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丁國瑜

鎖定
丁國瑜,1931年9月18日出生於河北高陽,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中國地震局科學技術委員會名譽主任。 [1]  [12]  [16] 
丁國瑜195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學系;1952年—1955年任教於北京地質學院;1959年獲得蘇聯莫斯科地質勘探學院地質礦物學副博士學位;1959年任職於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1971年任職於國家地震局;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81年—1988年任國家地震局副局長 [8]  ;1985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16] 
丁國瑜長期從事新構造、地震構造和地震危險性預測研究。 [3] 
中文名
丁國瑜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31年9月18日
畢業院校
莫斯科地質勘探學院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
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985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出生地
河北高陽

丁國瑜人物經歷

1955年,丁國瑜在莫斯科讀研究生時攝於莫斯科大學 1955年,丁國瑜在莫斯科讀研究生時攝於莫斯科大學
1931年9月18日,丁國瑜出生於河北高陽。
1937年起,先後入讀於北京附學衚衕實驗小學、匯文中學、北京市第四中學。
195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學系。
1952年—1955年,任教於北京地質學院。
1955年—1959年,在蘇聯莫斯科地質勘探學院學習深造,畢業後獲得地質礦物學副博士學位。
1959年,任職於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1962年,任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第十研究室(第四紀地質室)副主任。 [15] 
1969年—1970年,赴非洲參加中國援建的坦桑尼亞—贊比亞鐵路沿線地震烈度的考察研究工作。
1980年,丁國瑜在阿爾泰富藴地震現場考察 1980年,丁國瑜在阿爾泰富藴地震現場考察
1971年,任職於國家地震局。
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981年—1988年,任國家地震局副局長。 [8] 
1985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16] 

丁國瑜主要成就

丁國瑜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左起:許厚澤、滕吉文、丁國瑜、安芷生、陳俊勇、鍾大賚、劉嘉麒 左起:許厚澤、滕吉文、丁國瑜、安芷生、陳俊勇、鍾大賚、劉嘉麒
丁國瑜在建立中國地震監測、分析預報系統方面作了開創性工作;提出了中國地殼現代破裂網絡與地震活動關係的模型,編制了首幅中國活斷層滑動速率圖和現代板內運動圖,主編了中國活斷層圖集;在活動構造、古地震、活斷層習性、活斷層分段的研究及其在重大工程地震危險性評價和地震預測中的應用作出了貢獻。 [13] 
  • 學術論著
截至2017年12月,丁國瑜在《中國地震》《第四紀研究》《地震地質》等期刊上共發文31篇 [18]  ,其代表論著有《我國地震活動與地殼現代破裂網絡》《中國的活斷層》《富藴地震斷裂帶》《中國岩石圈動力學概論》等。 [13] 
  • 學術交流
時間
學術活動名稱
舉辦地
1979年
國際地震預報大會 [16] 
法國
1979年
中國第一次活斷層、古地震學術討論會 [12] 

1979年
第一次全國地震科學學術討論會 [19] 
大連
2006年8月
長白山火山研討會 [11] 
白山
  • 承擔項目
時間
項目名稱
項目類別
1963年
黃淮海平原綜合研究 [16] 
中國科學院重點研究項目
1995年—1998年
青藏、華北和華南三大塊體接合區第四紀構造變動的研究 [16]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
1995年—1998年
青藏高原東北隅弧束區新構造運動的階段劃分與演化過程的精細定量研究 [16] 
地震基金重點項目
1998年—2001年
新疆伽師強震羣成因及帕米爾東北側強震預測研究 [16] 
國家“九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
  • 科研獎勵
時間
獲獎項目
獎勵名稱
1987年
《中國岩石圈動力學地圖集》以及《1:400 萬中國及鄰近海域岩石圈動力學圖》 [19] 
國家家地震局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1988年
富藴地震斷裂帶 [19] 
國家地震局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1991年
中國活斷層圖集》 [3] 
國家地震局科技進步一等獎
1992年
中國活斷層圖集(IGCP第206項目—全球主要活斷層特性的對比) [19] 
國家地震局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1993年
《中國活斷層圖集》 [3] 
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富藴地震斷裂帶》 [8] 
國家地震局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富藴地震斷裂帶》 [8] 
國家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中國岩石圈動力學圖集》 [16] 
國家自然科學獎三等獎

《中國岩石圈動力學圖集》 [16] 
國家地震局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中國岩石圈動力學圖集》 [16] 
中國優秀科技圖書獎一等獎

丁國瑜人才培養

  • 開設課程
丁國瑜與鄭國光(左)暢談 丁國瑜與鄭國光(左)暢談
丁國瑜在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開設《解析構造與地震》《新構造學專題》等課程。 [19] 
  • 培養成果
丁國瑜培養的學生有中國地震局研究員趙國澤陳杰王若柏等。 [19-20] 

丁國瑜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表彰
1980年
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3] 
1984年
1985年
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5] 
1990年
1999年
2009年6月
全國野外科技工作突出貢獻者 [6] 

丁國瑜社會任職

時間
擔任職務
1977年8月
1981年—1984年
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第一屆學位評定委員會委員 [19] 
1982年—1987年
《中國岩石圈動力學圖集》副主編 [16] 
1982年—1987年
《中國岩石圈動力學概論》主編 [16] 
1982年9月
1983年—2006年
國家地震局科學技術委員會主 [8] 
1983年11月
國家地震烈度評定委員會主任 [19] 
1988年—1996年
國際岩石圈計劃全球活斷層圖專題組成員 [16] 
1988年—1996年
國際岩石圈計劃全新世古地震專題組成員 [16] 
1991年1月
中國地震學會第三屆理事會理事長 [4] 
1993年
中國科學院黃土與第四紀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 [14] 
1998年—2000年
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第四屆學位評定委員會委員 [19] 
2000年—2004年
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第五屆學位評定委員會委員 [19] 
2000年6月—2004年6月
中國科學院學部第二屆科學道德建設委員會委員 [2] 
2002年6月
中國地震局新構造年代學開放實驗室主任 [19] 
2004年—2006年
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第六屆學位評定委員會委員 [19] 
2006年—2010年
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 [19] 
2006年—2010年
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第七屆學位評定委員會委員 [19] 
2010年
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第八屆學位評定委員會委員 [19] 

中國地質學會副理事長 [12]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 [12] 

國家自然基金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 [12] 

《科學》編委 [8] 

中國科學》編委 [8] 

科學通報》編委 [8] 

地質學報》編委 [8] 

地震學報》編委 [8] 

丁國瑜個人生活

  • 婚姻家庭
2001年,丁國瑜與夫人劉雅蓉和孫女攝於京東盤山 2001年,丁國瑜與夫人劉雅蓉和孫女攝於京東盤山
丁國瑜的妻子劉雅蓉畢業於北京地質學院,曾任地質礦產部高級工程師。 [17] 

丁國瑜人物評價

“丁國瑜為中國地震科技和地震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中國地震局評) [7] 
“他(丁國瑜)是科學的大師,道德的典範,是科學之泰斗,後輩之楷模。”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評) [8]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