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一雙手

(文章)

鎖定
《一雙手》是北師大版語文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四年級下冊第4單元的第二篇課文,蘇教版九年級上冊語文第24課 [1]  ,作者是姜孟之。這篇文章通過對林業工人“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張迎善一雙奇手的細節描寫,透射出這位普通勞動者為綠化祖國,為大家的幸福甘願奉獻的高尚情懷。
中文名
《一雙手》
外文名
“hands”
作    者
姜孟之
釋    義
四年級下冊第4單元的第二篇課文,蘇教版九年級上冊語文第24課

目錄

一雙手文章欣賞

一雙手原文

(1)一雙手
我握過的手不知其數但均不曾留下很深的印象。
1988年5月,小興安嶺上的積雪化淨了,樹木睜開了惺忪(2)的睡眼,林區人抗鎬(3)上山。
我去小興安嶺的烏馬河林業局採訪。在山場我握過一隻手,我敢説,今後不論在什麼地方,只要再提到它,就能馬上説出。那是天下第一奇手——林業工人張迎善同志的手。
和素常採訪一樣,我們見面時先是禮節性地握手。兩隻手握到一起的瞬間,我驚訝了:我握的是手嗎?那簡直是半截老松木!
我本能地想抽回手來,可是沒有得逞。那隻大手把我的手緊緊地裹住了。
他鬆手了,我低頭去查看他的一雙手。翻過手心來,掉過去看手背。
這雙手皮膚呈木色,絡紋又深又粗,一道道黑土色。很明顯,為了這次見面、握手,他事先用肥皂把這雙手認真地洗過了。
掌面鼓皮樣硬,老繭(4)佈滿每個角落。手指特別粗大肥圓,一隻手指就像一根三節老甘蔗
左手大拇指沒有指甲,長過指甲的地方,刻着四條裂紋,形成上下兩個“人”字,又黑又深。手指各個關節都纏着線,線染成了泥色。
“纏線做什麼?”我問。
“治手裂。”張迎善説。
“手裂貼膠布塗手油多好?”
“栽樹是手活。穴裏的草根根、石塊塊得用手揀出來。保證苗苗不窩根,苗根得用手送進土裏。栽一棵苗,手得往土裏插三四次。膠布、手油不頂用。”
“你一天能栽多少棵樹?”
“1000多棵。”
一天能栽1000多棵樹!他的手一天得往土裏插三四千次!十天、二十天呢?……這雙手虧得是肉長的,若是鐵鑄的,怕也磨光、磨透了。
“你等等。”我邊説邊去裏屋取來一卷米尺。我像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來:長24釐米,寬10釐米,厚2.5釐米。這真是我今生今世見到的天下第一號大手。
量完,我用自己的手在他的手掌上“嘩嘩”地搓了幾個來回。我的手火燎燎地痛着,看看,紅了。他的手仍呈木色。
林業局工會一位負責同志向我介紹説:“這雙手已經栽樹26萬多棵。僅在1981年至1985年間就造林33垧(5),改造跡地林和次生林(6)44.5垧。這雙手生產木材1 300立方米,枝丫3 500層積(7)立方米。這雙手讓這位32歲的年輕林業工人,成為伊春林區最年輕的育林功臣,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這雙手栽的樹使小興安嶺上的西北岔河水,彷彿第一次變清了。這是一雙創造綠色寶庫的手。”
看着這雙手,我彷彿看到了一山山翠綠的森林…… [2] 

一雙手註釋

(1)選自1989年8月11日《人民日報》,有改動。本文原始作者寫的報告文學《烏馬的傳説》中的一個部分,後經作者精心修改成為一篇精美的散文,曾被翻譯為英文和法文介紹到國外。姜孟之,當代作家。
(2)惺忪(xīng sōng):形容因剛醒而眼睛模糊不清。
(3)鎬(gǎo):刨土用的工具。
(4)老繭(jiǎn):同“老趼”,手掌或腳掌上久經摩擦而生成的硬皮。
(5)垧(shǎng):土地面積單位,東北地區多數地方用,1垧合15畝。
(6)跡地林和次生林:森林採伐之後重新種樹形成的林地叫跡地林。原有森林經採伐或破壞後又自然恢復起來的森林叫次生林。
(7)層積:木材堆積垛長、寬、高相乘的體積。包括各段木材的實積及其相互間的空隙。以立方米(層積立方米)為單位計量。

一雙手課文賞讀

課文兩次對張迎善的手作了特寫,第一處:第5―9自然段,作者從顏色、紋絡、掌面、手指、左手、關節等幾個方面進行了細節描寫,並多次運用了比喻句:“掌面像鼓皮一樣硬。”“一個手指好似三節老甘蔗”。這些打比喻句,凸現了這雙手的與眾不同。第二處:第17自然段:“我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來:長24釐米,寬10釐米,厚2.5釐米,這是我今生見到的天下第一號大手。”這裏通過數字描寫的方法讓人感受到這雙手是天下第一號大手。這樣一雙手就在作者濃墨重彩之下像特寫鏡頭一樣展示在讀者面前,透過這雙手我們看到的是張迎善這位普通勞動者甘心奉獻的高尚情懷和造福人們的美好願望。
參考資料