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丁志平

(革命烈士)

鎖定
丁志平,華坪縣人,中國共產黨黨員,原在滇軍、黔軍做軍運工作,後在八路軍一一五師任參謀。 [1]  1927年在昆明加入中國共產黨,次年因叛徒出賣被捕入獄。1931年出獄後因故與黨組織失去聯繫。1935年又經貴州省工委負責人秦天珍、李光庭介紹再次加入黨組織,並在黔軍中開展革命工作。 [2]  1943年經重慶八路軍辦事處批准回家鄉開展工作。1949年3月,領導人民武裝起義,一夜之間攻下華坪縣政府,並打出“中國人民解放軍滇西縱隊”的旗幟。 [1]  1950年回華坪協助解放鹽邊工作。3月出任玉鹿區人民政府主席,7月29日因所謂“密謀暴動”的罪名蒙冤被捕,1951年9月25日被錯判死刑。1987年4月4日,在華坪縣城廣場召開大會,為丁志平及所屬部隊平反昭雪。 [2] 
中文名
丁志平
別    名
丁沛生
丁志寬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10年
逝世日期
1951年9月25日
職    業
軍人
主要成就
中共黔西遊擊隊第七支隊支隊長
革命武裝起義司令
出生地
麗江市華坪縣中心鎮

丁志平人物生平

丁志平(1910年~1951年9月),原名丁治寬,又名丁沛生,1910年生於華坪縣竹屏鎮的一個農民家庭。父親丁宗榮、母親嚴氏,祖上三代都是靠租種地主的田地生活。由於家境貧困,丁志平10歲才進入華坪縣立小學讀書,僅讀了1年,因無錢繳納學費和購買學習用具而輟學,1年後在叔父的幫助下才得以復學。
1927年,正當他讀到小學六年級,只差一個學期就畢業時,由於受五四運動新文化、新思想的影響,與同學陳永貴帶頭反對學校教授經書,被校長李光業開除學籍,在進步教師胡惠民、蔣維新的幫助下,兩人離開華坪到昆明找職業。在昆明,得到同鄉會的幫助,丁志平進入昆明官印局當了印刷學徒。不久在黨的幫助教育下,懂得了共產黨是為窮苦人民求翻身謀解放的政黨,並且從雲南地下黨領導各族人民和反動派進行不屈不撓的鬥爭中看到了光明和希望,決心使自己成為一名名副其實的共產黨員。因此,在官印局自願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時年僅17歲。
1928年1月,國民黨雲南省政府成立清共委員會,通緝共產黨員。4月,丁志平在官印局被叛徒出賣被捕,扣押於省黨部兩個月,因無真憑實據,僅以“不思悔過”為罪名被判刑3年,囚於省模範監獄。在獄中,他在同囚難友的幫助下,除學會織布手藝外,一有空就拼命讀書。從而,開拓了視野,提高了文化水平。被關押3年之久的丁志平刑滿出獄後,想方設法尋找黨組織,但因黨的活動從公開轉入地下,始終未找到。在獄中同室難友的介紹下,進入滇軍魯道源部第五旅軍事隊受訓半年。後又調入龍雲的教導隊受訓,在受訓期間聞知黨在江西建立了蘇維埃紅色政權,便邀約了五六個志同道合的同學,未等受訓結束,便前往江西尋找黨組織。途經貴州時,因隨行同學生病,加之路費耗盡,丁志平只得又到黔軍王家烈部當兵,不久被提升為排長,後來又調軍官團受訓,畢業後分配到軍部任參謀。1934年底,在黔軍吳劍平部一二一師四團三營十二連任連長。
1935年初,丁志平在貴州安順經貴州地下黨省工委負責人秦天貞和貴州省地下黨軍事領導小組組長李光庭的介紹,重新加入中國共產黨,並受指示繼續留在黔軍中做軍運工作。當年,中央紅軍長征過貴州,指示省工委面向重慶、遵義,背靠雲南和貴州,做好武裝準備。紅軍離黔後,省工委於6月指示丁志平策反了所屬連隊的兩個排舉行武裝起義,部隊被編為“中共黔西遊擊隊第七支隊”,丁志平任支隊長。游擊隊建立後,在貴州的朗岱、安南、興仁、普安、盤縣、水城及雲南省的宣威、平彝(現富源)一帶打了6個月的遊擊。由於游擊隊沿途打土豪,收繳國民黨村公所的槍支,隊伍很快發展到500多人。後來在轉移織金一帶的途中,遇到國民黨中央軍第五十四師一個團的襲擊,隊伍被打散,丁志平在戰鬥中3處負傷,在游擊隊員李伯克和地下黨安順縣工委書記謝速航(現名吳平)的精心照料下,傷口得以治癒,即被派到大完、畢節等地開展地下工作。抗日戰爭爆發後,丁志平受黨組織派遣,打入國民黨貴興師,先後任補充營連長、副營長、營長等職。
1938年,丁志平奉命送新兵到漢口。臨行前,貴州省工委書記黃大陸(雲南省文山州人)介紹他到西安八路軍辦事處找伍雲甫處長,希望能派他到延安學習。丁志平找到伍處長後,伍認為黨在敵軍中的工作較為薄弱,既然已經站住了腳,就應繼續潛伏下去,以利開展軍運工作,只有在不得不離開的情況下,才能離開。
1939年,丁志平因經常看《辯證法入門》和《新華日報》,被幹訓四團營教導員告發,引起上司對他的懷疑,被調到師部任副員進行考查。在這期間,他尋機找到伍處長説明情況,伍命他撤離,並介紹他到晉東南抗大一分校學習。畢業後分到了八路軍一一五師三四四旅部任教育參謀及六六八團任通訊參謀。
1940年6月,中共中央令黃克誠率八路軍2萬餘人,南下越隴海線增援新四軍,丁志平隨部隊南下皖北,編入新四軍第六支隊。在隨隊轉戰南北的艱苦歲月裏,丁志平英勇頑強,鬥志高昂。6月28日,他在給六六八團參謀長馮志湘的離別留言中寫到:“革命事業是長期的、艱苦的,我們只有具備着愈困難、愈奮鬥;愈窮困、愈努力;愈失敗,愈決心的堅強的、鋼鐵般的意志,才能完成偉大事業。”這擲地有聲的贈言,表現了他終身恪守的信念和對革命必勝的堅定信心。1941年,蔣介石發動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丁志平所在的皖北部隊,遭到國民黨李仙洲部的殘酷圍剿,經過百日大戰後,部隊由懷遠、鳳台到肥河、澮河之間,丁志平率領3名通訊員巡視河防,徵集船隻,被國民黨騎兵第二師襲擊而被俘。開始關押於埠陽“西北青年勞動營辦事處”,繼而轉送西安西北青年勞動營。因他人供出其身份,又被編到“特別政訓隊”。關押期間,敵人用盡各種手段威脅他坦白投降,但他堅強不屈,始終未暴露自己的真實身份。1941年12月,丁志平尋機逃離了勞動營,跑到寶雞,沿寶成路到了漢中。在漢中,被抓到國民黨師管區補充團當了1個月的兵,後又逃離補充團,夜行晝宿,沿路乞討,於1942年2月到達重慶,幸得《新華日報》報童的引路找到了報社,經報社同志的帶領,在曾家巖15號“周公館”受到了周恩來、董必武的親切接見。3天后他被送到八路軍辦事處秘密聯絡點——下土灣倉庫休養。1個月後,董必武在紅巖八路軍辦事處再次接見了丁志平,準備派他到湖北李先念部工作,但丁志平提出因家中父母年老,家境貧困,要求派他回家鄉開展工作。董必武當即同意了丁志平的請求,決定派他回家鄉開展工作,並向他交待了在國民黨統治區開展工作的方法和方針,同時叫他與中共南方局保持聯繫。
1942年4月,丁志平回華坪後,按照黨在國統區“廕庇精幹、長期埋伏、積蓄力量、以待時機”的十六字方針和“勤學、勤業、勤交友”的三勤工作方法進行地下革命活動。利用在國民黨軍隊中擔任過營長的身份,打入地方政界、軍界。開始擔任中學軍事教官,隨後被指派為國民黨華坪縣政府保衞隊代理隊長,繼而被正式委任為保衞隊上尉中隊長,之後又相繼被委任為國民黨華坪縣政府兵役局局長、建設科科長等職,從而取得了掩護革命活動的合法身份,暗中積極從事革命宣傳活動。他在親友和進步分子中宣傳八路軍、新四軍的抗戰業績和解放區的施政方針,並秘密與大革命時期加入中國共產黨,因被捕出獄後與黨組織失去聯繫的嚴英武、陳永貴取得聯繫。
1944年12月7日,董必武偕周恩來離開重慶返回延安,以致丁志平請示彙報工作的書信中斷,從而與中共南方局失去了組織聯繫。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結束,在國內革命形勢發生了根本變化的情況下,丁志平決定打入地方哥老會組織,希望從中發現人才,培養革命骨幹。但經過一段時間的瞭解,其組織成分相當複雜,故未能實現培養革命骨幹的願望。翌年春,丁志平與嚴英武、陳永貴及竹屏鎮縣立小學進步教師和視遠等人,在縣城秘密組織“知行讀書會”,從學生、貧民、士兵中吸收會員。指導會員讀《新華日報》、《民主週刊》、《解放雜誌》、《紅旗下的中國》、《通俗資本論》、《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等革命書刊。為幫助會員提高認識,丁志平經常在忠義祠(中山公園)集中讀書會會員,宣講革命理論,揭露國民黨在華坪剝削人民的種種罪行,並提出問題給會員思考,藉以達到啓發會員覺悟,提高認識的目的。與此同時,還抓住有利時機,有計劃、有目的地組織領導學生有理、有利、有節地開展了一場反對竹屏鎮縣立小學校長沈湘雲毒打學生的罷課鬥爭。
1947年8月,丁志平為了積蓄革命力量,培養革命骨幹,與嚴英武、陳永貴商定後,決定在“知行讀書會”的基礎上組建“知行學社”,在縣城郊外的飛來寺,舉行了首批13人的入社宣誓儀式,丁志平被選為社長。其後,又在貧苦青年、士兵、學生中積極發展社員,為後來開展武裝鬥爭培養了一批革命骨幹。同年底,縣政府對丁志平的行為有所懷疑,便免去其兵役局局長、保衞隊上尉中隊長的職務,改任為建設科科長。這樣,丁志平更利於外出做組織聯絡工作。在此期間,為解決羣眾迫切要求的廖家河壩的用水問題,親自主持修建了大竹林水渠,深受羣眾的歡迎。
1948年10月,正當全國解放戰爭進入與國民黨規模空前的戰略決戰階段及雲南地下黨領導的武裝鬥爭蓬勃開展之際,丁志平鑑於形勢的發展,與嚴英武、陳永貴秘密醖釀組織舉行武裝起義迎接解放。為了取得黨的領導,丁志平帶領學社社員韓定國赴昆尋找黨組織。由於當時雲南地下黨處於特殊環境,因此,丁志平雖在昆月餘,也未能與黨組織取得聯繫,只好於12月返回華坪,將在省城昆明瞭解到的情況向學社其他領導作了彙報。在研究分析中,丁志平強調指出:“我們要開展武裝鬥爭,雖然未能與黨組織取得聯繫,但嚴英武、陳永貴和我都是共產黨員,只要掌握好武裝鬥爭的方向,黨是會承認我們的。”在此後的一段時間裏,丁志平在全國解放戰爭取得節節勝利的大好形勢鼓舞下,分析和估量了幾年來所積蓄的革命力量,認為舉行武裝起義的條件已經具備和成熟,決定以“知行學社”70多名社員為骨幹力量。同時還對起義前的各項準備工作進行了周密的計劃和安排,為聯絡各方面的力量,暗中積極奔走於縣城及各鄉、鎮之間,為舉行武裝起義進行秘密的聯絡工作。
在經過充分準備的基礎上,丁志平帶12名骨幹社員於1949年3月16日凌晨攻打國民黨縣政府常備隊,在常備隊隊員趙玉祥、馬發德的配合下,順利地繳獲了常備隊及雲南省保安團徵兵人員的槍械,釋放了被抓押尚未送走的75名壯丁。隨即帶領常備隊和自願參加革命的壯丁從東門出城,到達河東蔡家碾房集中,與福泉、膏澤趕來的外援武裝匯合。丁志平當即做了簡短的戰鬥動員,立即將組織起來的300多人分3路圍攻縣政府,於拂曉時向華坪縣政府發起總攻,在丁志平的指揮下,經過短時間的戰鬥,擊斃常備中隊長鄢榮太,攻下縣政府,活捉縣長田秋年及秘書楊尊三,共繳獲步槍60多支,子彈萬餘發,手榴彈200枚,起義隊伍隨即打出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滇西縱隊”的旗號,丁志平任司令。起義武裝攻佔縣城後,丁志平便組織政工人員在縣城街頭宣傳完成解放事業的四項宗旨及我黨頒佈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號召各族人民起來,反對國民黨徵兵、徵糧、徵税,同時沒收了國民黨華坪縣政府的積穀,還強迫地主豪紳捐獻糧食共2萬餘斤,一部分用於救濟貧民,其餘則充作軍用。由於武裝部隊代表了華坪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各族青年紛紛自願參加起義武裝部隊,時隔不久,部隊便發展到1000多人。為穩定華坪局勢,團結各階層共同參加反蔣鬥爭,丁志平還運用黨的統一戰線政策,利用原縣長田秋年、前屆縣參議長劉深源、副議長張西園的社會地位及關係致函邀請新邦鄉紳何覺民、鄉長馬恆豐到縣城會商籌組華坪臨時政權的有關事宜。起義成功後,3月18日,丁志平再次派王守志、劉顯信到昆明尋找黨組織,但仍然沒有取得聯繫。丁志平領導的武裝起義,立即引起國民黨反動派的警覺和重視,以楊振寰為首的地霸武裝,企圖趁武裝部隊立足未穩之機,剿滅這支部隊。丁志平聞知華坪七連鄉鄉長楊振寰、新邦鄉鄉長馬恆豐糾集地霸武裝200多人進駐榮將簡家丫口,企圖進犯革命武裝部隊,即派政治部主任曾恭武到榮將與楊、馬兩人進行談判,準備通過談判解決問題,但楊、馬頑固地堅持反動立場,致使談判未遂。於是,丁志平親自率領500餘人向楊、馬所部發起進攻,一舉擊潰了地霸武裝,擊斃其中隊長張澤宗,俘獲數十人,從而有力地打擊了地霸武裝的反革命氣焰。隨後,丁志平與西康省(現四川省)鹽邊縣失去黨組織聯繫的地下黨員趙光潔、付傑、曾熙國等人在玉鹿區王富學家商討如何分頭行動,消滅國民黨第二十四軍駐鹽邊縣屯墾團有關事宜。此時,丁志平所領導的武裝部隊已發展到1500多人,共組建了15個大隊。為實現攻打屯墾團的計劃,出發前,丁志平在華坪縣城的校場壩宣佈槍斃混入革命隊伍企圖另立山頭的異己分子王燦勳、倉榮、李福榮後,便率隊出發攻打屯墾團。4月25日,丁志平率部按預定計劃,在內應的配合下,攻下了屯墾團駐華坪、鹽邊交界處棉花地的兩個營,活捉副團長楊國傑,繳獲機槍18挺,步槍500餘枝,子彈萬餘發及大量軍需物品。
與此同時,鹽邊地方武裝也殲滅了駐鹽邊縣城的屯墾團團部。殲滅屯墾團後,為尋找朱家璧領導的雲南人民討蔣自救軍,丁志平與鹽邊縣地方武裝部隊負責人在棉花地召開會議,決定橫渡金沙江,進軍永仁,挺進大姚、元謀。同時,又派政治部副主任和視遠到昆明尋找黨組織,但仍無結果。5月7日,丁志平率領華坪革命武裝橫渡白浪翻滾的金沙江,永仁縣長聞風而逃,部隊順利進駐永仁縣城。之後,又分兵攻打大姚、元謀兩縣。其間,丁志平多次召開軍政幹部會議,培訓政工幹部,強調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嚴肅軍紀,嚴格按照黨的建軍思想整頓部隊。為此,得到貧苦人民的熱情支持,各族羣眾踴躍報名參軍,部隊很快發展到7000人,丁志平將部隊整編為7個支隊、17個獨立大隊、3個特別大隊、1個監護大隊。華坪革命武裝部隊的行動,引起了滇、康兩省國民黨政府的驚恐不安,雲南省政府主席盧漢與西康省政府主席劉自乾急忙調兵遣將,對革命武裝部隊進行圍剿。丁志平率部與國民黨雲南省保安四團、七團及大姚、元謀兩縣反革命武裝孤軍奮戰一個多月,作戰20餘次,仍未與黨組織取得聯繫,終因寡不敵眾,只好下令撤回華坪休整。而這時,華坪縣城已被地霸武裝佔領,丁志平只得組織部隊重新奪回縣城,但以楊振寰為首的地霸武裝不甘失敗,又反撲包圍了縣城,丁志平率領部隊堅持戰鬥4晝夜,為保障全城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只好命令部隊突圍出城,撤向福泉鎮,經福泉鎮乾巴村時,遭到叛變投靠楊振寰部王富學大隊的伏擊,丁志平臨危不懼,組織敢死隊,殺開一條血路,撤到三陽鄉,不幸又被鹽邊土司諸葛世槐劫持扣押於鹽邊大石房。在鹽邊地下黨員的幫助下,丁志平逃離虎口,回到華坪,重新收整失散人員四五百人,佔領天馬、膏澤、新邦等鄉鎮之後,再次攻佔華坪縣城。8月1日,在雲南省工委派來的張平(未公開身份)提議下,華坪革命武裝部隊與永勝來華坪的易少白部暫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滇康邊縱隊”。易少白任司令,皮靖國、丁志平任副司令,張平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一方面由於丁志平不知道張平的真實身份,仍保持了華坪革命武裝部隊的獨立性,自任司令;另一方面,他更加迫切地尋找黨組織。9月初,當他得知滇西已有共產黨的領導,麗江、鶴慶、劍川已相繼解放的消息後,立即派人前往麗江聯繫,並於9月4日率領部隊撤出華坪,向滇西北解放區靠攏。13日,丁志平率部到達永勝期納、清邑、河口一帶,通過當地游擊隊長彭華民與人民自衞軍第三支隊取得聯繫,經與人民自衞軍第三支隊三大隊負責人鮑適矩、李瑛等同志的多次接觸,雙方相互協商,華坪革命武裝部隊歸編為人民自衞軍第三支隊暫編第五營,丁志平被任命為營長,至此,丁志平幾經艱難曲折,終於回到了黨的懷抱。
10月初,接中共滇西北地委指示,丁志平率部渡過金沙江,到松桂整編入中國人民解放軍滇桂黔邊縱隊第七支隊三十五團。丁志平任三十五團一營營長,以後又調到支隊司令部任作戰科長。1950年2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滇桂黔邊縱隊第七支隊三十四團和三十五團解放了華坪。3月,丁志平奉司令部命令返回華坪,5月10日調任玉鹿區人民政府主席。在任職期間,他堅決執行黨的指示,開展民族工作,召開彝務會議,宣傳黨的民族政策,團結了與華坪相連的小涼山、鹽邊等地民族頭人,安定了社會秩序,並組織墾荒隊,發動羣眾、生產自救、解決糧荒等,為民族地區的各項建設做出了積極的貢獻。1950年6月,丁志平受命打入一個反動組織,瞭解他們企圖暴動的情況,他了解情況後,寫出報告,提出了3條解決措施與建議,交給上級領導。
正當他忘我地投身到玉鹿區的建設中時,1950年7月29日,丁志平被以“密謀暴動”的罪名被捕入獄。在獄中的1年零2個月,丁志平以一個共產黨員實事求是、光明磊落、嚴於律己的風範,前後寫了長達3萬字的5份《反省報告》及兩封家書,嚴格地剖析自己。同時,為“密謀暴動”的罪行進行了有理有據的申辯,表現了一個久經考驗的共產黨員襟懷坦白,對黨赤膽忠心的高貴品質。但是,他洋洋幾萬言的《反省報告》中敍述的艱難歷程、催人淚下的自我剖析和坦白的陳述,對黨堅信不疑的赤子之心,都未能解危於倒懸。1951年9月21日,這位出生入死於革命征程中的無產階級戰士,高喊着“中國共產黨萬歲!毛主席萬歲!朱總司令萬歲!”被錯處冤屈而死,終年41歲。 [3] 

丁志平平反昭雪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丁志平的沉冤依法得到平反昭雪。1987年4月4日,中共華坪縣委召開了有7000多人蔘加的大會,為丁志平公開平反昭雪。縣委書記馬惠全在大會上號召全縣人民要很好地學習丁志平同志高貴的革命品質,學習他堅強的革命意志,歷盡坎坷、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學習他忠於黨的事業、忠於黨、熱愛黨、聽從黨的指揮,服從黨的需要,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高尚情操;學習他堅持革命氣節,堅持黨的原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革命奉獻自己的一切的崇高思想。丁志平雖然辭世40年,但黨和人民對他的功績仍做出了公正的評價,華坪各族人民將永遠懷念他。 [3] 
參考資料
  • 1.    中共雲南省委政策研究室,雲南省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主編.雲南地州市縣概況 楚雄彝族自治州分冊:雲南人民出版社,1988:204
  • 2.    林超民主編;張波,趙沛曦編著.麗江:雲南教育出版社,2003:162-163
  • 3.    譚應忠主編;中共麗江市委黨史徵集研究室編.麗江地區黨史人物:雲南民族出版社,2004: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