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丁侃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鎖定
丁侃,江蘇句容茅山鎮 [4]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課題組長,中科中山藥物創新研究院常務副院長。2011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基金。主要從事中藥多糖的結構與功能,構效關係,多糖的靶向性及其作用機理,細胞膜蛋白聚糖及其相關酶的功能機制以及糖類創新藥物研究。 [1] 
中文名
丁侃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畢業院校
江蘇省連雲港中醫藥高等職業技術學校 [3] 
畢業院校
中國藥科大學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 [1] 
主要成就
國家傑出青年基金 [1] 
職    稱
研究員

丁侃人物經歷

丁侃教育經歷

江蘇省連雲港中醫藥高等職業技術學校中藥劑士八三(2)班畢 [3] 
1993.09-1996.09 中國藥科大學,生藥學專業,研究生學習 [1] 
1996.09-1999.09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有機化學專業,博士生學習 [1] 

丁侃工作經歷

1986.08-1993.09 江蘇省藥科學校(現為中國藥科大學職業技術學院),校長秘書、人事部幹事、教員 [1] 
1999.09-2001.11 瑞典隆德大學,細胞與分子生物學,博士後 [1] 
2001.11-2004.01 美國加州大學歐文分校,發育與細胞生物學,博士後副研究員 [1] 
2004.01-2005.12 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麻省總院,神經生物學,博士後研究員 [1] 
2005.12-2021.06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課題組長、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學位委員會副主席 [1] 
2021.06-2021.12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課題組長、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學位委員會副主席,中科中山藥物創新研究院,課題組長、博士生導師 [1-2] 
2021.12-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課題組長、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學位委員會副主席,中科中山藥物創新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課題組長、博士生導師 [1-2] 

丁侃社會職務

現任人類糖組計劃(HumanGlycome Project)和美國功能性糖組學(Consortiumfor Functional Glycomics, U.S.A.) 國際科學研究計劃參與研究員。先後擔任中國生化與分子生物學會糖複合物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生物工程學會糖生物工程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生物物理學會糖生物學分會副理事長、中國生化製藥工業協會糖類藥物分會專家委員會委員。曾任國際糖化學期刊“Carbohydrate Research”副主編,現任國際糖生物學協會官方期刊“Glycoconjugate Journal”副主編、“Journal of Carbohydrate Chemistry”副主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評審專家,中科中山藥物創新研究院糖類藥物研發中心主任。 [1] 

丁侃研究方向

主要從事中藥中多糖的結構與功能,構效關係,多糖的靶向性及其作用機理,細胞膜蛋白聚糖及其相關酶的功能機制以及糖類創新藥物研究。 [1] 

丁侃主要成就

丁侃科研成果

主持863國家高科技研究發展計劃、國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重大新藥創制”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傑出青年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研究重點基金、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專項和“百人計劃”擇優資助等28項課題,此外還參與973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等9項課題。作為主編已出版多糖專著《中藥多糖結構與功能及其機制》,參編完成《高等藥物化學》、《糖生物工程》和《中草藥有效成分提取與分離》三個章節。在國內外專業雜誌上發表論文150篇;成果已獲得國家國際專利授權共64項(國際PCT專利2項,一項美國、歐洲和日本專利)。2006年獲得上海市浦江人才計劃,2011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2016年獲得上海優秀學術帶頭人計劃,2017年獲得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1] 

丁侃代表論著

  • 1.Hu C, Wu S, He F, Cai D, Xu Z, Ma W, Liu Y, Wei B*, Li T*, Ding K*. Convergent Synthesis and Anti-Pancreatic Cancer Cell Growth Activity of a Highly Branched Heptadecasaccharide from Carthamus tinctorius. Angew Chem Int Ed Engl. 2022 May 31. doi: 10.1002/anie.202202554. [1] 
  • 2.Li M#, Li S#, Guo X#, Guo C, Wang Y, Du Z, Zhang Z, Xie C*, Ding K*. Discrete genetic loci in human gut Bacteroides thetaiotaomicron confers pectic glycan metabolism. Carbohydr Polym. 2021. 272:118534. [1] 
  • 3.Yao Y, Zhou L, Liao W,Chen H, Du Z, Shao C, Wang P*, Ding K*, HH1-1, a novel Galectin-3 inhibitor, exerts anti-pancreatic cancer activity by blocking Galectin-3/EGFR/AKT/FOXO3 signaling pathway. Carbohydr Polym. 2019, 15;204:111-123. [1] 
  • 4.Zhang L#, Wang P#, Qin Y, Cong Q, Shao C, Du Z, Ni X, Li P*, Ding K*. RN1, a novel galectin-3 inhibitor, inhibits pancreatic cancer cell growth in vitro and in vivo via blocking galectin-3 associated signaling pathways. Oncogene. 2017, 36(9):1297-1308. [1] 
  • 5.Chen H#, Cong Q#, Du Z, Liao W, Zhang L, Yao Y, Ding K*. Sulfated fucoidan FP08S2 inhibits lung cancer cell growth in vivo by disrupting angiogenesis via targeting VEGFR2/VEGF and blocking VEGFR2/Erk/VEGF signaling. Cancer Lett. 2016 382(1):44-52. [1] 
  • 6.Xiao F, Qiu H, Cui H, Ni X, Li J, Liao W, Lu N, Ding K*. MicroRNA-885-3p inhibits the growth of HT-29 colon cancer cell xenografts by disrupting angiogenesis via targeting BMPR1A and blocking BMP/Smad/Id1 signaling. Oncogene, 2015, 34(15):1968-78. [1] 
  • 7.Qin Y, Ke J*, Gu X, Fang J, Wang W, Cong Q, Li J, Tan J, Brunzelle JS, Zhang C, Jiang Y, Melcher K, Li JP, Xu HE*, Ding K*.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study of D-glucuronyl C5-epimerase. J Biol Chem. 2015, 290(8):4620-30. [1] 
  • 8.Liu H, Zhou L, Shi S, Wang Y, Ni X, Xiao F, Wang S, Li P*, Ding K*. Oligosaccharide G19 inhibits U-87 MG human glioma cells growth in vitro and in vivo by targeting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EGF) and activating p53/p21 signaling. Glycobiology, 2014 24(8):748-65. [1] 
  • 9.Shen X, Fang J, Lv X, Pei Z, Wang Y, Jiang S, Ding K*. Heparin impairs angiogenesis through inhibition of MicroRNA-10b. J Biol Chem. 2011, 286(30):26616-27. [1] 
  • 10.Qiu H, Yang B, Pei ZC, Zhang Z, Ding K*. WSS25 inhibits growth of xenografted hepatocellular cancer cells in nude mice by disrupting angiogenesis via blocking BMP/SMAD/ID1 signaling. J Biol Chem. 2010, 285(42):32638-46.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