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丁山

(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任研究員)

鎖定
丁山(1901~1952)原名丁增熙,和縣城南鄉人。歷任中央大學、山東大學、四川大學、東北大學、西北大學、暨南大學等中文系、歷史系教授。 [1] 
中文名
丁山
國    籍
中國
民    族
籍    貫
和縣城南鄉
出生日期
1901年
逝世日期
1952年1月18日
性    別

目錄

丁山人物生平

丁山(1901~1952)原名丁增熙,和縣城南鄉人。幼年喪父,自學成材,立志鑽研中國古代史。自小學而入經學,由經學而入史學。後靠半工半讀旁聽北京大學文科課程。民國15年(1926),他25歲時,考取北京大學文學院研究生。民國16年(1927)年經沈兼士與魯迅兩先生介紹,任廈門大學國學院助教。民國18年(1929)任中山大學文學院教授。民國21年(1932)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任研究員。民國22年(1933)後歷任中央大學、山東大學、四川大學、東北大學、西北大學、暨南大學等中文系、歷史系教授。他尊重傳統而又不為傳統所侷限,對史學有關的學科,如天文歷算、沿革地理、民族學、考古學、經濟學等進行系統學習,最後以文獻結合甲骨金文資料,探索商周時期的歷史與文化。丁山在學生時代與任教初期側重文字、音韻方面的研究,20年代末轉向甲骨文的考釋,所寫《説文闕義箋》、《數名古誼》、《釋夢》、《由齊侯因諮敦銘黃帝論五帝》、《刑事與中庸》等專書與論文,對於甲骨文字學的發展有重要貢獻。30年代後,他重點研究古史,把古文字與銘辭的考釋融匯於其中,注意論述的完整性與系統性,形成了自己獨特風格。《由三代都邑論其民族文化》、《吳雷考》、《論炎帝太嶽與崑崙山》、《新殷本記》、《商周史料考證》與《甲骨文所見氏族及其制度》等重要著述都成於此時。1949年後,他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初讀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之後,聯繫中國歷史,寫了《姓與氏》、《半亞血族羣婚制——媵》等論著,決心有計劃地全面整理自己畢生研究的心得,從事《中國古代宗教與神話考》的撰寫,他還計劃撰寫《商周史》前編稿。該書從1949年9月動筆,到1950年冬,完成52萬字的初稿。不幸於1952年1月18日病逝山東,終年51歲,葬於蘇州。 [1] 
參考資料
  • 1.    張業山;張家斌;範建雄;嚴遊舟;吳承木,和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和縣誌/第二十八章 人物;黃山書社;1995年12月;第698-69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