,1936年復有《毛詩雙聲通轉韻徵》一文發表。同期他請得“中央”同意明令褒揚山東革命先烈,併成立山東烈士公葬籌備委員會,建烈士公墓於濟南千佛山。同時組成山東革命黨史編纂委員會,自任主編,着手編撰《山東革命黨史稿》,從1933年開始,到1937年完成初稿,後經其追隨者王仲裕集資交由銘華製版印刷公司影印出版。全書共20卷。
丁惟汾與蔣介石關係密切丁惟汾與蔣介石關係密切,1936年西安事變時,丁感情用事,力主討伐張學良、楊虎城。1937年“七七”抗戰開始,他正在山東掃墓,立即返回南京,後隨國民黨政府入川,住重慶近郊,被任為國防最高委員會委員,兼中央撫卹委員會主任委員。1945年抗戰勝利後丁重返南京舊居,1946年11月出席“制憲國大”,參與所謂制憲活動,不久出任國民政府監察院監察委員,同時任國民黨本部評議委員,總統府資政(不久辭去)等。1948年秋前往台灣,仍任監察委員,繼續從事著述。丁惟汾晚年患有腎病,1951年曾去日本治療,1954年1月病發,醫治無效,於5月12日卒於台北,終年八十歲。 [1] 

丁惟汾個人作品

丁惟汾在學術上繼承父業丁惟汾在學術上繼承父業,用心於樸學及經學達六十餘年,曾與章太炎、劉師培、黃侃相互切磋,有一定造詣,被章譽為“研經懷孔壁,論韻識齊東”。丁善古韻古讀,“任舉一字,即知其古隸何部,讀何音”。他對古韻部類認真加以考訂,合各家之言審慎定其音讀,重新進行分合,初分22部,後減為17部。又辨析支、脂、之三韻,使其一一廓清分界,添補了以往分類的不足。丁尤精《毛詩》、《爾雅》、《方言》諸書,多所創穫。前人(包括其父)讀詩分韻詳者定為73例,他曾增介錯韻、遞轉韻、連續遞轉韻、交錯韻、交錯轉韻、雙聲通讀韻等6例,使毛詩韻讀更加完備。他還用俚語作為探求古代經傳文字的工具,也就是“以方言上溯古讀,以古語下通今語”,“為訓釋古籍者,開闢了一條新的途徑”。丁成書上百萬言,生前已定稿的主要有《毛詩韻聿》、《詩毛氏傳解故》、《爾雅釋名》、《爾雅古音表》、《方言譯》、《俚語證古》等,後以《詁雅堂叢著六種》出版。尚有《詁雅堂讀左筆記》、《詁雅堂讀〈國語〉筆記》、《詁雅堂讀孟筆記》、《詁雅堂讀荀筆記》、《詁雅堂讀莊筆記》、《〈釋名〉譯證》等,是他去世後由他人代為整理成冊者,未印行。 [1] 

丁惟汾人際關係

丁惟汾的家在日照城南45裏,濤雒鎮以西5裏的官莊,堂號是東留餘堂。太曾祖以上幾代,原住濤雒鎮,後因家族分居遷至官莊,經過數代繁衍,即形成了以丁姓為主的村落。丁惟汾的父親丁以此,號竹筠,是清朝末年的秀才。由於家貧,無力舉業,一生僅能以教私塾維持全家生計。丁以此對文字、音韻頗有研究,曾著有《毛詩正韻》一書,深得民初的漢學家章炳麟(太炎)、劉師培、黃侃的讚賞。《毛詩正韻》一書,在民國初年曾刊印過500部左右(每部4冊),大概國內主要圖書館,或許還有館藏。
親兄弟二人-丁惟淞(長),丁惟汾(次)。丁惟淞,因要協助父親維持一家生計,東借西取,慘淡經營,曾從事過工商業和小手工業作坊,經營布店、醬園等,勉強支持惟汾和丁立同讀書上學,教書收入用來還債。
丁以此幼年時代,與兄弟老七脾氣不對,感情很不好,所以以此為教訓,常常訓誡兒子要團結和睦,互相幫助,不能視兄弟為寇仇,所以丁惟汾兄弟一直感情甚篤。丁惟淞於1906年時就早逝了,丁惟汾對侄子丁立同等的生活非常關心。
丁以此,由於一生仕途無望,對清朝的腐敗,深為不滿,因此對西學漸進的民主思想,極為崇尚。他對兒孫輩,每每灌輸以民主、共和的主張。在丁立同等幼年讀書的書房門上,有丁以此擬的“歐風美雨留嘉客,古史今書課幼孫”的對聯;在家裏的菜園門上,也有“閒時剷平專制草……”的門對。丁以此對丁惟汾早年從事同盟會的革命活動,一直是贊助的,從不反對。
由於丁以此的影響,丁惟汾的身體力行,丁惟汾的外甥薄守德(薄子明)、鄭培南,侄子丁立同,都在年紀很輕時,就為舊民主主義革命獻出了自己的生命。薄子明,曾擔任山東省護國軍的總司令。率軍攻打袁軍五鎮張樹元的部隊,後被北洋軍閥張樹元勾結盧永祥部的何豐林謀殺。被列為山東省辛亥革命主要烈士之一,濟南還有他的義冢、碑碣。丁立同在辛亥革命時,參加陳其美的革命軍攻打上海江南製造局(江南造船廠前身),後在反北洋軍閥鬥爭中被害,為推翻清王朝、打倒軍閥統治獻出了生命。 [4] 
五女:丁玉雋,黃萬里之妻子。 [5] 
外孫女婿楊樂,中國科學院院士、數學家。 [6] 
族曾孫丁肇中(無直系血緣關係),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參考資料
  • 1.    李新;孫思白;朱信泉;趙利棟;嚴如平;宗志文;熊尚厚;婁獻閣主編.中華民國史人物傳第2卷:中華書局,2011:616-620
  • 2.    克禮,朱顯龍主編;張民憲,高景軒,彭付芝副主編.中國國民黨全書下:陝西人民出版社,2001:642
  • 3.    日照市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日照市志:齊魯書社,1994:753
  • 4.    丁基實:《我所知道的丁惟汾》,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山東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文史資料選輯 第12輯 紀念辛亥革命七十週年》,山東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01-102頁
  • 5.    丁玉雋口述古川整理:《憶我的父親丁惟汾》, 西柏坡紀念館編:《西柏坡口述歷史》第2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96頁
  • 6.    王仕安 畢傳峯:《釋日照發現於右任丁惟汾所書碑文》,政協日照市文史聯誼委員會編:《日照文史 第9輯》,政協日照市文史聯誼委員會,2001.12,第36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