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丁善慶

鎖定
丁善慶 號自庵、養齋,道光皇帝賜字伊輔,時人稱之伊輔公,清湖南清泉縣(今衡南縣)人。道光三年(1823)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曾任道光老師,歷貴州、廣東鄉試主考官,國子監司業,會試分校,順天鄉試同考,官廣西學政,“多拔寒畯,教人先行而後文”,教育思想以“體用兼行”為旨。官至侍讀學士,授三品銜。
本    名
丁善慶
別    名
伊輔公
出生日期
1790年
逝世日期
1869年

丁善慶人物生平

丁善慶生於乾隆五十五年(1790)。祖籍湖南衡陽,生於長沙,幼孤,隨母同外祖劉權之久居北京。道光二年(1822)應順天鄉試,中舉人。翌年成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編修。先後任國子監司業、詹事府右中允、左中允、右庶子、翰林院侍講學士等職,擔任國史館總纂、庶常館提調、文淵閣校理,奏辦院事、日講起後注等事。道光八年(1828)出任貴州鄉試正考官,十一年(1831年)任廣東鄉試正考官,十五年(1835年)任會試同考官及順天鄉試同考官。十六年出任廣西學政。咸豐二年(1852年)加三品卿銜(參見曾國藩撰:《翰林院侍讀學士丁君墓誌銘》)。後(1846年)以母老辭官返湘,居家長沙。二十六年起,受聘為嶽麓書院山長。
咸豐二年(1852)秋,太平軍圍攻長沙。丁善慶主張堅守,並遺書與其弟,誓與省城共存亡,又命其子丁馴日夜巡查城防。太平軍北上後,他督工修造戰船,接濟水師,又成立恭武社,使學生參加操練和學習火器。
丁善慶任嶽麓書院山長凡22年。在任期間,主持修復書院齋舍和聖廟、御書樓、文昌閣等房舍,編纂《續修嶽麓書院志》,增添書籍,擴大庋藏,又注意培植務實學風,選拔人才。至同治七年(1868),以老病辭職。翌年逝世,年80歲。

丁善慶家庭背景

丁善慶高祖丁福,為朱元璋的開國功臣,封武德將軍。曾祖丁元正,祖丁,父丁世。丁元正歷任吳江、如臬等六縣縣令,詳於治學,著有政聲。清季著名學者沈德潛為之作傳略,説他“性愷悌,愛民下士,邑中人有慈母神君之號”。(沈德潛:《吳江丁明府傳略》)丁,解元,丁與其弟丁正心同時參加科舉考試(當時湖南主試為錢大昕),丁為解首,其弟次之,兩兄弟同時奪魁在當時傳為佳話。《隨園詩話》記有此趣聞,並附有湖南督學吳鴻的詩,詩曰:“文昌此日欣聯曜,誰向西風訴不平。”丁也著有政聲。父丁世積學早逝,三世都贈中憲大夫。
丁善慶因父親早逝,故從小隨母親劉氏寄居於其外祖父翰林院大學士劉文恪公家。劉氏家教甚嚴,他受的主要是儒家思想教育,這對他後來政治、教育等思想產生了很大影響。

丁善慶人物著述

現知著作主要有《左氏兵論》、《字畫辨正》、《知畏齋日記》(18冊)、《養齋集》、《嶽麓續志》等。
《左氏兵論》是丁善慶的一部力作,可惜書稿毀於兵火,未見殘本。丁善慶長於研究五經,特別對《易經》、《春秋》有研究。曾國藩説:“君之學詳於治經,尤嗜易、春秋,著有《左氏兵論》”(《曾國藩:翰林院侍讀學士丁君墓誌銘》)。
《字畫辨正》是丁善慶對書畫藝術研究的成果。他本人精通書法,特別長於楷書,存留的部分詩稿就是他用端正的小楷所書,這些詩稿足可作帖,為後人效仿。郭嵩燾説他“楷法端勁,周規折矩,允如柳誠懸之言,原本正心之學”。(郭嵩燾:《〈養齋集〉序》)丁善慶的書法是有家學淵源的,他的曾祖、叔祖都是當時有名的書法家,叔祖一焯公是專在皇帝內廷教授書法的,清代許多書法家出於他門下。丁善慶還善於鑑別書畫真偽、優劣,《清泉縣誌列傳》説他對書畫“鑑別尤神”。
《知畏齋日記》十八冊是丁善慶初登仕途直到去世四十餘年間所記的日記,其中有許多篇章都很有史料價值,因為他是朝廷重臣,而翰林院侍讀學士又主要是供奉內廷的,所以他的日記對我們瞭解當時的內政、社會狀況、朝野風氣以及嶽麓書院等歷史都頗有裨益。可惜日記‘文革’中被抄走,至今下落不明。
《養齋集》包括政論文、詩賦、墓誌、奏摺等文,其中以詩賦為最多。郭嵩燾説其詩賦“高出唐賢應制詩賦之上,而先生餘力所及,亦足以取證一代詩風。”可見丁善慶的詩賦造詣是很高的。
丁善慶長於修史,他任國史館總纂時曾纂輯校閲了《循吏傳》、《儒林傳》、《義苑傳》、《大臣傳》、《大清統一志表·陝西部分》、《國史館長編總檔》、《國史臣傳》等書;還有《湖南統志》、《小學紺珠》、《劉文恪公剩存草詩集》、《劉文恪公剩存草文集》、《劉文恪公和詩集》等;參訂校正了《陳宏謀古文詳解》等書。

丁善慶辦學貢獻

修復書院,恢復藏書
咸豐二年(1852年),嶽麓書院毀於兵火,建築全部被毀壞,多年聚藏的書籍也皆被焚燬。丁善慶積極倡議全省的官紳士民捐款修復嶽麓書院。倡議發出,許多關心書院教育的人都慨然相助,如歐陽厚均的次子就捐三百金作書院修復費。1853~1866年期間,在極艱苦的條件下,丁善慶主持修復了20餘處書院建築。咸豐三年春修復聖廟、御書樓、文昌閣、講堂、齋舍、祠宇等地;咸豐五年修復半學齋;咸豐十年修復自卑亭;咸豐十二年修復三閭大夫祠、賈太傅祠、李中丞祠;同治四年重修愛晚亭、極高明亭、道鄉台、崇聖祠、講堂、二門;同治五年修復風雩亭、吹香亭、抱黃閣。
同時,他倡議社會名流、士林學者為書院捐書。在他的倡議下,湖南巡撫李瀚章,著名刻書家、藏書家陳仁子的後裔陳源豫,著名數學家丁取忠,還有曾國荃、賀貽齡、俞錫霖等社會名流和官紳將許多珍籍捐贈給嶽麓書院。丁善慶本人除帶頭捐贈藏書外,還以書院名義購置了數批圖書。如《古今文學釋珍》、《諸子匯函》、《壯學齋文集》等。由於捐書、購書,清同治年間,嶽麓書院御書樓的藏書又恢復到相當規模了。據《嶽麓續志》卷之終記載,當時書院的藏書已達到220餘部,比嘉慶年間多了1400餘冊。
此外,丁善慶晚年不遺餘力纂修了《嶽麓續志》,為後人研究嶽麓書院留下了寶貴資料。
教育思想:德育為先
在教育思想上,丁善慶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以儒家教育思想為正宗,參以“陰德感應之説”。曾國藩説他“主講嶽麓書院二十餘年,以洛閩正軌陶鑄羣弟子,亦頗參陰德感應之説,警發愚蒙。生徒翼翼,無敢軼逾法度,庶幾以身教者。”(曾國藩:《翰林院侍讀學士丁君墓誌銘》)因為他認為道德教育是根本,故:“日申儆諸生,示以修身立命之要。”(《清泉縣誌列傳》)而且總是“教人先行而後文”。(《清泉縣誌列傳》)他認為讀書的主要目的是能通過學習發現自己的過失,進而約束自己少犯過失。他説“讀書能見過,約己得全真。”(《養齋集·歲幕雜興》)其友黃爵滋稱頌此語“十字抵一篇座右銘”。受過他教育的人,“優異其能且勤者,下及閭巷,感知改化。”(《清泉縣誌列傳》)可見他道德教育影響之大。
教學方法:以身率教
在教學方法上,丁善慶特別注意“以身率教”。他總是以自己良好的行為感化學生,對學生起了潛移默化的作用。在教學中還注意啓發思維,告誡學生讀書要勤奮,也要善於思考,不要“濫吹竽”。丁善慶反對華而不實的學風、文風,提倡務實學。
人才培養:重材識材
在人才培養上,丁善慶既重材,又識材,只要是有才華的人,不論出身如何,他都盡力培養、選拔,使人盡其才。雖為嚴師,但信任學生,關心學生,從不使自己高踞於學生之上。他編纂《嶽麓書院續志》時,就挑選了一些學生參加編修工作。
由於丁善慶篤於人倫,教學有方,其弟子著錄者甚多。清末湖南學政吳慶坻稱之“教士嚴整,成就甚眾”。(吳慶坻:《〈養齋集〉跋》),如曾國荃、劉長佑、劉坤一等都是他長嶽麓書院時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