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丁光訓

鎖定
丁光訓(1915年9月20日~2012年11月22日),男,漢族,上海市人,上海聖約翰大學、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紐約協和神學院畢業,文學碩士,神學博士。
丁光訓是傑出的愛國宗教領袖,中國共產黨的親密朋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七屆、八屆、九屆、十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第三屆、四屆、五屆主席,第六屆、七屆、八屆名譽主席,中國基督教協會第一屆、二屆、三屆會長,第四屆、五屆、六屆名譽會長,金陵協和神學院名譽院長,愛德基金會董事長。 [5] 
2012年11月22日10時,丁光訓因病在江蘇南京逝世,享年98歲。 [1-2] 
中文名
丁光訓
性    別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籍    貫
上海市
出生日期
1915年9月20日
逝世日期
2012年11月22日
畢業院校
上海聖約翰大學、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紐約協和神學院 [1] 
信    仰
基督教 [3] 

丁光訓人物生平

丁光訓祖籍浙江定海縣(今舟山定海區),1915年9月20日出生於上海市 [5]  。外祖父是聖公會的牧師。
1992年1月28日,江澤民同志與丁光訓主教親切握手 1992年1月28日,江澤民同志與丁光訓主教親切握手 [7]
1934年考入聖約翰大學土木工程系,1935年轉入文科,學習英文和神學,並相繼獲得文學學士和神學學士學位。
1942年獲得神學學士學位,同年被按立為聖公會會吏,擔任基督教青年會學生部幹事。
1942年至1945年任上海基督教青年會學生部幹事。
1946年,與妻子郭秀梅移居加拿大,擔任加拿大基督教學生運動幹事。
1947年後前往美國紐約,就讀於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和紐約協和神學院。
1948年獲得兩校的文學和神學碩士學位。
1948年至1951年在瑞士日內瓦世界基督教學生同盟擔任幹事。
1951年底,克服重重困難,攜全家回到祖國。回國後,先在上海廣學會擔任總幹事。
1952年起任新成立的金陵協和神學院院長。
1954年,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成立,丁光訓被選為常務委員。
2006年3月3日,胡錦濤同志與丁光訓主教親切握手 2006年3月3日,胡錦濤同志與丁光訓主教親切握手
1955年被祝聖為聖公會主教。
1979年,南京大學宗教研究所成立,丁光訓擔任所長。
1980年在中國基督教第三次全國會議上,丁光訓當選為中國基督教兩會主席、會長。雖然聖公會組織自1958年聯合禮拜後就不復存在,但丁光訓仍一直是聖公會的主教。
1981年,金陵協和神學院覆校後,他一直擔任學院的院長,直到2010年。
1985年發起成立愛德基金會並任董事長。
在1996年12月召開的“中國基督教第六屆全國會議”上,丁光訓主教主動提出退休,只擔任中國基督教兩會名譽主席、名譽會長。
丁光訓是傑出的愛國宗教領袖,中國共產黨的親密朋友,曾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七屆、八屆、九屆、十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 [1-2]  [4] 

丁光訓人物逝世

2012年11月22日10時,傑出的愛國宗教領袖,著名的活動家,中國共產黨的親密朋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七屆、八屆、九屆、十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第三屆、四屆、五屆主席,第六屆、七屆、八屆名譽主席,中國基督教協會第一屆、二屆、三屆會長,第四屆、五屆、六屆名譽會長,金陵協和神學院名譽院長,愛德基金會董事長丁光訓主教,因病在江蘇南京逝世,享年98歲。 [2] 
丁光訓病重期間和逝世後,胡錦濤、習近平、江澤民、吳邦國、温家寶、賈慶林、李克強、張德江、俞正聲、劉雲山、王岐山、張高麗等同志,前往醫院看望或通過各種形式對丁光訓逝世表示沉痛哀悼並向其親屬表示深切慰問。
2012年11月27日,丁光訓主教的遺體在江蘇南京火化。受中共中央委託,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俞正聲、時任全國政協副主席鄭萬通,專程前往南京殯儀館為丁光訓送別,並慰問其親屬。中共中央辦公廳、中共中央統戰部、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全國政協辦公廳、中央和國家機關、江蘇省等有關方面負責人,以及宗教界代表和丁光訓的生前友好也前往送別。 [6] 

丁光訓神學思想

“上帝之愛”與聖經觀
丁光訓認為,《聖經》是基督徒的信仰根據,他着重闡釋“上帝之愛”,就是要“樹立正確的聖經觀”,這可以説是他倡導中國神學思想建設的宗旨所在。他指出:中國基督教擺脱西方教會的桎梏,並面對中國的現實,使我們在神學觀點上非做出某些調整不可,這對中國基督徒的聖經觀是有影響的。
“上帝之愛”與教義觀
1988年6月,丁光訓主教在上海沐恩堂祝聖禮拜上講道 1988年6月,丁光訓主教在上海沐恩堂祝聖禮拜上講道
“教義”是基督徒的思想與行為準則。丁光訓一再強調“上帝之愛”,就是想糾正“偏頗的教義觀”,這可以説是他推動中國神學思想建設的又一主旨要義。丁光訓認為,在開展神學思想建設的前5年裏,大家討論的問題主要集中於“信與不信”。這個問題的實在內容即在於,中國的基督徒一方面要加強自己的信仰,另一方面要與全國人民團結,不要因為別人不信就不同他們團結,我們與同胞是相親相愛的關係,不是對立對抗的關係。
論建設有中國特色的基督教
必要性。丁光訓提出,基督教在新中國的生存與發展,歷史上沒有可參照性,主張中國基督教必須自強,必須在社會主義新中國走出“一條新路”來,這條新路彰顯的特質就是他於1983年提出的“中國基督教中國化”。
重要性。丁光訓在20世紀80年代初就指出,今天整個中國基督教的關鍵點是“教會的自我栽培”,是“自治治得很好,自養養得很好,自傳傳得很好”的教會在中國大地上建立起來。
可行性。丁光訓認為,中國基督教要立足現實和處境,建設一個具有“中國特徵”、去除“殖民地性格”的中國基督教,即建設有“中國特徵”“神學自我”“榮神益人”的基督教會。
此在性。丁光訓強調建設有中國特色的基督教的此在性:注重保存和發展中國基督教的“自我”——有“中國特徵”的自我。為此,他強調要發揮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和基督教協會的作用,提高信徒素質,辦好教會。
地方性與國際性的互動關聯。丁光訓強調建設有地方性與國際性的互動關聯的中國基督教:“應當提倡那種敢於思考、敢於創新的精神,使神學思想向世界現實開門,該認同的就認同,該存異的就存異,既有必要的融通,又有應有的保留。”
丁光訓主教的神學思想源自中國教會處身其中的社會政治處境,是一種處境神學。他的神學同樣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有很好的思考。他基於獨特的社會政治處境提出“和好”神學,這一神學思想打破了傳統基督教神學信與不信的二元對立,為基督教與中國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找到穩固的神學基礎。

丁光訓重要論著

《怎樣讀聖經》(1995)
《丁光訓文集》,南京譯林出版社,1998年。
《論三自與教會建設》,梅康鈞、王芃責任編輯,上海: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2000年9月。
《論神學思想建設》,梅康鈞、王芃責任編輯,上海: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2000年9月。
《論聖經》,梅康鈞、王芃責任編輯,上海: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2000年9月。
《論上帝》,梅康鈞、王芃責任編輯,上海: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2000年9月。
《論基督》,梅康鈞、王芃責任編輯,上海: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2000年9月。
No Longer Strangers: Selected Writings of K. H.Ting (edited by RaymondL. Whitehead, 1989)
Love Never Ends: Papers by K. H. Ting(edited by Janice Wickeri, 2000) A Chinese Contribution to EcumenicalTheology: Selected Writings of
K. H. Ting (edited by Janice and Philip Wickeri, 2002)
God is Love: Collected Writings of Bishop K. H.Ting ( CookCommunications Ministries International, 2004)

丁光訓人物評價

1986年,丁光訓在中國基督教第四屆全國會議代表茶話會上發言 1986年,丁光訓在中國基督教第四屆全國會議代表茶話會上發言
丁光訓主教是傑出的愛國宗教領袖,在國內外宗教界有着廣泛的影響,深受廣大信教羣眾的尊敬和愛戴。他在帶領中國基督教堅定不移地走三自愛國道路,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自1951年回國後,他積極投身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1980年10月,第三屆基督教全國會議在南京召開,會議決定成立中國基督教協會,主要任務是推進神學教育、文字出版、促進教務管理、開展友好交往等。丁光訓主教在此次會議上當選為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主席和中國基督教協會會長。他在會議的開幕詞《回顧與展望》中肯定了三自愛國運動的正義性、合理性和必要性,指出“三自”成就巨大,但任務未了。此後,他長期擔任基督教全國“兩會”主要領導人,團結帶領廣大教職人員堅持“三自”愛國方向,身體力行地探索適應中國國情的辦教道路。丁光訓主教高度重視中國基督教自身建設,非常關心教會人才的培養工作。他自1952年起長期擔任金陵協和神學院院長職務,在團結不同宗派教師,幫助神學院學生提高政治素質和宗教造詣,培養愛國愛教、適應中國社會需要的教牧人才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績。丁光訓主教是蜚聲海內外的神學家和神學教育家,他對神學理論有着十分精湛深入的研究,長期致力於推動中國基督教神學思想建設,號召中國基督教通過神學思想建設堅定“三自”辦教方向,堅持民主辦教原則。他提出“一個基督徒,更是一個好公民”,引導中國基督教廣大教職人員和信教羣眾順應時代的變化,建立正確的“聖經觀”,努力挖掘切合時代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基督教教理教義,積極探索適應中國社會發展的神學理論,為國家發展、社會和諧、宗教和睦作出了貢獻。丁光訓主教神學造詣深厚,曾任南京大學宗教研究所《宗教》雜誌主編,多年來筆耕不輟,《丁光訓文集》等大量著述深受基督教界推崇,多次再版,流傳廣泛。在他的帶領下,中國基督教神學研究水平不斷提高,與世界基督教神學思想交流不斷擴大。
1989年3月27日,丁光訓主教在全國政協七屆二次會議上 1989年3月27日,丁光訓主教在全國政協七屆二次會議上
丁光訓主教是偉大的愛國主義者,是中國共產黨的親密朋友。七七事變前後,他有感於國家貧弱、時局危難,逐步增強了對社會現實的關注。1937年,他被校方派到日本東京聖公會修道院學習,由於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他提前結束在日本的學習生活返回上海。在國內民族解放運動的影響下,他與許多思想進步的青年一起積極參與“上海基督教學生社團聯合會”活動,積極宣傳抗日救亡。1938年3月,他到上海基督教青年會學生部工作並先後擔任訓練幹事和學生救濟委員會執行幹事,思想上進一步傾向抗日救亡和民主革命,開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從事淪陷區的救亡工作。1939年8月,他參加了“全國基督教學聯協會”,在團結抗日、爭取民主和聯合國際力量反對法西斯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此外,他還經常發揮自身優勢,在基督教信教羣眾中宣傳進步思想。1943年他在上海國際禮拜堂任牧師期間,經常以教堂為陣地在青年學生中開展工作,成為一位公認的基督教學生運動領袖。抗戰勝利後,他積極參加由吳耀宗等人發起的“基督教民主研究會”,努力團結基督教上層人士,反對內戰,爭取民主。他在海外學習工作期間也非常關心祖國的前途命運,通過參加海外華人組織的讀書會等多種方式瞭解國內時事,結識了一大批思想進步、同情中國革命的海外基督教人士,建立了廣泛的國際聯繫。1949年,解放戰爭的勝利和新中國的建立使他備受鼓舞,毅然放棄海外優越生活條件,排除各種干擾,回國效力。丁光訓主教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大政方針,積極協助黨和政府全面正確地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加強對宗教事務的管理。他堅持獨立自主自辦原則,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他作為中國共產黨的摯友、諍友,始終堅持實事求是,坦誠地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為鞏固與發展黨同宗教界的愛國統一戰線作出了重要貢獻。
1982年,丁光訓主教在南京機場迎接英國坎特伯雷大主教倫西 1982年,丁光訓主教在南京機場迎接英國坎特伯雷大主教倫西
丁光訓主教是著名的活動家,在海內外享有崇高威望和廣泛讚譽。他長期擔任全國人大、全國政協以及江蘇省政協重要職務,積極建言獻策,充分發揮參政議政和民主監督作用,曾作為全國人大憲法修改委員會委員參與了1982年憲法的制定過程,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他積極推動基督教界的對外友好交流活動,早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他就作為中國基督教界代表出訪過匈牙利、英國、西德、蘇聯等國,通過演講、談話等形式向外界宣傳中國基督教的三自愛國運動和新中國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改革開放以後,丁光訓主教帶領中國基督教堅持獨立自主自辦原則,在互相尊重、平等友好的基礎上與境外基督教界開展交流活動。他曾接待過多任世界基督教會聯合會總幹事、多任英國坎特伯雷大主教、南非的圖圖主教等世界著名宗教領袖來訪。他多次出訪和參加國際會議,積極宣傳我國改革開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宗教信仰自由狀況,增強了中國基督教界的世界影響,增進了世界對中國宗教政策和宗教狀況的瞭解。在擔任中國宗教界和平委員會主席等重要職務期間,他積極向世界傳遞中國宗教界關於和諧和平的理念,宣講中國宗教界共建和諧世界、維護世界和平的主張,為加深中國人民與世界各國人民的友誼、促進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貢獻。1985年丁光訓主教與基督教界和其他社會各界知名人士發起成立了非營利性民間團體——愛德基金會。在他的倡導推動下,中國基督教會利用自身優勢積極參與公益慈善事業和救助社會弱勢羣體,在農村扶貧與發展、醫療衞生、社會慈善等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
丁光訓主教的一生,是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為國家和人民事業奮鬥不息的一生;是高舉愛國愛教旗幟,為推動中國基督教健康發展操勞奉獻的一生。他識大體、顧大局,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生活儉樸、清正廉潔。他的愛國情操和崇高品德將永遠為人們所尊敬和懷念。(新華網評)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